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80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1744篇
林业   567篇
农学   2530篇
基础科学   73篇
  852篇
综合类   8429篇
农作物   1469篇
水产渔业   734篇
畜牧兽医   5293篇
园艺   1044篇
植物保护   687篇
  2024年   205篇
  2023年   648篇
  2022年   805篇
  2021年   811篇
  2020年   621篇
  2019年   808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581篇
  2016年   740篇
  2015年   809篇
  2014年   936篇
  2013年   916篇
  2012年   1312篇
  2011年   1410篇
  2010年   1354篇
  2009年   1376篇
  2008年   1598篇
  2007年   1205篇
  2006年   985篇
  2005年   945篇
  2004年   655篇
  2003年   590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397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5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戊唑醇(tebuconazole,TEB)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应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TEB-MIP/F-CNTs/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和交流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对新型传感器进行了表征,并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考察了新型传感器对戊唑醇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戊唑醇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一定特异性;传感器表观表面积比裸电极显著提高;新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相较于其他结构类似的三唑类化合物(如苯醚甲环唑),TEB-MIP/F-CNTs/GCE对戊唑醇表现出高效的识别能力,具有专一性和强选择性,且在C_(TEB)≤2.0×10~(-6)mol/L范围内传感器峰电流与C_(TEB)存在定量关系;数据模拟分析得到传感器的电学阻抗谱等效电路模型为R_1(CPE_1(R_2(CPE_2(R_3)))),计算各电极/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中各元件参数,证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传感器检测戊唑醇的传感机理。该研究结果可为三唑类农药残留仿生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2.
本研究旨在制备猪腺病毒3型(PADV-3)Hexon蛋白多克隆抗体.试验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exon,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目的蛋白与佐剂混合、乳化制备免疫原,免疫家兔制备Hexon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法(IPMA)检测抗体的免疫活性与抗体滴度.结果显示,Hexon蛋白原核表达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质量约为105 ku;真核细胞表达的Hexon蛋白均定位于HEK293细胞质内,细胞核内无分布;IPMA测定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滴度为1:1 600,该抗体与体外培养的PADV-3及稳定表达Hexon蛋白的细胞均呈特异性反应.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PADV-3型Hexon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活性和特异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3.
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内表现花器绿变症状的菊花样品进行采集和DNA提取,应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和rp基因的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从感病样品中分别扩增得到了长度均约为1.2 kb的片段。序列一致性分析表明,菊花绿变植原体16S rRNA基因与翠菊黄化植原体匈牙利风信子株系(GenBank登录号MN080271)、印度玉米株系(KY565571)、印度繁缕株系(KC623537)和印度马铃薯株系(KC312703)的核酸一致性最高,为99.9%,rp基因序列与翠菊黄化植原体立陶宛洋葱株系(GU228514)的核酸一致性最高,为99.8%。基于16S rRNA基因和rp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时发现,菊花绿变植原体均与16SrI-B亚组成员聚为一起。16S rRNA基因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菊花绿变植原体与洋葱黄化植原体(AP006628)的相似性系数最高为1.00,洋葱黄化植原体(AP006628)在分类上属于16SrI-B亚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该菊花绿变植原体属于16SrI-B亚组。这是我国首次报道菊花绿变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4.
抗茵肽(antlbacterial peptide)是生物细胞特定基因编码、经特定外界条件诱导产生的一类多肽。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杀菌范围广、作用机制独特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抗菌肽对真核细胞几乎没有作用,只作用于原核细胞和发生病变的真核细胞。这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高等动物细胞膜中的胆固醇阻碍抗菌肽的疏水面插入磷脂双分子层:也可能是由于微生物与高等动物细胞膜的膜外结构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5.
我国12个地区草莓叶螨种类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草莓上的叶螨种类及其遗传多样性,以便准确有效地指导草莓叶螨防治。本研究选取我国12个代表性的地区,采集草莓上的叶螨。采样范围覆盖了我国华北、华中、华东和西南的草莓产区。扩增和测定线粒体cox1基因部分序列,将所获得的序列通过BLAST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叶螨种类,并对cox1基因序列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测序获得了长度为632bp的cox1基因片段。BLAST比对结果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我国12个地区的91个样品均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我国草莓上二斑叶螨的cox1基因有2种单倍型,其中11个地区仅存在1种单倍型,北京昌平检测到2种单倍型。两种单倍型之间有1个核苷酸的同义突变。本研究表明,二斑叶螨为这些地区草莓上唯一的叶螨种类,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非常低。研究结果对于制定草莓上叶螨的防治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6.
根据猪圆环病毒2型(PCV-2)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从疑似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病料中扩增出PCV-2基因组DNA,将基因片段克隆于pMD18-T载体,筛选获得含有相应片段的阳性重组质粒pMD18-T-PCV-2。对筛选出的阳性质粒进行测序。结果表明,PCV山东株的全基因组为1 767 bp,与国内外毒株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6%。  相似文献   
147.
黄绿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体发育和光合能力的重要材料,前期精细定位到一个控制叶色的CmGLK基因.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功能,以黑皮甜瓜自交系HB42为轮回亲本,黄绿叶色突变体M68为供体亲本;利用与黄绿叶色共分离的cmglk-dCAPS1标记为前景选择标记,及163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染色体上分布相对均匀的SSR标记为背景选...  相似文献   
148.
本试验旨在通过异源表达获得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P-16的脂类水解酶,并探究其在羽毛降解过程中的作用。试验以地衣芽孢杆菌CP-16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脂类水解酶基因,转化入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重组酶L-4。研究重组酶L-4的适宜p H、p H稳定性、适宜温度、温度稳定性以及有机溶剂和金属离子对其相对活性的影响,同时探究其对角蛋白酶K水解天然羽毛角蛋白的作用。结果显示,获得的脂类水解酶基因大小为747 bp,编码248个氨基酸,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重组酶L-4,其分子质量约为28.3 ku,酯酶活性为0.42 U/m L,适宜p H为6.5,适宜温度为50℃;在p H 6.5~9.5条件下处理30 min相对活性保持80%以上,在低于50℃温度条件下处理30 min相对活性保持70%以上。二价铁离子(Fe~(2+))、钠离子(Na~+)、锰离子(Mn~(2+))、钙离子(Ca~(2+))对重组酶L-4相对活性具有激发作用,钡离子(Ba~(2+))、锌离子(Zn~(2+))、铜离子(Cu~(2+))、镍离子(Ni~(2+))对重组酶L-4相对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当有机溶剂浓度为30%时,重组酶L-4在二甲基亚砜(DMSO)和甲醇中保存97%和85%的相对活性,在丙酮、乙醇中保存45%以上的相对活性,在异丙醇中保存不到20%的相对活性,而在乙腈中相对活性基本完全丧失。用重组酶L-4预处理天然羽毛底物,可提高角蛋白酶K对底物的水解效率,促进率为4.32%。由此可见,脂类水解酶可降解羽毛表层脂质,可在促进角蛋白酶水解羽毛角蛋白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9.
150.
从动物耳皮肤组织采样 ,采用将组织块剪碎后直接贴附于培养瓶底部的方法进行原代培养 ,该方法使原代细胞出现率及可传代率均达到 10 0 %。根据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贴壁紧实程度的不同 ,用 0 .0 5 %的胰蛋白酶-EDTA对其进行消化 ,可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脂质体介导 ,以BLG -hINS(含乳球蛋白调控基因的人胰岛素原基因 )基因作为目的基因、GFP(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共转染绵羊成纤维细胞 ,经G - 4 18筛选后 ,得到转染细胞。对转染的细胞分别用单细胞显微操作法和有限稀释法进行细胞克隆 ,两种方法均可得到克隆细胞。选形态正常、生长均匀的 5个细胞克隆进行PCR检测 ,结果 5个克隆均转有GFP基因 ,其中两个转有BLG -hINS基因。高代培养细胞、转染细胞和克隆细胞经核型分析后 ,染色体数目均为 2 7对 ,表明绵羊耳的成纤维细胞建立细胞株后 ,可以作为外源基因转染的有效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