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林业   80篇
农学   118篇
基础科学   78篇
  375篇
综合类   914篇
农作物   110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604篇
园艺   63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为分析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减毒株感染天然宿主细胞后基因表达变化,将O型FMDV兔化弱毒株YNTBa接种初生犊牛原代睾丸细胞(BT),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YNTBa感染BT细胞后8 h和24 h的细胞转录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病毒感染8 h和24 h的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别筛选出437和134个表达变化≥2倍的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论(GO)功能类聚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到细胞分化、DNA转录、细胞因子产生和凋亡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聚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代谢、核糖体、吞噬体、蛋白消化吸收、细胞分化、细胞转录调控等相关,涉及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雌性激素(estrogen)和催产素(oxytocin)等多条信号通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了其中12个差...  相似文献   
942.
为了解贵州省开阳县某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O型口蹄疫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及感染情况,通过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猪场30份血清进行相关抗体检测.结果:(1)猪O型口蹄疫病毒、猪伪狂犬病毒gB、猪瘟病毒免疫抗体合格率均>70%,免疫效果较好.(2)猪口蹄疫3-ABC抗体阳性率为0,表明猪群无口蹄疫...  相似文献   
943.
大气O3浓度升高对玉米光合作用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开顶式气室研究了大气O3浓度升高对玉米(Zea mays L.)叶片光合作用、籽粒品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内,与对照相比,在高浓度O3(80nmol/mol)条件下,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5),而胞间CO2浓度先降低后升高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说明使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由气孔限制逐渐转变为非气孔限制。与对照相比,高浓度O3处理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含量降低,叶绿素a/b值则先降低后升高。但是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高浓度O3处理植株的叶绿素a、叶绿素(a+b)含量与叶绿素a/b值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叶绿素b含量变化不同;O3浓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使玉米籽粒品质下降,其中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降低,而粗脂肪和蛋脂总量略有升高;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说明O3浓度升高降低了玉米的光合能力,籽粒品质受到影响,抑制了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44.
由于对苯二酚可生化性低,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完全降解,可采用电催化法降解对苯二酚,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使用的Ti/Sb2O3-Ta2O5阳极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进行了表征,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电流强度、电解质浓度、pH值条件下对对苯二酚降解的影响,并得出了最佳条件:对于含50 mg/L对苯二酚的模拟废水,在0.500 A,0.100 mol/L Na2SO4,pH=7时,50 min可以实现对苯二酚降解率100%,10 h可以实现完全矿化。利用分子探针实验,发现Ti/Sb2O3-Ta2O5阳极降解对苯二酚的过程是以直接氧化为主,间接氧化作用为辅,且比较·OH和■的间接氧化作用,·OH大于■。并在最佳条件下对对苯二酚的降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拟合,发现符合一级动力学拟合方程(R2=0.99512)。  相似文献   
945.
催化剂中添加H2 O2可克服凯氏定氮法消化时间过长的弊端.为研究此改良方法的稳定性和具体消煮时间,该试验通过调整催化剂中H2 O2添加量和消化时间,测定和比较不同原料改良方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值的比值.结果表明:(1)用H2 O2完全取代混合催化剂,不同原料两种测定值的比值差异显著(P<0.05或0.01),且消化不完全...  相似文献   
946.
关于小黄鱼的种群划分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海洋鱼类种群划分的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和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而这些方法在细节的表述方面有各自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中92尾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左矢耳石样品中δ13C和δ18O的值,并对每尾小黄鱼耳石δ13C和δ18O的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黄、渤海秋季小黄鱼早期补充群体可划分为4个种群,即渤海黄海北部种群、黄海中部种群、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黄海南部沿岸种群。其中,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其他3个种群没有站位交叉现象。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得出渤海黄海北部种群的判别成功率为75.9%,黄海中部种群的判别成功率为80.0%,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判别成功率为81.0%,黄海南部沿岸种群判别成功率为95.5%,总体判别成功率为82.6%。首次将黄海南部种群细分为了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黄海南部沿岸种群,且2种群之间很少有站位的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947.
筛选获得具有氧化亚氮(N2O)还原活性及植物促生特性的细菌,为新型微生物肥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微生物资源。通过固氮培养基筛选以及含硝酸钠和琥珀酸钠的营养肉汤培养基纯化,从水塘芦苇根际土中分离得到一株细菌YSQ030;通过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无氮反硝化培养基测定菌株的N2O还原能力;通过纯培养试验测定菌株的促生特征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其对水稻的促生效应。结果显示,菌株YSQ030为反硝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含nosZ基因;在30℃、转速为200r/min、氧气浓度为0%的前提下,还原N2O的效率为66.3%;分泌吲哚乙酸、具有溶磷和产生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的能力;温室水培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接菌的对照组相比,接种YSQ030菌液显著提高了水稻幼苗的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分别增加了48.3%和37.6%。本研究表明,YSQ030具有明显的N2O还原能力,同时对水稻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为...  相似文献   
948.
为探讨稻鱼共作模式中投喂率对N2O、NH3排放以及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采用模拟试验,设置不同投喂率(0、2%、4%、6%和 8%)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以及黄颡鱼单养处理(投喂率 4%),研究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系统中 N2O 和 NH3排放特征、水体和底泥氮含量、黄颡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黄颡鱼共作处理 N2O 累积排放量和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随投喂率增加而增加,分别从未投喂处理的-0.01 kg·hm-2和 0.60、0.22、0.25、0.02 mg·L-1增加到 8% 投喂率处理的 0.72 kg·hm-2和 4.61、1.75、2.50、0.16 mg·L-1。在相同投喂率下,稻-黄颡鱼共作处理 N2O 累积排放量、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分别比黄颡鱼单养处理降低 32.10%、48.63%、31.43%、...  相似文献   
949.
950.
根据GenBank中注册的O型口蹄疫病毒(FMDV) VP1和3ABC 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 采用RT-PCR方法从FMDV分离株O/HK/2001扩增得到 VP1和3ABC 基因. 经对它们的核苷酸序列测序和同源性比较,显示与14株O型FMDV参考毒株中的O/HKN/2002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3%和98.6%),并且在 VP1决定各种亚型FMDV免疫原性的主要抗原决定族的144、148、154和208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