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2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217篇
农作物   54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71.
对辽宁杨×33号杨二倍体和三倍体无性系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和三倍体无性系的Pn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曲线,2个峰值均在10∶00、14∶00左右出现,且第1个峰值大于第2个峰值;存在光合午休现象,非气孔限制是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因素。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对净光合速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2.
为选育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2001年以‘烟农19’和‘郑州991’进行杂交,用系谱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淮麦33’,201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1305),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4001)。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结果:2010—2012年江苏省淮北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77.90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28%;2012—2013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48.95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5.96%,居参试品种第1位。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结果:2011—2013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563.3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83%,增产差异极显著,增产点率94.10%,均值变异系数10.11%,适应度82.34%。2013—2014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34.00 kg/hm2,比对照增产6.13%,居该组试验品种第1位,增产点率100%。通过多年多点区域试验表明:‘淮麦33’株型理想、产量潜力高,对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害、逆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尤其是2010年、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2013年倒春寒严重发生的情况下,稳产性突出。  相似文献   
373.
本文介绍了冬小麦新品种---新冬33号的品种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74.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单季常规晚粳稻浙粳99,获得叶早衰突变体es33。为揭示es33突变体早衰的分子调控机制,以野生型浙粳99为对照,对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统计农艺性状和测定光合性能,并对早衰基因ES33进行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es33幼苗在播种后第10天,第2和第3叶的叶尖出现明显干枯早衰现象,与野生型相比,分蘖盛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叶绿体结构疏松、光合作用减弱、部分酶活性降低,成熟期植株矮小、分蘖少、衰老严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es33早衰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基因定位和重测序技术,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3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STS-15和G24之间,物理距离为977.8 kb,经测序确定LOC_Os03g31550为候选基因;ES33基因第11个外显子发生4个碱基的缺失,造成移码突变,导致蛋白(黄嘌呤脱氢酶)翻译提前终止;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得知,ES33蛋白在禾本科作物中高度保守。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早衰基因ES33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5.
Isotopic exchangeability of phosphorus in four Chinese soils with and without P application was studied by ^32P and ^33P double-labeling technique in relation to routine chemical extrac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ray-I and Bray-Ⅱ reagents could extract most of the fast exchangeable P.Not all of the Olsen-P belonged to fast exchangeable P,but it was about the same quantity of fast exchangeable P in a calcareous soil and a neutral soil without P application.Sequential fractionation of the soil phosphoru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added radioisotopes in high P fixation red soils were tightly held by iron and aluminium oxides,which could be totally extracted only by 0.1M NaOH solution.In the neutral and calcareous soils most of the radioisotopes added were loosely held on the surface of soil particles and could be extracted by anion exchange resin.Phosphate application increased the resin-P fraction significantly for all the soils studied.  相似文献   
376.
磷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态与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群  范家霖  冯固 《核农学报》2012,26(5):828-837
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磷的活化、形态转化、吸收利用、迁移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生态、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几种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磷在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动态行为方法的进展,其中放射性同位素磷稀释技术已应用于盆栽和大田试验的研究,主要包括直接标记水溶性磷肥磷或土壤易交换性磷、间接标记难溶性磷和难溶性磷酸盐通过中子堆照活化3种方法。磷酸盐中氧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的方法,为磷从农田到水体环境迁移过程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可能,但该技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技术与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核磁共振技术为生态系统中磷形态变化,尤其是有机磷形态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377.
实验旨在研究C3orf33同源基因(C1H3orf33)和拷贝数14基因(CNV14)拷贝数变异对滩羊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CNVplex检测试剂盒对宁夏地区150只滩羊1号染色体C3orf33同源基因(C1H3orf33)的拷贝数变异(CNV)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1H3orf33基因CNV与滩羊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显著相关,CNV14区域与体重、体高和体长显著相关,系统进化树显示,C1H3orf33基因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同源基因高度相似,说明C1H3orf33基因可能在转录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CNV14区域可能是绵羊育种中标记辅助选择(MAS)的候选位点。  相似文献   
378.
通过DNA重组技术,将克隆到的MDPV-Q和MDPV-26的VP2基因片段,经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aclI和Kp-nl的酶切,将酶切产物再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ZαA中,得到表达重组质粒pPICZαA-M-Q VP2和pPICZαA-M-26 VP2.将这两种表达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到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X-33)中进行表达,经甲醇诱导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MDPV-QVP2和MDPV-26 VP2基因片段的表达产物大小约为73kD,与理论预计相符.此外,本研究还意外地发现,重组质粒转化到酵母菌进行表达,在表达VP2结构蛋白的同时,还表达了一条大小约为60kD的蛋白条带.  相似文献   
379.
为构建牛瑟氏泰勒虫p33双拷贝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以牛瑟氏秦勒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SOE—PCR技术得到牛瑟氏泰勒虫p33双拷贝基因,将其先克隆到pMD18T—Simple载体,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得到重组质粒pVAX1—2p33。对该重组质粒进行PCR、酶切鉴定及测序后,采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到BHK-21细胞,用RTPCR和IF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牛瑟氏泰勒虫p33双拷贝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VAX12p33构建成功并可以在BHK-21细胞中表达。本试验结果为p33双拷贝基因的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