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3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林业   1041篇
农学   486篇
基础科学   41篇
  619篇
综合类   4601篇
农作物   349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1162篇
园艺   1041篇
植物保护   666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405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441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35篇
  2010年   509篇
  2009年   465篇
  2008年   543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先贵 《土壤》1991,23(4):210-213,197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土壤微生物学的国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2.
AM真菌对长寿沙田柚耐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Glom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对长寿沙田柚耐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植株被侵染后,显著提高植株的生长;叶片中SOD、POD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MDA含量降低,膜透性显著变小,沙田柚苗的耐干旱能力显著提高.3个菌种相比,效应排序为Glomus versiforme<Glomus mosseae<Gigaspora margarita.认为Glomus mosseae是沙田柚耐干旱胁迫菌根化育苗的适宜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993.
诱导模式对真菌激发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抗(耐)黄萎病的豫8号和感黄萎病的豫棉6两个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作为细胞系,选择高毒的V44和低毒的V64两种大丽轮枝菌9Verticillium dahlium Kle.b)为黄萎病原菌。设计不同毒力的病原菌分别直接诱导不同抗性的棉花细胞,不同毒力的病原菌和不同抗性的棉花细胞互相诱导的几种互作模式。发现棉花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比活经病原菌激发子直接诱导后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交互诱导3种酶比活有进一步的变化,豫棉6号细胞交互诱导后3种酶的比活有了进一步的升高,而豫棉8号细胞交互诱导后3种酶的比活基本保持不变,并探讨了这些变化与棉花抗病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VA菌根对植物耐旱、涝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林先贵  郝文英  施亚琴 《土壤》1992,24(3):142-145
以黄淮海壤质黄潮土为供试土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VA菌根侵染白三叶草的影响以及菌根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在所有水分处理中,接种VA菌根后,可促进菌根的侵染和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增加植物的生长量,并显著地增强了白三叶草的抗旱能力。干旱条件下,VA菌根的侵染、菌丝的发育均良好,而过高的水分不利于菌根的侵染和菌丝的发育。  相似文献   
995.
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速率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药剂浓度升高逐渐增强。加药后2~7d,对细菌种群抑制率为13.3%~100%,抑菌圈直径达0.07~0.93cm;对放线菌种群抑制率为8.6%~100%,抑菌圈直径达0~3.00cm;对真菌种群抑制率为7.6%~100%,生长速率的抑制率达1.4%~77.3%。抑制作用随加药时间延长又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96.
银杏内生真菌多样性与产黄酮类物质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组织培养法从银杏根、叶片和茎中分离内生真菌,以相对频率作为指标分析其多样性,通过显色反应、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初步分析,筛选能够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真菌,并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产量;同时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真菌r DNA的居间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系统进化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217株内生真菌,分属于5纲、8目、10科、13属;经初步筛选,2株分离自根组织的内生真菌GF111和GF521具有产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发酵液总黄酮产量分别为(14.50±1.30)mg/L和(21.10±1.30)mg/L;初步鉴定2株产黄酮内生真菌GF111和GF521分别为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可见,内生真菌在银杏不同部位在数量、种群及其组成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且菌株GF111和GF521产黄酮能力较高,可作为生物发酵生产黄酮类物质的备选菌株。本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和保护银杏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随着全球范围内磷矿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间作或菌根技术强化作物对土壤磷(P)的利用及增产增收的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处理[不添加磷(P0)、添加有机磷(OP50)、添加无机磷(IOP50)]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的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处理下的玉米根系最短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OP50处理下,间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明显高于NM处理;接种GM处理的玉米根系生物量和株高均显著高于NM处理,且根系生物量以间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接种GM条件下,P0、IOP50、OP50处理下的间作植株生物量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45.98%、111.33%、33.56%。单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模式及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植物根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磷添加与否,间作?GM组合条件下的玉米地上部磷吸收量均显著较高,其中IOP50处理下的地上部磷吸收量显著高于OP50处理。间作?GM组合条件下,IOP50处理玉米根系的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OP50处理。可见,接种GM、分室磷添加和间作各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生长。综合菌根侵染、生物量及磷含量与吸收量、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对玉米地上部的促生作用最好,玉米磷素吸收最多,可望有效强化滇池流域红壤坡耕地磷素的利用。  相似文献   
998.
《当代生态农业》2006,15(1):F0003-F0003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独立生活的而是普遍存在着广义的共生关系。例如.我们把植物根系与一类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称做菌根。其中,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分布最广、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999.
兰科菌根真菌对石斛组培苗的接种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瑞蕊  施亚琴  林先贵  张宁  汤卫国 《土壤》2004,36(6):658-661
从野生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根系中分离到Dt1、Dt2、Dt5、Dt6、Dt7、Dt8 共6株真菌,将其接种到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和球花石斛组培苗的根系上,定期测定石斛苗的株数、株高、叶数、新芽数等指标,并与不接种的石斛苗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Dt5号和Dt8号真菌的接种效果最好,地上植株和地下根系生长均良好,株数增多、株高增加、落叶减少,新芽和新根萌发,因此它们对于石斛组培苗的成功栽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