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157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61篇
  82篇
综合类   448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常见的简单酚型与非酚型、α-O-4型、β-O-4型、β-1型、β-5型、5-5型、1,2-二苯乙烯型和脱氢聚合物(DHP)等木质素模型化合物及其在木质素的降解、改性和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分析及化学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2.
沙栅作为水土保持措施已被广泛应用。2005年美国农业部环境质量实验室进行了4项试验。目的是确定沙栅和复合滤网技术控制泥沙悬移质的效率;评价复合滤网技术加入聚合物质能否减少泥沙和磷悬移质;明确复合滤网技术控制泥沙粒径分布和污染物悬移质效率及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复合滤网技术处理减少径流总悬移质质量浓度为62%~87%,将聚合物质加入滤网技术处理的控制总悬移质效率为91%~98%。沙栅处理减少总悬移质质量浓度为63%~87%,减少总悬移质泥沙量效率为68%~89%。滤网技术和沙栅技术均有显著减少径流中全磷和可溶磷效果。沙栅P因子为:0.11~0.27,滤网P因子为0.10~0.32。  相似文献   
73.
可降解生态垫在河滩区造林中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降解生态垫是一种新型的苗木培育材料,能有效的减少地面蒸发,控制土壤水分,提高造林成活率。为了检验可降解生态覆盖垫在河滩地造林中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试验区共设2个处理(有生态覆盖垫、无生态覆盖垫)对降雨后不同时间(1 d、3 d、5 d、7 d)刺槐、油松、元宝枫、蒙古栎、侧柏和铺地柏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可降解生态垫抑制地面蒸发效果更为明显;生态覆盖垫对油松林地的保水作用影响最大;阔叶林林地的土壤含水量较针叶林林地小。  相似文献   
74.
【目的】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蛋白含量高,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和多种营养保健因子,2012年被我国增列为新资源食品。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为材料,研究低氮胁迫对自养和兼养来源的藻细胞生化组分和絮凝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分别以BG11基本培养基和BG11添加10 g/L葡萄糖接种培养蛋白核小球藻,获得自养和兼养来源的种子藻细胞。以BG11基本培养基中18 mmol/L硝酸钠为正常供氮对照,设置硝酸钠水平为3、6、9 mmol/L的低氮胁迫培养基。种子藻细胞培养14天后,分别采用干重法、脂染色法测定藻细胞干重生物量和总脂含量;蛋白和淀粉含量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藻细胞胞外聚合物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组分和含量。【结果】1) 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蛋白核小球藻在低氮胁迫处理下均能生长,自养来源藻细胞更能迅速感应低氮胁迫的条件变化,转接后第1天即开始快速生长。四个胁迫处理中,以硝酸钠6 mmol/L组藻细胞干重和油脂含量最高。该低氮胁迫培养4天后,所有藻细胞样品生长到达稳定期,此时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藻细胞干重分别为2.56 g/L和4.62 g/L,藻细胞油脂含量分别为15.5%和39.3%,与正常对照组 (硝酸钠 18 mmol/L) 相比均显著增加。2) 低氮胁迫处理能提高蛋白核小球藻的油脂产率。其中6 mmol/L胁迫处理4天后,兼养藻细胞油脂产率最高,达到129.56 mg/(L·d),同比是自养来源藻细胞的7.95倍。3) 兼养组藻细胞胞内外蛋白、淀粉 (多糖) 初始含量显著高于自养组。藻细胞油脂、蛋白、淀粉含量在低氮胁迫处理培养2天或3天内均显著下降,之后低氮胁迫组藻细胞胞内外蛋白含量持续下降,细胞油脂与胞内淀粉含量开始回升,在第4天出现明显的拐点。4) 6 mmol/L低氮胁迫处理4天后,自养来源藻细胞中,对藻细胞絮凝有促进作用的蛋白类色氨酸物质含量比对照组增加40.3%,兼养来源藻细胞蛋白类色氨酸物质和对藻细胞絮凝有抑制作用的胡敏酸和富里酸类腐殖酸物质的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3.6%、74.8%和54.8%。兼养和自养组藻细胞自絮凝率分别为78.5%和80.3%,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蛋白核小球藻对低氮胁迫处理的响应存在差异,藻细胞生化组分含量变化受培养基供氮水平和培养时间的影响。低氮胁迫通过影响藻细胞促进和抑制藻细胞自絮凝的生化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其收获期的自絮凝率。针对供试藻种,以硝酸钠6 mmol/L低氮胁迫处理4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油脂产率和絮凝性能的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5.
76.
可降解地膜覆盖棉花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覆膜植棉可明显提高土壤温度 ,促进棉株生长 ,其 5cm土层土壤温度比露地栽培提高0 .1~ 2 .98℃ ,棉花产量提高 11.5 9%~ 18.31%。双解膜和光解膜在地膜降解前的增温效果略优于普通地膜 ,晴天增温幅度大于阴雨天。地膜降解诱导期过后 2种可降解地膜均顺利降解为面积较小碎片 ,而双解膜降解更快 ,缓解了农膜残留所造成白色污染。棉花生产可用可降解膜代替普通地膜 ,且需完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7.
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除具有良好的化学、生物、物理性能外,其来源十分丰富,并且一般都具有可再生性能,因此作为高科技产品和环保产品的原料成为了研究热点。本研究从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来源出发,分析了天然生物可降解性材料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说明了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在改良土壤,作为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以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皮渣为原材料,聚乳酸为黏合剂,采用模压成型法制备成柑橘皮渣可降解育苗钵,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柑橘皮渣/聚乳酸可降解育苗钵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探究了柑橘皮渣粒度、模压压力、模压温度、成型时间等因素对育苗钵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柑橘皮渣粒度20目,上模温度118℃、下模温度133℃,成型压力2 MPa,成型时间47 s时,育苗钵的抗压强度达最优值5.539 MPa。采用PLA柑橘皮渣为原料制备育苗钵,可以有效避免废弃柑橘皮渣对环境的污染,为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提高样品净化方法的选择性一直是痕量分析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采用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作为填料的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受到国内外分析家的关注。与使用生物活性物质配体(如抗体)的传统亲和色谱柱相比,MIP—SPE柱的特点是兼具生物吸附材料的选择性和常规填料的理化稳定性,并且制备过程简单、易于商品化。作为样品净化方法,MIP—SPE可以避免MIPs作为分析色谱固定相时峰展宽或拖尾等问题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为了解捕食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捕食器表面聚合物的性质及在捕食线虫过程中的作用,作者首先用氨基酸诱导产生大量捕食器(菌环和菌网)菌丝,然后分别应用5种不同化学性质的溶液、2种酶和7种蛋白酶抑制剂处理捕食器表面聚合物,观察对捕食和致死线虫作用的影响,同时使用上述物质或溶液处理菌丝以确定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 mol.L-1LiCl溶液和链霉蛋白酶E可明显降低真菌的捕获线虫的能力;0.1 mol.L-1NaOH、SDS-巯基乙醇-尿素PBS溶液、1.5%(w/v)SDS除可抑制捕获虫体外,同时还抑制了真菌菌丝的生长;除菲啰啉外,其余6种酶抑制剂对真菌的黏附捕获作用无明显影响;但其中丝氨酸蛋白酶类抑制剂还可抑制真菌对线虫的致死作用;另外用酶抑制剂处理线虫后,对真菌的黏附捕获作用也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捕食器表面聚合物在黏附捕获线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为蛋白质或含蛋白质类物质;并间接证实黏附捕获阶段不需要蛋白酶参与,但其在致死线虫阶段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为阐明捕食性真菌作用机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