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312篇
农学   192篇
基础科学   89篇
  197篇
综合类   790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229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Managed stands generally contain little coarse woody debris compared to natural forests.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potential of retained cut wood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substrate available for a variety of saproxylic fungi.Fruit bodies of fungi were recorded from 270 cut high stumps and logs of spruce, birch, aspen and oak over nine years of initial succession. A total of 1565 occurrences of 148 species, seven of which were red-listed, were found. Numbers of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logs than on stumps. Annual diversity peaked four to seven years after logging, sooner on logs than on stumps. Numbers of speci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bstrate diameter, but not to the level of shade/sun-exposure, while the presence of some individual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one or both of these factors. Comparisons with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indicated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fungal communities on cut wood and on naturally dead substrates. We conclude that cut wood left on site, especially logs, may mimic dead wood from trees that die swiftly from natural causes and support diverse fungal communities, both in shaded stands and in open logging sites. Substrates generated by slow self-thinning processes in natural forests however, are probably difficult to mimic in managed stands.  相似文献   
192.
通过对蔬菜产业链的跟踪调查,归纳出蔬菜由山东寿光到北京的两种典型流通模式,并从流通成本的视角对两种流通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下蔬菜的单位流通成本为0.37元/kg,高于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下的0.22元/kg;单位质量蔬菜的生产成本高于流通成本,大型批发市场和地头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下蔬菜的生产成本占流通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58%和70%;运输成本和包装材料成本占蔬菜流通成本的比重较大.基于研究结论,从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创新蔬菜流通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积极推广城郊蔬菜种植、缓解蔬菜供求区域性矛盾等方面提出了降低蔬菜流通费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3.
我国发展绿色蔬菜的重要性及打造龙头企业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绿色蔬菜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发展绿色蔬菜的重要性,并根据现阶段蔬菜龙头企业的特点,指出了强力打造蔬菜龙头企业的必要性,以期为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4.
茄科蔬菜是典型的喜温性植物,由于本身无法躲避低温伤害,田间生产中易遭受低温胁迫.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小分子RNA,是非蛋白质编码基因产物之一.低温胁迫下miRNA被激活,通过负调控靶基因、降解靶基因、抑制翻译等过程,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使植物从生理和分子水平上发生变化以响应低温胁迫.本研究主要从低温胁...  相似文献   
195.
多糖涂膜保鲜果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多糖涂膜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探讨多糖涂膜保鲜的机理;分析多糖涂膜在果蔬保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6.
豆科树种无性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科树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荒山绿化、饲用及观赏。文中从扦插(嫩枝扦插、硬枝扦插、根插),组织培养等方面综述了豆科树种无性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和进展。指出目前豆科树种嫩枝扦插技术研究还局限在对某一树种繁殖途径的探索阶段;硬枝扦插技术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对不同树种扦插生根的影响因素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因此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根插方法简单,成活率高,但是研究普遍较少;豆科树种组织培养虽较为困难,但某些树种也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再生体系。此外,还对豆科树种快速繁殖的生理基础研究进行了讨论,建议加大对豆科树种快速繁殖技术和生理机制的研究力度,为解决优良种质资源快速扩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7.
对子午岭林区19种野生蔬菜鲜样的水分、粗纤维、Fe、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VC含量等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玉竹根部膨大部分纤维素含量最高,水芹Fe含量最高,蒲公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短柄五加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VC含量最高的是苜蓿。除水分和可溶性糖含量外,野生蔬菜中其他营养指标基本上高于常见栽培蔬菜。  相似文献   
198.
分析了我国瓜类作物嫁接育苗的生产现状,介绍了嫁接技术在瓜类作物生产上应用的主要目的、常用的嫁接方法、瓜类作物嫁接栽培应注意的问题、嫁接的生理机制以及嫁接技术在瓜类作物中的应用,展望了瓜类作物嫁接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9.
为了研究不同种子处理对种子传播病毒的灭活效果,试验以番茄、辣椒、甜瓜、南瓜种子样本中被番茄花叶病毒(ToMV)、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瓜病毒(CMV)感染的种子为研究对象,经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试选择出研究材料,采用7种病毒失活处理方法,分别为醋酸、过氧化氢、盐酸、次氯酸钠浸种,干热处理,温汤浸种和臭氧熏蒸处理。结果发现,能有效减少病毒浓度的处理为盐酸浸种、干热处理、温汤浸种(65℃)和臭氧(10 g/m3)处理,分别能将种子传播病毒的浓度平均降低51%、50%、42%和32%。其他灭活方法治疗效果较差,病毒浓度平均降低了12%~27%。盐酸浸种和干热处理是最有效的方法,对种子出芽率和活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0.
国外蔬菜遗传资源的引进,研究与利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素  徐兆生 《园艺学报》1998,25(3):264-269
1971~1996年从40余个国家(地区)引进14个科48属72种(包括变种)共11410份蔬菜遗传资源,其中20余种为国内稀有蔬菜,还有我国科研和生产急需的抗源材料、雄性不育系、耐热和耐低温等珍贵材料。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气候类型,与地方科研、生产单位结合对引进的5345份材料共同试种鉴定,筛选出40余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直接推广利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选出的品种中有7个通过了省(市)品种审(认)定,共推广面积261khm2。大批引进的蔬菜优异资源被全国育种单位广泛用于培育新品种,获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