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223篇
农学   212篇
基础科学   95篇
  105篇
综合类   1078篇
农作物   128篇
水产渔业   184篇
畜牧兽医   342篇
园艺   743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豆高产优质施肥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概述了大豆营养特性与施肥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高产施肥的关键技术。大豆营养特性:一是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量较稻、麦作物高(等量籽粒产量),生产100kg大豆约吸收6.5~8.5kg N,1.8~2.8kg P2O5,2.7~3.7kg K2O,3.5~4.8kg CaO,1.8~2.9kg MgO,4.5~9.5g Zn。二是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高峰在花荚期,N、P、K的60~70%在在此期吸收,而不同于稻麦等作物。三是总氮源的40~60%来源共生固氮,而共生固氮又受土壤N、P、K、Ca、Mo、Zn等及土壤PH值影响。四是大豆成熟阶段营养器官的养分向籽粒转移率高,N、P、K分别达58~77%,60~75%,45~75%。大豆施用N、P、K、Zn、Mo、B肥均显著提提高产量,合理配合施用可达到180~300kg/亩。N、P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K与Zn提高脂肪含量,P、K、Zn、Mo及少量N肥可提高结瘤固氮率。N、P、K和多种微肥可减轻东北连作大豆的不利因子危害,大幅度增加产量。大豆高产施肥,一是根据土壤、植株养分含量确定施肥数量,二是有机肥与N、P、K肥及多种微肥配合施用,三是注重前茬作物施肥,增肥土壤,四是根据土壤条件、耕作制度、大豆品种特性确定施肥数量、方法、时期。中等肥力高产施肥一般应施用N 8,P2O5 4,K2O 4,ZnSo4 1.5(kg/亩),钼酸铵20~30g/亩,P、K、Zn用作底或种肥,N肥钼肥种肥花期追肥各半,另于花荚期喷施P、N、Mo肥二次  相似文献   
82.
【目的】通过1 500 MHz探地雷达(GPR)对辽东老秃顶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典型阔叶林蒙古栎地下粗根和石砾进行探测研究,对林木成林及其发挥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试验样地内基于探地雷达探测技术,控制试验分析GPR反射波参数与根径和石砾直径的相关关系,建立有效的估算模型,识别林地粗根和石砾,确定其分布规律。【结果】(1)在控制试验条件下土壤粗根和石砾能有效识别,根径> 1 cm的粗根在雷达剖面能形成明显的双曲线波形,石砾为“黑-白-黑”的波形。(2)GPR反射波参数中总时间间隔与根径相关性最显著(P <0.01),拟合得到y=0.286 2x+1.18(R2=0.709 8)的关系模型,石砾水平直径和垂直直径与各雷达反射波参数相关性都不显著。(3)剖面试验表明1 500 MHz频率天线的GPR对粗根根系识别率为36.7%,对石砾识别率为17.9%。(4)剖面试验表明GPR对粗根识别及分布受根系的直径与埋深影响,而对石砾识别效果与它埋深相关性不显著。根径<3 cm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3 cm的粗根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在有效识...  相似文献   
83.
吊石苣苔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曹晓慧 《北方园艺》2010,(2):116-118
以健壮的吊石苣苔带芽茎段为插穗,研究不同基质、激素及激素浓度对吊石苣苔扦插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吊石苣苔扦插繁殖的最佳基质及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混合基质成活率最高,达到61.1%,且生根量多;用6-BA处理成活率为62.2%,用NAA处理成活率为48.9%;2种激素中都以0.1g/L的处理浓度效果最好,成活率分别为71.1%和60%。将吊石苣苔健壮茎段用0.1g/L的6-BA处理后扦插在混合基质中繁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4.
吴茂棋  庞英华 《茶叶》2000,26(Z1):330-331
文章阐述了径山茶业管理协会成立三年来,在径山茶行业管理方面的探索性实践,其中重点内容是:统一品牌;统一由协会实施行业化管理;制订统一的系列标准;与成员企业签订合同强化标准的实施;建立以企业自律、协会管理、行政监督、镇乡管理与协助为基础的监督管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85.
金晶  陆德彪  刁学刚 《茶叶》2014,(1):61-63
1 黄旭明副省长对龙井茶证明商标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龙井茶实施证明商标保护五年来,西湖龙井茶、新昌大佛龙井茶、嵊州越乡龙井茶、淳安千岛玉叶牌龙井茶、萧山湘湖龙井茶等“龙井茶家族品牌”齐头并进,强势崛起,浙江绿茶的“龙井茶品牌板块”已经成型。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和培育,龙井茶取得了“品牌提升、量值齐增”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6.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就国内石油污染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探讨。结果表明:从1973~2016年的44年间,石油污染相关研究单年文献发表量随年份推移呈显著增加趋势,我国关于石油污染的研究文献最早发表在1973年,石油污染相关的文献从2000年以后开始逐渐增多;从发文机构和发文方向来看,中国海洋大学是主要的发文机构,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和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两大主要研究方向;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无污染的治理技术,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将继续成为未来研究趋势和热点。  相似文献   
87.
《山西农业科学》2017,(2):191-193
为了探索不同梨品种果实的石细胞差异,以硕丰梨、玉露香梨、巴梨为试材,测定了3个品种梨果实石细胞含量、石细胞团的分布、石细胞团的大小与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石细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硕丰梨玉露香梨巴梨,果实不同部位石细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近果心近果皮果肉中部;同一品种的梨果,果实较小的梨果石细胞含量更高。间苯三酚-盐酸染色结果显示,石细胞团主要分布在果心处,且呈现出辐射状由果心向果肉中延伸,分布特点是近果心近果皮果肉中部。近果心处石细胞分布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硕丰梨玉露香梨巴梨。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梨果实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8.
石油污染土壤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西北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现状及其危害,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治理土壤石油污染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措施,探讨了我国西北脆弱生态区开展油田区土壤石油污染物降解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89.
石树盆景,又名附石盆景,是岭南盆景艺术之一,以英石(石灰石)、透水石(汲水石)为石景,以榕树、榆树、福建茶和满天星为树景,使树根附生石上,石材交融,富含诗情画意。石材盆景,是由山水盆景和树桩盆景演化而成的艺术品,它纳山野的石树景观于盆中,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种。石材盆景,在广西早已有之,只是偶有所见,不成特色,其大量出现,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还是近数年来的事情。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开始重视用石材佳景来美化环境,如桂林、柳州等城市,除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城内的天然石山树景之外,园林界的有识之士,还从山野选取天然成趣的孤石装点景区,后来又发展为在孤石之上植以榕树,使树根随石缝附生而下,这种意趣高雅的艺术造型,把生成于广西石山区的青石孤树之佳景胜境,移到城市,使城市添色增辉,为城镇居民倍加赏识。于是城乡盆景爱好者,纷纷仿效,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石树为素材,创作出大小不一的石材盆景。大景置于宾馆,中景置于庭院,小景则进入阳台居室,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90.
在综合以往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沧州近岸海域水产品中石油烃含量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对该海域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关键成因进行梳理与归纳。最后,针对沧州市海域石油等污染物的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以期更好地保护与治理沧州海域的环境污染,更好地促进沧州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