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40篇 |
免费 | 962篇 |
国内免费 | 120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12篇 |
农学 | 1414篇 |
基础科学 | 502篇 |
4291篇 | |
综合类 | 12227篇 |
农作物 | 1243篇 |
水产渔业 | 210篇 |
畜牧兽医 | 3317篇 |
园艺 | 1617篇 |
植物保护 | 4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2篇 |
2023年 | 895篇 |
2022年 | 1186篇 |
2021年 | 1199篇 |
2020年 | 872篇 |
2019年 | 971篇 |
2018年 | 546篇 |
2017年 | 797篇 |
2016年 | 924篇 |
2015年 | 921篇 |
2014年 | 1384篇 |
2013年 | 1264篇 |
2012年 | 1587篇 |
2011年 | 1579篇 |
2010年 | 1428篇 |
2009年 | 1407篇 |
2008年 | 1457篇 |
2007年 | 1188篇 |
2006年 | 1115篇 |
2005年 | 1026篇 |
2004年 | 668篇 |
2003年 | 594篇 |
2002年 | 426篇 |
2001年 | 435篇 |
2000年 | 339篇 |
1999年 | 279篇 |
1998年 | 249篇 |
1997年 | 234篇 |
1996年 | 229篇 |
1995年 | 213篇 |
1994年 | 223篇 |
1993年 | 159篇 |
1992年 | 133篇 |
1991年 | 158篇 |
1990年 | 131篇 |
1989年 | 119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5篇 |
1957年 | 7篇 |
1953年 | 3篇 |
194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讨青海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以下简称“双减”)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影响,在项目实施区和未实施区分别采集耕地土样进行养分含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双减”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土壤有机质为较高水平提升,较未实施农田增加了1.39 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未实施农田分别提升5.31%、8.54%、13.57%,表明实施“双减”对土壤有机质、养分的提升和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总氮(TN)和有效氮(AN)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种植模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真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优势菌群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的富集有助于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健康。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如TN、AN、总钾(TK)及速效钾(AK)等可能是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稻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于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真菌。综合来看,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是更加适合水稻生态可持续栽培的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和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3.
24.
为探明猴耳环苗期的合理施肥措施及编制其人工林栽培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L9(33)正交设计开展了N、P、K 3种肥料不同配比的苗期施肥试验,测定了苗木结瘤、生物产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的响应,并用N-P-K限制因子三轴图确定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施肥对9个月生苗木的结瘤数量和鲜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生物产量影响显著,N∶P∶K=20∶20∶0配比苗木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比,增加N肥可显著提高苗木的生物产量。N、P、K化学计量关系分析表明N是猴耳环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苗期施加适量的N肥对苗木发育有益。 相似文献
25.
为探寻合理的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方式,改善青花菜生长、品质、土壤状况及经济效益,以国王100青花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用肥料的CK和常规施用化肥的CF为对照,设置T200(化肥减施25%+增施200 kg·667 m-2有机肥)和T400(化肥减施25%+增施400 kg·667 m-2有机肥)2个处理。结果表明,T200、T400处理分别较CF每667 m2增产126.23、61.71 kg;T200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7.48 mg·g-1;青花菜对钾肥的吸收利用率在T200处理下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在T200(化肥减施25%+增施200 kg·667 m-2有机肥处理)可以提高青花菜品质、增强肥料有效性、改善土壤养分环境、增加农民收益,是一种适于生产需要、提升青花菜种植经济效益的合理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大棚蔬菜若施用肥料不当,不仅会导致土壤板结。引起蔬菜肥害,而且还会使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大棚蔬菜生产上,一定要慎施化肥,科学施肥。大棚蔬菜科学施肥应注意以下七个方面:
一、农家肥要腐熟
大棚蔬菜施用农家肥时要充分腐熟。因为没有经过腐熟的农家肥存有病菌和虫卵,给蔬菜施用后,容易使病害得到传播。另外,如果将农家肥放到大棚里再进行腐熟,将会产生氨气烧伤菜苗。因此,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农家肥养分含量齐全、肥效持久,施用后不仅能改良菜地土壤。还可为蔬菜提供多种养分。每666.7m^2大棚施农家肥至少要达到3m^3以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亚热带北缘落叶阔叶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毛竹入侵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与固碳潜力及森林的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落叶阔叶林(麻栎林Quercus acutissima)、竹阔混交林(混交林)和毛竹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林下地表0~10 cm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包括土壤pH、含水率和有机碳、全氮、NH+4-N、NO-3-N、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β-葡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物酶(POX)、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和酶计量(VC/N、VN/P、VC/P),比较不同林分的土壤指标。【结果】①随着毛竹入侵,毛竹林土壤pH值和含水率显著增大,且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显著(P<0.05);其土壤有机碳、NO-3-N和全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NH+4-N、有效磷和全磷含量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不显著。②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水解酶(BG、NAG+LAP、AcP)活性均随毛竹入侵呈下降趋势,氧化酶(POX、PER)活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酶计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的VN/P显著低于混交林和麻栎林(P<0.05),而VC/N、VC/P在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③酶活性的矢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的磷限制程度高于混交林和麻栎林。④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NO-3-N、全氮、有效磷含量或pH有显著相关关系,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相关性总体不显著。【结论】毛竹林取代落叶阔叶林(麻栎林)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及相关水解酶活性降低,不利于原有落叶阔叶林土壤碳库与养分库的保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