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4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佛家茶事中,唐代高僧怀海、从谂、皎然、降魔大师等人,或汇集佛门茶事大全,或创立"吃茶去"公案,或留下茶道典故,或开一代饮茶风尚,极一时风流。北宋高僧元净,展示的则是另一种风雅:他不仅被宋帝御赐紫袈裟及"辩才大师"称号,还与多位名臣、名士交游,尤其是与杭州两任知州赵抃、苏轼交情深厚,品茗吟诗,留下佳话。  相似文献   
12.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自5月1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揭开神秘面纱,浓浓的安溪茶文化氛围就吸引无数参观者。在联合国馆内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品茗区看到,前来品饮安溪铁观音的游客络绎不绝,许多人还拿起相机,频频拍照留念。  相似文献   
13.
由长兴县人民政府和上海市茶叶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贡茶之最——长兴顾渚紫笋名茶品茗推介会”,4月13日下午在新元大酒店三楼隆重举行。这是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紫笋茶,展露新颜后第一次在上海亮相。出席推介会的有上海荼界各著名茶馆、茶楼、名店、名企业的老总及上海、浙江的荼人、各新闻媒体的记者等二百余人。  相似文献   
14.
海葆 《上海茶叶》2005,(2):41-42
茶艺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茶的冲泡技艺和品茗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邬梦兆《茶人雅韵》茶诗一百首有《茶艺》词(调寄《忆江南》)云:“茶艺美,百炼夺天工。技巧沏成香满座,艺高品就韵无穷。乐趣在茗中。”形象生动的描写了茶艺的情趣,技巧百炼,艺高夺天工的品茗乐趣。茶艺之美,美在“技巧”、“艺高”、“百炼”才能“夺天工”;美在“香满座”、品之“韵无穷”,乐趣尽在佳茗中!  相似文献   
15.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2):83-113
雅 室品茗需要在一定的场所进行。这场所可以大到山林野外 ,也可以小到陋屋斗室 ,甚至是小到一张茶桌或是一个茶盘。环境如何对人们品茗的心境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自古以来茶人们对环境十分讲究。大体说来 ,品茗环境可分为野外、室内和人文三类。一 .野外环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很深 ,追求与大自然的统一。他们常把山水景物当做感情的载体 ,借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与自然情景交融 ,因而产生对自然美的爱慕和追求。所以 ,古代茶人们都喜欢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品茶。陆羽在《茶经·九之略》中提到 :“其煮器…  相似文献   
16.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5,(2):297-299
我国文人自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品茗时不仅咏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诗,而且题下了许多趣味盎然的茶联。茶联是我国楹联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她既有清新秀美的绝句,也有蕴含哲理、妙趣横生的佳联。  相似文献   
17.
王龙 《农业考古》2012,(5):166-169
~~  相似文献   
18.
余悦 《农业考古》2006,(5):98-105
初秋时节到东京,茗香心头四时新。我们曾经多次来到日本,来到东京,大多是春暖花开的艳阳春。而这次,则是霜染重林,秋叶飘零的暮色天。但是,我们是因茶而来,因茶而聚,茶的芬芳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依然感受到因茶文化交流带来的愉悦和清新。诚如古人所说的:“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微  相似文献   
19.
文星 《福建茶叶》2007,(B02):41-41
茶清,品乃高,清在人品,品会茶清。 “当你感到生活平淡无味时,沏一壶好茶,茶香浮动,茶味透齿,融发无限温馨回忆,让结茧的心灵软化,再度体会生活中的真意与乐趣”,这就是陈家星对茶的境界。安溪历史上第一个非安溪人在人民大会堂正厅里夺得茶王称号且很有佛缘的性情中人,因为爱茶,所以执着。以茶品味人生,以“清品”作为品牌,进而体现了铁观音茶叶的醇厚质地。在阐述中,陈家星所展现出来的对铁观音的认识与见解且是十分的独到。  相似文献   
20.
茶圣陆羽隐居过的顾诸山,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北四十五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