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2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2篇
  33篇
综合类   15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控制火烧的方法探讨不同季节火烧对小针茅草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会抑制丛生禾草小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高生长;春季火烧使群落的盖度在整个生长季偏低;火烧减少群落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中火烧处理地基本低于未烧地,春季与冬季火烧地相比,前者总体低于后者。因而火烧处理对于小针茅草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春季火烧较为明显,这与火烧对建群种小针茅地面更新芽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2.
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属-冷杉属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抽样法于2020年8月和2021年7—8月在火烧迹地和未过火天然林采集枯落物样品,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分析枯落的蓄积量、持水量、有效拦蓄量等指标,探究林火干扰下不同坡位枯落物的水文效应,为更好地促进森林水源涵养以及水土保持功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的厚度和蓄积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厚度为3.75~8.31 cm,蓄积量为6.16~8.13 t/hm2。恢复5,15年火烧迹地上、中、下坡枯落物厚度和蓄积量与天然林差异显著。(2)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20.94~26.22 t/hm2,恢复5,15年火烧迹地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天然林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枯落物持水达到饱和前,不同恢复年限下各坡位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3)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为14.58~16.95 t/hm2,有效拦蓄深为1.44~1.78 mm。恢复5年火烧迹地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恢复15...  相似文献   
83.
《林业资源管理》2013,(3):88-93
采用植被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南岭大东山同一海拔高度火烧迹地自然恢复植被和长柄双花木种群与相邻未过火林地植被和种群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火烧迹地上,长柄双花木种群恢复迅速,但麻栎、粃栎更占优势;未过火林地植被的优势种则为长柄双花木、马尾松、黄山松等。Jaccard相似度0.194,Cody指数29.00,表明物种替代速率高。火烧迹地植被的郁闭度、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JD,JH均略低于未过火林地,显示在过火后3年多的早期阶段,群落结构不如未过火林地稳定。径级结构表明,长柄双花木火烧迹地种群与未过火林地种群均显示出增长趋势,但火烧迹地种群规模小;高度结构上两者差异大。研究结果提示,长柄双花木种群在火烧迹地自然恢复良好,但应加强管护,以保障该种群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4.
新疆阿尔泰山,《后汉书》称为"金微山",新旧唐书作"金山"。"阿尔泰"即黄金之意,不仅仅自古产黄金,还有种类众多的矿石、宝石。阿尔泰山与山中著名的喀纳斯湖对举,人们用"金山银水"四字形容这里的奇异山水。在金山银水之间,大自然天造地设地孕育出了美丽的原始天然林。在地处内陆、干旱少雨、戈壁和沙漠占据大部分面积的新疆,这片原始林犹如镶嵌在新疆大地的碧绿珠宝,显得更为珍贵。  相似文献   
85.
在滇中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火烧迹地选择无人为干扰的灌木林设置样地,并与未过火的灌木林进行比较,通过外业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研究了可燃物的种类、高度、绝对含水量、载量等特征。结果表明,火烧迹地死可燃物的高度为5.7m,与未过火的活灌木高度5.4m差不多,活灌木平均高度达1.5m;火烧迹地活灌木、死可燃物、CWD的热值及点着温度与未过火样地的差异均不明显;火烧迹地CWD的灰分含量仅为未过火的25.87%;火烧迹地总的可燃物载量为9.07kg/m^2,明显超过了未过火样地7.82kg/m^2。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河北省平泉县火烧迹地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氮在火后不同年份的变化特征,结合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可燃物因子,研究土壤氮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火烧迹地养分循环研究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平泉县柳溪镇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5年(火后当年)、2016年(火后1年)、2021年(火后6年)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比较和分析上述4种氮含量在不同火强度(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对照样地)、不同土层深度(0~10 cm和10~20 cm)在不同年份(2015、2016、2021年)的变化趋势。使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林分因子(树高、胸径、郁闭度)、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和可燃物因子(1、10、100时滞可燃物载量、1、10、100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对土壤氮元素的影响。【结果】(1)整体而言,火强度、土层深度、年份对4种土壤氮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火强度和土层深度对2015年的...  相似文献   
87.
经营管理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及减缓气候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肥、火烧、采伐、林下植被管理、覆盖等营林措施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显著影响了森林土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综述了主要营林措施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今后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及生物质炭添加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存在增加、降低和无影响3种结果;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取决于火烧后恢复时间、火烧温度、火烧强度、土层深度等因素;皆伐通过改变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来源等因素,导致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而间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则与间伐强度有关;去除林下植被及凋落物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但林下植被的替代与添加则会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导致有机碳稳定性下降。随着研究方法和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今后应深入研究营林措施对土壤碳形态、结构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同时,更多关注人为管理和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碳库产生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88.
火烧坪位于鄂西南山区,平均海拔1800m,是宜昌市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主要以种植大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由于连作时间长、施肥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大白菜根肿病在该基地个别田块发生较重,并有蔓延的趋势。认识大白菜根肿病的危害性,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防治措施,对该基地大白菜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火烧对不同林型下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对大兴安岭松岭林区白桦林、落叶松林以及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的当年高强度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无论是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还是贮水能力,0~10 cm土层土壤都较10~20 cm土层土壤优越,火烧没有改变随深度变化的趋势,但相差明显增高。3种林型相比,在对照样地,白桦林土壤通气性优于落叶松林,而在火烧迹地,落叶松林优于白桦林。无论是在对照样地还是火烧迹地,落叶松林土壤的持水量平均值均大于白桦林,而白桦林土壤的平均贮水能力优于落叶松林。总体上看,在研究地区无论是土壤通气性、土壤持水量还是贮水能力,白桦林和落叶松林都较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优越。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相比,火烧对3种林型的影响趋势相同,即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平均孔隙度以及土壤持水量减小。  相似文献   
90.
云南松林火灾生态影响及灾后生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内的大西山山林火灾为背景,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下的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监测时间为2014—2016年,为期3年,共设立了6个20 m×20 m的乔木样地及多个灌木和草本样地。监测数据表明,一定程度的火灾对植物短期的生物多样性是有利的,只是物种的增加和变化会以热带性质和入侵性质的物种为主,相比原来的生态系统从组成及性质上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