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71篇 |
免费 | 905篇 |
国内免费 | 68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72篇 |
农学 | 338篇 |
基础科学 | 865篇 |
1432篇 | |
综合类 | 2201篇 |
农作物 | 89篇 |
水产渔业 | 60篇 |
畜牧兽医 | 328篇 |
园艺 | 42篇 |
植物保护 | 1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46篇 |
2023年 | 235篇 |
2022年 | 284篇 |
2021年 | 290篇 |
2020年 | 244篇 |
2019年 | 233篇 |
2018年 | 185篇 |
2017年 | 260篇 |
2016年 | 251篇 |
2015年 | 225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259篇 |
2012年 | 349篇 |
2011年 | 347篇 |
2010年 | 334篇 |
2009年 | 268篇 |
2008年 | 267篇 |
2007年 | 305篇 |
2006年 | 268篇 |
2005年 | 258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121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孔隙结构图像分析中不同试验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不同试验因素 (包括图像分辨率、土壤切片定向性、分析区域大小等 )对孔隙结构图像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试验误差 ,并简要介绍了用于分析土壤孔隙结构的土壤切片及数字图像的制备技术。结果表明 :不同试验因素对分析结果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试验误差约在 1 0 %。这表明同一研究中应保持试验条件的相对一致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Llao Changchu 《保鲜与加工》1994,(4):119-124
This paper in troduces a staged simulation method fur power electronics circuits,presents an exampleued the method for the CSI/IM drive system. 相似文献
4.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提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为了较好地模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动态,在大田条件下进行试验,获取5个品种5个密度下不同发育期的小麦群体冠层数字图像,并手工测得实际叶面积。通过研究设计了复杂背景下小麦冠层图像叶面指数的有效提取方法,将图像处理得到的叶面积指数数据与实际测得的数据进行拟合建立模型。结果表明:品种、密度和发育期的差异对拟合模型参数影响显著,对模型经过随机抽取样本图像进行假设检验,均能够通过检验。模型的相关系数平方均达到0.86以上,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小麦冠层叶面积指数的估测。 相似文献
5.
基于图像处理的玉米收割机导航路线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快速精准的检测出导航路线并对田端做出准确判断是收割机视觉导航的前提。为解决玉米收割机导航作业过程中因玉米列阴影、玉米田端的杂草等因素对检测精度干扰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视觉导航图像的颜色特征去除阴影干扰,对玉米收割机提取导航作业路径和判断田端提出了检测算法。为减少计算量,设定关注区域作为非第一帧图像的处理范围;为去除玉米列阴影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干扰,强调关注区域内G(绿色)分量并减弱R(红色)或B(蓝色)分量;为加快处理速度,采用跳行累计G分量的方式确定候补点。在关注区域内对图像中去除阴影干扰后的G分量垂直累计值查找候补点,对图像上半部分收敛性好的候补点通过方差计算确定出已知点,再利用过已知点Hough变换拟合出玉米列边界所在的导航线。最后采用R分量的连续突变判断收割机是否到达田端。田间试验表明:目标直线的平均检测时间为50.13 ms/帧,对田端的检测准确可靠,满足玉米收割的作业要求。该研究成果也适用于高粱等其它高杆作物的机械化收获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工厂化水产养殖中过程控制的信息化要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湍流模型结合偏振成像技术,具有较强鲁棒性的水下退化图像复原方法。考虑内外尺度对波结构函数影响,结合折射率谱,改进水下湍流退化模型以提高复原算法先验知识的完备性;基于改进的退化模型和水下前向散射光的偏振特性,利用偏振成像技术提取退化图像中的噪声特征;基于退化图像噪声特征,采用约束最小二乘滤波法进行退化图像复原;最后,对复原效果进行相应比较,结果表明在强湍流条件下本算法具有更为理想的复原效果。该研究可为复杂水流条件下水下退化图像复原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针对黄顶菊种子人工识别时存在的主观性强、效率低、可重复性差等缺点,提出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黄顶菊种子特征参数的方法,研究了黄顶菊种子图像的分割方法、目标提取及种子图像中形态和颜色特征的提取方法,分析了各形态特征参数的相关性,筛选出了能精确反映黄顶菊种子几何特征的参数,验证了各特征参数提取方法的有效性,为后期的种子自动识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Chanwen JIANG 《干旱区科学》2017,9(5):727-742
Velocity is a key parameter characterizing the movement of saltating particles. High-speed photography i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record the velocity. But, manually determining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these photographs is quite laborious. However, 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PTV)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instantaneous velocity in fluids using tracer particles. The tracer particles have three basic features in fluids: similar movement patterns within a small region, a uniform particle distribution, and high particle density. Unfortunately, the saltation of sand particles in air is a stochastic process, and PTV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velocity field in a cloud of blowing sa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improved PTV technique to measure the downwind(horizontal)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of saltating san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new technique, we used it to investigate two-dimensional saltation of particles above a loose sand surface in a wind tunnel. We analyz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saltating particles, including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velocity, variations in the mean velocity as a function of height, and particle turbulence. By automating much of the analysis, the improved PTV method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for a large sample size and can measure the velocity field of blowing sand more accurately than previously-used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ed new light on the complicated mechanisms involved in sand saltation. 相似文献
10.
陈响坤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1):343-345
调查电子阅览室大学生数字资源利用的渠道和影响大学生数字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提出以新的教育场所—电子阅览室提高大学生数字资源利用的教育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