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11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生境黄顶菊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种不同生境的黄顶菊种子,通过PEG-6000胁迫模拟干旱条件黄顶菊对干旱的耐受性,以期对其气候适应性评价和预测其可能入侵的区域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黄顶菊种子的萌发,发芽率、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和萌发胁迫指数均随PEG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胚芽长随PEG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1 g/mL浓度处理达最大值。胚根长的变化有两种:路边和荒地种群随PEG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果园和河边种群随PEG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当PEG浓度大于0.4 g/mL时,种子萌发完全受到抑制。耐旱性综合评价指数表明,不同生境黄顶菊耐旱性强弱依次为:果园路边河边荒地。  相似文献   
2.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为新入侵我国的一种恶性杂草,研究其化学计量特征可以了解入侵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策略.通过网室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土壤N、P添加对黄顶菊植株生长、N、P化学计量特征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N、P添加比例相同条件下,养分水平对叶片N:P的影响显着;随着N、P添加量的增加,叶片N:P比显着下降,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均显着增加,其中高N素比例对叶片N:P影响最大,当叶片N:P比>21.24时,植株生长速率较低,符合生长速率假说.土壤N和叶片N含量与黄顶菊叶片叶绿素含量成正相关,黄顶菊叶片N(P)含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随着土壤N(P)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黄顶菊叶片N:P<20.86为N限制,叶片N:P>21.24为P限制.  相似文献   
3.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对黄瓜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为试材,研究了日光温室盆栽条件下黄顶菊与黄瓜混作对黄瓜株高、干鲜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黄顶菊浸提液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对混作的黄瓜株高和鲜重增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长在黄顶菊附近的黄瓜的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及POD活性、CAT活性均低于单种黄瓜的对照,而MDA含量高于对照;不同浓度黄顶菊植株浸提液处理的黄瓜种子,随处理浓度的升高,黄瓜种子的发芽率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4.
黄顶菊(Flaveriinae bidentis(L.)Kuntze)是一种喜光、喜湿、嗜盐,并且生长迅速、结实量极大的杂草。在靠近河、溪旁的水湿处、峡谷、悬崖、峭壁、陡岸、原野、牧场、弃耕地、街道附近、村旁、道旁、渠旁、堤旁以及含砾岩或沙子的黏土都能生长,植株高大,人工拔除防治难度大,通过药效试验,找出了经济、有效、安全的防治药剂和防治剂量。  相似文献   
5.
吴鸿斌 《河北农业》2006,(11):23-23
我省2001年在衡水湖首次发现黄顶菊,目前在沧州、衡水、邢台等7市的47个县形成分布。面积达30余万亩,构成了定植入侵之势,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生物。为此,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开展黄顶菊的灭害除治,以控制黄顶菊的蔓延与扩散十分必要。现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一些识别和灭除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生长发育与DNA甲基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研究了黄顶菊种子萌发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两者共同调控黄顶菊生命初期的生长发育,且去甲基化的变化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占主导。筛选出的12对引物共扩增出998条MSAP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1条,多态性百分比为95.37%。黄顶菊种子萌发过程中胞嘧啶发生甲基化主要以双链甲基化形式为主,位点数为94个,而单链甲基化位点数仅为50个;多态性位点数占总位点数比率为48.95%,表明有近一半的位点发生了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变化;发生去甲基化变化的多态性片段有73个,而发生甲基化变化的有21个,说明黄顶菊种子萌发阶段DNA甲基化的变化主要以去甲基化形式为主,且在萌发第4天后去甲基化数目持续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7.
黄顶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一种外来有害杂草,已被列为河北省补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06年8月黄顶菊在魏县首次发现,2007年得到了有效控制,2008年又有发生。由于查治及时,黄顶菊未侵入农田,但对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黄顶菊的普查与防治工作,引起了县政府、农牧局及各乡镇村的高度重视,防治工作有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入侵植物黄顶菊对土壤氮循环关键过程硝化作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对其入侵地和未入侵地、根围土和根际土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的群落多样性分析,探讨了AOA对黄顶菊入侵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增加了入侵地根围土AOA的多样性,AOA的Shannon指数表现为:入侵地根围土入侵地根际土未入侵地土壤,且差异显著。铵态氮含量与p H的变化都会影响土壤AOA的群落结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土壤AOA主要隶属于氨氧化古菌的Nitrososphaera cluster。黄顶菊入侵导致的AOA的多样性水平的提升主要是由于入侵地氨氧化菌群种类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9.
黄顶菊新鲜植株为材料,用蒸馏水浸提活性物质,得到0.1、0.05和0.01g/mL三种不同干物质含量的黄顶菊水提液.以蒸馏水为对照,利用不同含量的黄顶菊水提液处理无土栽培的玉米幼苗,每4d测定幼苗叶片中MDA(丙二醛)、POD(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和CHL(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提液处理对玉米幼苗株高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每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黄顶菊水提液中含量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幼苗叶片中MDA含量、POD、SOD、CAT活性均高于对照,而CHL含量低于对照.研究还发现,不同含量处理和不同处理时间对玉米幼苗MDA含量、抗氧化酶和CHL含量的影响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结果预示黄顶菊水提液能够抑制幼苗生长,含量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可为进一步研究黄顶菊总体化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顶菊浸提液对油菜及油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来植物黄顶菊为材料,以油菜、油麦种子为受体,将黄顶菊材料分离成地上、地下两部分,用蒸馏水做活性物质浸提,分别得到0.25%、0.8%、1.7%、2.5%4个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再以蒸馏水为对照,用培养皿法进行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不同浓度的黄顶菊浸提液对油菜、油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同;黄顶菊对油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对油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