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9 毫秒
51.
通过对江西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45块标准地的调查和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影响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林下植被盖度,其次是枯腐层厚度和杂灌高度。  相似文献   
52.
白僵菌无纺布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室内用萧氏松茎象成虫对白僵菌无纺布菌条进行爬行接触,感染死亡率可达73.8%。在信丰和安福林间安放无纺布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效果分别可达74.3%和72.8%。  相似文献   
53.
萧氏松茎象幼虫食性、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萧氏松茎象幼虫在南岳衡山主要危害华山松,在寄主树干基部皮层和裸露的根皮层蛀食,造成大量流脂,导致生长衰弱,引起松墨天牛暴发;同时取食新鲜松脂,越冬后的幼虫仅靠取食新鲜松脂就能正常发育。幼虫只危害健康松树,不危害衰弱木、枯立木,说明其蛀食危害与松树能否分泌松脂有关。在被害松林内,单株幼虫数在0~6头之间。幼虫在有虫株之问分布较均匀,1头/株的占82.5%,平均为1.38头/株,且单株虫口密度与树干基部直径呈明显正相关。混交林和非松树林分能阻止该虫扩散。5—10月间在幼虫危害期和蛹期,采用人工清除幼虫和蛹的方法可有效控制该虫危害,而采用化学药剂防治该幼虫,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江西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420株湿地松的调查和分析得出,萧氏松茎象防治指标(CT)为1.2头/株或65%的有虫株率。  相似文献   
55.
萧氏松茎象幼虫有虫株率与虫口密度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萧氏松茎象幼虫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相关性和数学模型优化,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之间关系可用双曲线回归函数Y=1/(-0.006 8 0.983 9/X)描述,经检验,能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56.
人工捕捉除治萧氏松茎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践证明,人工捕捉除治萧氏松茎象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治虫和采松脂相结合,更是为长时期采用这种方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7.
萧氏松茎象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迅速蔓延,严重危害国外松的一种危险性蛀干害虫。本文明确了该虫的分布和取食寄主情况,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及防治措施。对该虫在生物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该虫综合防治策略和方案的制定也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8.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环境生态因子密切相关.试验表明在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地表温度四季变化的趋势均比不发生林区缓和;春季和夏季,发生林区的地表温度均比不发生林区的低;秋季,发生林区的地表温度12时之前比不发生林区高,12时之后比不发生林区低;冬季,发生林区地表温度早晚比不发生林区高,中午比不发生林区低.表明萧氏松茎象发生林区的小气候变化比不发生林区缓和,利于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9.
马崇贵 《农技服务》2012,29(5):620-621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是危害松科(Pinaceae)植物的主要钻蛀性林业有害生物。对萧氏松茎象受害林分进行注射法、包扎法、涂干法、诱捕法和人工捕杀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包扎法的效果较好(72.2%),涂干法可以使松树受害率减少40%,1只诱捕器1年可以引诱成虫10头,人工捕杀可以使松树受害率降低87.5%,因此人工捕杀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0.
萧氏松茎象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是危害湿地松林的危险性害虫,对萧氏松茎象受害林进行熏蒸法、注射法、埋蔸法和包扎法化学防治实验,其中以熏蒸法和包扎法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达100%和66%,人工捉虫是控制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