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00篇
  免费   993篇
  国内免费   6112篇
林业   177篇
农学   8806篇
基础科学   2867篇
  2623篇
综合类   34543篇
农作物   5801篇
水产渔业   91篇
畜牧兽医   1178篇
园艺   413篇
植物保护   2506篇
  2024年   364篇
  2023年   1012篇
  2022年   1145篇
  2021年   1171篇
  2020年   1142篇
  2019年   1221篇
  2018年   763篇
  2017年   1214篇
  2016年   1337篇
  2015年   1328篇
  2014年   2328篇
  2013年   2476篇
  2012年   2944篇
  2011年   3251篇
  2010年   2999篇
  2009年   3083篇
  2008年   2858篇
  2007年   2711篇
  2006年   2364篇
  2005年   2254篇
  2004年   1793篇
  2003年   1596篇
  2002年   1523篇
  2001年   1533篇
  2000年   1372篇
  1999年   1388篇
  1998年   1335篇
  1997年   1415篇
  1996年   1246篇
  1995年   1142篇
  1994年   1133篇
  1993年   1166篇
  1992年   1137篇
  1991年   1009篇
  1990年   834篇
  1989年   881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7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65年   27篇
  1963年   9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62篇
  1953年   31篇
  195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一、收割部分的调整 1.拨禾轮的高低位置。拨禾轮位置过高,拨禾板打击穗头,引起落粒损失;拨禾轮位置过低,割下的禾秆随拨禾轮转动被甩出机外,造成翻草损失。作业时应根据小麦禾秆高矮程度,及时调整拨禾轮高度,使其拨板作用点在小麦切割线上方2/3处为宜。对矮秆和倒伏小麦,拨禾轮高度还应低些。  相似文献   
152.
套播麦的生育特点与创高产的对策董百舒,夏源陵,胡兴安,秦建国王振忠,吴安之,胡洪基,唐建华传统的套播种麦曾被认为是不能高产的粗放种植方式。但是近几年经研究改进后,套播麦已创造了一批较高产的实例(表1)。亩产300kg以上田块,已知的尚有数十例。现表1...  相似文献   
153.
<正> 近几年,在偃师县伊洛老灌区沙壤土质条件下,种植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8号,相继涌现亩产突破500公斤的高产典型。但在偃师南部深井新灌区,粘性土质条件下如何,尚不明确。为此,于1990—1991年度,我们在伏牛山北的缑氐乡郑窑村五、六村民组,组织58户农民连片种植豫麦18号小麦高产实验田112.6亩。实施中,遵循该品种生长发育规律,扬长避短,精细管理,收获前经市、县组织验收,亩产达到514.3公斤,较常年  相似文献   
154.
155.
将分化出的冬小麦花粉植株的苗龄分为绿芽,1cm绿苗、3cm绿苗,经3-8℃的冷库内生长66天,这些不同苗龄的绿苗均生长3cm左右,越夏后生根培养一个月,其生根率分别为96.4%、72.9%、70.6%,以绿芽越夏后生根率最高,移载成活后处于分蘖盛期的单倍体花粉植株,用0.04%的秋水仙碱与1.5%的二甲基亚砜混合液在18℃条件下浸泡分蘖节6-8h,加倍率可达82.9-87.7%。  相似文献   
156.
157.
158.
159.
《江苏农业科学》1989,(11):8-11
在小麦育种中,一年多代育种是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长江中下游麦区,现在仍主要采用异地高山夏繁,一般能实现春性材料的一次加代,而本麦区的小麦新品种以半冬性类型为主,高山夏繁势必淘汰了本麦区可利用的生态类型,不能充分发挥加代在本地区育种中的作用。1980~1986年,我们研究了小麦绿体春化加速世代繁殖技术,目的是通过自行设计建造的小麦绿体春化室,使半冬性至强冬性小麦幼苗在本地通过春化並成苗抽穗结实,实现育种材料就地夏繁,探索较大规模加代的程序和方法,以尽快培育出适合我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抗病、优质、耐寒性较强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0.
中高产小麦最适宜的行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高产小麦最适宜的行距马威,钱健康,李华,姜秀芳(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466000)自60年代以来,在小麦生产上一直采用20厘米左右的行距,小麦产量已由低产上升到中高产水平。目前高产麦田普遍存在着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不良的问题,不但影响小麦的个体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