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81篇 |
免费 | 4169篇 |
国内免费 | 14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102篇 |
农学 | 1674篇 |
基础科学 | 601篇 |
2633篇 | |
综合类 | 8135篇 |
农作物 | 1291篇 |
水产渔业 | 270篇 |
畜牧兽医 | 1327篇 |
园艺 | 747篇 |
植物保护 | 19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3篇 |
2024年 | 491篇 |
2023年 | 504篇 |
2022年 | 567篇 |
2021年 | 621篇 |
2020年 | 685篇 |
2019年 | 747篇 |
2018年 | 535篇 |
2017年 | 723篇 |
2016年 | 886篇 |
2015年 | 652篇 |
2014年 | 881篇 |
2013年 | 1241篇 |
2012年 | 1537篇 |
2011年 | 1253篇 |
2010年 | 1052篇 |
2009年 | 1131篇 |
2008年 | 1026篇 |
2007年 | 1098篇 |
2006年 | 925篇 |
2005年 | 750篇 |
2004年 | 637篇 |
2003年 | 494篇 |
2002年 | 393篇 |
2001年 | 354篇 |
2000年 | 299篇 |
1999年 | 269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175篇 |
1996年 | 162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134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24篇 |
1990年 | 113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59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5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2007年5月,在杭州城市住宅小区中选择不同建设年代和风格、有代表性的13个小区进行实地典型调查,结果为:有绿化植物67科119属145种,其中木本植物119种,占总种数的82.1%,乡土植物84种,占总种数的57.9%.在科的区系组成中,世界分布、热带-亚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分别占26.87%、44.78%和26.86%,中国特有分布科为银杏科.在属的区系组成中,世界分布、热带-亚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分别占2.52%、38.65%、55.47%和3.36%.分析表明,杭州城市住宅小区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偏低,乡土植物比例偏少,热带成分相对偏高而温带成分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992.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效果的动态变化特征规律,对青羊湖林场不同发育阶段的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林分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土壤肥力、林木生长等指标进行动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经营样地的经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马尾松林在经营改造后,空间结构明显改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也有所改善;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9块样地抚育间伐补植改造效果综合评价得分依次为0.079,-0.021,-0.241,0.528,0.438,1.028,-0.145,-0.780,-0.886,得分越高说明改造经营效果越好。经营促进了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树种多样性的提高、土壤肥力的改善和林木蓄积生长的提高,林分向异龄复层混交林方向发展,为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 明确赤松枯梢病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的关联性,筛选与赤松枯梢病呈显著关联的植物物种,为通过林分内植物物种组成改造来调控赤松枯梢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以昆嵛山赤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120块临时样地进行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以及赤松枯梢病病情调查,计算各植物物种重要值,应用方差比率法检验赤松枯梢病病情指数与植物物种总体关联性,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定量判定病情-植物物种间的关联性。结果: 赤松枯梢病病情与乔灌草植物物种总体关联性均为显著正关联(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赤松枯梢病病情与乔木层赤松和黑松,灌木层胡枝子以及草本层白茅、败酱、宽蕊地榆、木防己、茜草、射干、狭叶珍珠菜、野菊、野青茅和紫花地丁呈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P < 0.05);与乔木层麻栎、山槐、栓皮栎和盐肤木,灌木层大花溲疏和葎叶蛇葡萄,以及草本层灯心草、鹅绒藤、毛秆野古草、香茶菜、杏叶沙参呈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P < 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赤松枯梢病与乔木层赤松和黑松、灌木层胡枝子和紫穗槐以及草本层白茅、败酱、桔梗、宽蕊地榆、木防己、茜草、射干、狭叶珍珠菜、野菊、野青茅和紫花地丁呈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P < 0.05);与乔木层麻栎、山槐、栓皮栎、水榆花楸和盐肤木,灌木层大果榆、大花溲疏、葎叶蛇葡萄、小花扁担杆和郁李以及草本层灯心草、鹅绒藤、毛秆野古草、香茶菜、杏叶沙参和鸭跖草为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P < 0.05)。2种分析方法结果具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较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更为灵敏。结论: 昆嵛山赤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中的植物物种与赤松枯梢病形成了稳定的共存状态,其中13种植物物种与赤松枯梢病病情指数呈正关联趋于共存,对赤松枯梢病流行具有促进作用;9种植物物种与赤松枯梢病病原菌呈负关联难以共存,对赤松枯梢病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减少植物群落中与赤松枯梢病病原菌共存植物物种,或增加与赤松枯梢病病原菌难以共存植物物种,达到赤松枯梢病生态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土壤与植物根际磷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影响土壤与植物根际磷的有效性的因素有其机理,为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为了适应低碳生态环境要求,将深度学习下的人工神经网络运用于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中,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性提供依据。根据生态城市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着重分析生态城市和低碳园林的具体内涵和重要性,进而分析人工神经网络与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模型。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进行模型训练数据集的收集,运用AutoCAD形成植物配置图层。随机选取陕西西安地区的10个公园进行植被种类与使用频率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使用频率越低,植物的种类越多。对于规定种植面积的乔木种植,系统生成的乔木坐标点会控制在种植范围内,最终输出的植物图层都不相同,有乔木、地被以及灌木。获得的植物配置三维效果图可以清晰看到乔灌木和地被的配置情况,说明人工神经网络植物配置模型具有较高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00.
选择城阳区13种地被植物,进行植物吸热降温效益的测定与计算。结果表明:蔷薇、黄花鸢尾、火棘、五叶地锦日蒸腾释水量和日蒸腾吸热量较高,是较好的吸热降温树种,而大叶黄杨、金叶女贞较低。灌木地被单位叶面积蒸腾吸热量明显高于藤本和草本地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