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57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4篇
  59篇
综合类   251篇
农作物   123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2 毫秒
61.
海南岛尖峰岭次生热带山地雨林的边缘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次生林及周围的保留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组建了一个基于分割线段模型的边缘效应测度公式:Y=α e0[1-(D/Dmax)](式中Y为与边缘垂直距离D处的测定指标值,e0为边缘效应强度的最大值,Dmax为边缘效应作用的最大距离,α为常数),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用组建的测度公式来分析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边缘的次生林及保留林的边缘效应强度及其作用距离,结果是有效和可靠的;(2)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形成的边缘,其效应的作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15m;(3)边缘对保留林和次生林的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2.
海南岛油茶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海南岛内现有的油茶资源,于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选取了海南省15个市县的33个样地的油茶种群及个体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海南岛内油茶资源的分布情况、生境状况及形状特征,并就其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和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3.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站1951—2020年的逐日和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从气候态、极端态和灾害态对海南气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均高于23 ℃,中部山区低东南沿海高,月际变化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型分布,6—7月达最高;年雨量900 mm以上,东西差异大,五指山脉东部和东南迎风侧降水高值中心可达2 000 mm以上,月际变化呈阶梯状、非对称单峰型分布,高峰月在9月;年日照时数在1 700 h以上,沿海高于北部内陆和中部山区,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主峰在7月、次峰在5月、低谷在2月,显示出明显的雨、热、光同季特征。海南岛北部极端最高气温高于南部,两者均在38 ℃以上,高值中心可达41.1 ℃;中部山区极端最低气温低于四周,最低值达?1.4 ℃;各地最多年雨量在1 500 mm以上,最少年雨量少于1 500 mm;最长连续雨日在26 d以上,多出现9—10月,最长连续无雨日接近或超过30 d;各地最大日雨量超过300 mm,最大过程雨量在600 mm以上。海南岛高温集中在5—7月,全岛平均高温日约20 d,呈北多南少分布;五指山以北地区低温阴雨较为常见,年均低温阴雨过程1~2次,低温阴雨日数约10 d,五指山以南相对罕见;暴雨日数东多西少,全岛平均年暴雨日约8 d,月际分布呈非对称单峰型,5—10月平缓增多,10—11月断崖式下降;暴雨灾害以单站暴雨为主,半岛范围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全岛性暴雨非常罕见,均出现在2000年后;气象干旱常见,西部和南部沿海冬春连旱频繁,在秋季台风降雨少时,其他地区也易见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分析影响海南岛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海南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点区域识别及保护,水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基于In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定量分析海南岛1996—2020年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并对海南岛的水源涵养影响因素展开地理探测分析研究。[结果] ①1996—2020年海南岛水源涵养总量略微上升,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77 mm,水源涵养总量为1.42×109 m3。空间上,海南岛水源涵养分布呈现东高西低及北高南低的特征。各地类中,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强,且面积占比大,对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贡献显著。②水源涵养量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明显聚集特征,水源涵养重点区域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中部、东部沿海海岸带以及海口市西部的火山熔岩湿地。③各因子对水源涵养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降水量、土地利用类型、实际蒸散发和高程;因子交互作用,尤其是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显著增强水源涵养分布的解释。[结论] 气候作用和人类活动主导了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空间格局。未来既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通过建立有效措施确保海南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有效适应全球变化,又要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确保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65.
曹灿    孙瑞    吴志祥    李茜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167-175
为了探究热带岛屿性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的水文效应,以海南岛典型热带岛屿性流域南渡江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本地化SWAT模型,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及其对LUCC的响应,揭示流域径流的变化规律,对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文过程及调蓄能力,探讨了典型热带岛屿性流域LUCC的径流效应。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南渡江流域的适用性良好,径流模拟对植被蒸散发、产生径流的坡面状况、土壤状况和地下水过程较敏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的产流贡献顺序为耕地>其他林地>橡胶林地; 耕地产流能力最强,其他林地和橡胶林地具有一定的截流蓄水作用。综上所述,与1990年相比,2015年南渡江流域河流径流量减少,流域LUCC导致的地表径流减少是河流径流量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蒸散发加剧是地表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采用样带法,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典型的热带针叶林与阔叶林交错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研究区域内环境因子的综合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经针阔交错区的变化,土壤 pH、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有效钾含量都表现为阔叶林区>针阔交错区>针叶林区,全钾含量、凋落物厚度和群落类型光因子表现为针叶林区>针阔交错区>阔叶林区,土壤含水量、全磷含量和土壤砂砾含量变化不显著;3种群落类型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土壤含水量和全磷含量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间都显著相关;3种群落类型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 pH、土壤有机质含量、凋落物厚度和光因子对第1轴的贡献最大,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对第2轴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7.
《齐鲁渔业》2012,(5):56-56
大洲岛又称燕窝岛,在万宁市的东南,是海南岛沿海最大的岛屿之一。大洲岛由两岛三峰组成,面积大约4km2,最高峰289m,是我国唯一的金丝燕栖息地。  相似文献   
68.
硇洲岛以海水沉箱养殖鲍鱼为龙头的鲍鱼养殖业发展迅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经刘开发区的硇洲岛(镇),是我国杂色鲍的重要产区,素有“鲍鱼王国”的美称。近年来,由于进口了带氧气瓶的潜捕工具(俗称“水氽”),对鲍鱼进行过度的捕捞,珍贵的鲍鱼资源频临灭绝。产量越来越低,所捕个体越来越小,硇洲岛这个海内外闻名的“鲍鱼王国”,甚至鲍鱼的“天堂”,被称为“鲍鱼排”的东南丛礁区的薄荷南(拨河南),也已无鲍可捕,鲍民们只好远航至海南岛、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