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朱桂才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39-40,93
本文设置了不同的水分梯度,在生长期和休眠期对李氏禾进行水分胁迫,比较不同处理下李氏禾地上部的休眠率。结果显示:随胁迫时间延长,李氏禾的地上部休眠率总体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淹涝胁迫下李氏禾地上部的休眠率低于淹没胁迫下的休眠率;生长期和休眠期淹水对李氏禾的地上部休眠率影响差异不大;李氏禾经过180d后地上部休眠率约60.0%,但仍有40.0%保持活力;持续干旱和间断干旱对李氏禾的地上部休眠率影响存在差异,持续干旱45d,李氏禾地上部的休眠率接近30%。李氏禾具有忍耐淹水和干旱的"共耐性"特点。  相似文献   
42.
稻与李氏禾属间远缘杂交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3.
李氏禾是一种水田恶性杂草,根据稻李氏禾发生及危害特点,提出了“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化学防除为主导,田内防除与田外防除相结合,达到田间防除控危害、田外防除除隐患的目的”的综合防除指导思想,将各种有效的防除技术加以组装,对稻李氏禾进行综合防除。  相似文献   
44.
45.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菌RS68、RS105对李氏禾没有致病性,但另一个弱毒菌株RS05能在李氏禾上引起水浸状半透明条斑症状。李氏禾条斑、"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能在李氏禾上形成条斑症状,在水稻上形成短条斑症状。供试菌株的血清学反应、全细胞蛋白质电泳图谱也表明:RS05、"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以及李氏禾条斑病菌是同一种病菌,与两个真正的水稻细条斑病菌(RS68、RS105)不同。  相似文献   
46.
蔡湘文  张学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832-16834
[目的]研究光照强度和温度对铬(Cr3+)超富集植物李氏禾(LeersiahexandraSwartz)生长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20、80mg/L的Cr3+(CrCl3)营养液培养采自雁山、荔浦、桃花江的3个李氏禾种群,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含量,筛选出对铬富集能力偏高的李氏禾种群进行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光照强度达到3000lx以上时,李氏禾的生长表现最好,生长速度最快;不同温度下生长速度快慢顺序为:25℃>自然状态>15℃。[结论]这一结果能为提高李氏禾的生物量,将其应用于污染水体和土壤的修复而资源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7.
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对铜的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氏禾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富集植物.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水培试验,研究了李氏禾对铜的富集特征.野外调查结果表明,李氏禾能够将淤泥和水体中的铜转运到地上部,叶中铜平均含量为1 717.85 mg·kg-1,根和茎中铜平均含量为533.42mg·kg-1.叶中铜含量与水和淤泥中铜含量之比分别为291.88和14.01.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李氏禾对铜也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当培养液中铜浓度为40 mg·L-1时,叶中铜含量最高达到2 357.26mg·kg-1.这些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野外生长条件下还是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李氏禾均对铜表现出很强的富集能力.李氏禾生长迅速,地理分布广,且能对铜、铬等多种重金属产生富集,因此,是一种优良的修复铜、铬等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物种.  相似文献   
48.
田间小区试验和大面积验证试验表明,韩乐天和农美利对稻田发生的恶性杂草稻李氏禾防效好。防除效果达90%-100%,两种药剂施用后水稻产生一定药害,韩乐天对直播水稻安全,但在移栽田分蘖盛期施用时易发生药害,农美利施用剂量高易发生药害,且不宜在移栽田使用,韩乐天和农美利适宜的使用量分别为30-50aig/hm^2,22.5-30aig/hm^2,适宜施药期为6月5-15日,稻李氏禾株高10-15cm左右。  相似文献   
49.
全国稻白叶枯病座谈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组委托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持,于1957年2月8日—12日在武昌召开。参加的代表有华中、华南、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农业综合试验站,安徽省芜湖农业试验站,湖北省、湖南省农业厅,湖北省黄冈专署农业局,华中、南京农学院等单位干部及专家教授共19人。座谈会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组指示精神,着重交流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讨论今后研究方向及分工合作,同时亦解决了一些研究方法上的具体问题。这次座谈会对今后稻白叶枯病的研究及防治工作,将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0.
水稻上三种条斑病细菌DNA的多态性初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用40个引物对我国水稻条斑病菌、"稻短条斑病菌"和李氏禾条斑病菌等14个代表菌株进行RAPD分析,其中11个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明显的多态性,共扩增出158条谱带,多态性为89.7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菌株可区分为3个类群,第1群包括LLS2、LLS3、LLS4、RS05、R1008、TAS和TAX;来自不同稻区水稻条斑病菌的群体结构差异明显,分属于第2群(如RS-Hai等)和第3群(如RS105等)。菌株DNA-RAPD指纹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证明:李氏禾条斑病菌、"稻短条斑病菌"在水稻和李氏禾上不仅可相互侵染,而且遗传背景的相似性较高,确认是同一种病菌,其与小麦黑颖病菌亲缘关系较近,但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