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0篇
  免费   490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林业   1152篇
农学   392篇
基础科学   306篇
  1256篇
综合类   3014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240篇
畜牧兽医   228篇
园艺   199篇
植物保护   336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641篇
  2011年   668篇
  2010年   474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Zmyslony  Jean  Gagnon  Daniel 《Landscape Ecology》2000,15(4):357-371
Contagious spatial patterns were shown to exist in the landscape of front-yards in street sections of Hochelaga-Maisonneuve, Montréal. Neighbour mimicry was hypothesized as the mechanism behind this pattern (Zmyslony and Gagnon 1998). To assess the role of spat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tructuring this pattern, we carried out a path analysis on the front-yard landscape with five spatial factors: relative distance, street side, width, depth and type of front-yard. We removed all non-significant factors from our model with simple Mantel tests and untangled the common spatial componen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factors and front-yard landscape with partial Mantel tests. We then used path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ll significant spatial factors in structuring front-yard landscape and to determine the r 2 (% of landscape variation explained by spatial factors). Results showed that (1) among all spat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stance (proximity) remained the best predictor of front-yard vegetation – distance alone explained an average of 20% of the landscape variation of a street section, (2) depth, width and type of front-yard also structured the front-yard landscape independently of distance, (3) front-yard landscape expresses greater similarity within the same side of a street section, and (4) in two street sections of Hochelaga-Maisonneuve, spatial factors predicted over 40% of the landscape variation. This suggests (1) that landscape contagion exists also in highly humanized environments and (2) that the mimicry phenomenon was induced not only by proximity, but also by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same side street sections and whole street sections. Finally, we suggest that street sections are a very useful and appropriate unit of analysis of urban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02.
总结2010年以来云南河口民族地区小粒种咖啡技术创新亮点,分析认为:近年研究制定的《河口小粒咖啡综合技术规范》(DG5325/T 5.1-5.6—2013)标准,规范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试验筛选出的高抗锈良种CIF7963(6),加快了本地区良种化进程;“水压自动补偿”灌溉系统,解决了本地区传统灌溉问题;对传统湿法加工实施背压式热风穿透风干燥技术(设备)改造,改变了传统上利用水泥晒场自然晾晒咖啡豆。这些创新亮点促进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产业的可持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3.
为了研究城市化对西安气温日变化的影响,利用西安及其郊区站咸阳1961—2013年4次气温的观测资料,采用城郊对比法对西安和咸阳2个站气温的年、季节、6 h变温、昼夜温差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城市化对西安气温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安市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时次都高于咸阳且呈上升趋势,2时西安气温的上升幅度最显著,0.56℃/10 a,14时西安与咸阳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西安城市气温上升变化幅度从1990s中期开始明显增大,且城市季节变化趋势最明显的是春季,其次是冬季,夏季变化最小,咸阳气温变暖趋势明显滞后于西安5~8年;6 h气温变化温幅度最大的是早晨到中午这个时段,最小的是夜间到早晨。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科学认识城市化对极端气温的影响,利用南京地区3个城区气象站和3个周边乡村站1961—2005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比分析城市站和乡村站17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平均值和变化趋势,并定量估算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城市化影响及贡献。结果表明:近45年南京地区暖事件均为增加趋势,而冷事件多为减少趋势,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和极值均为上升趋势。城市站与乡村站相比,暖事件更多,冷事件更少,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和极值更大。城市化对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有两大特点:城市化加速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速率,使得暖事件、平均值、极值的上升趋势和冷事件的下降趋势变得更大;基于最低气温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比基于最高气温的极端气温指数受城市化影响更显著。城市化贡献表现为:暖事件大于冷事件,最低气温极值和平均值大于相应的最高气温极值和平均值。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108.
为深入探讨国际有机农业和中国有机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其整体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比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国际有机农业和中国有机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溯和对比。结果表明:1)20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展。在整体论和还原论这2种不同观点指导下,现代农业分化成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2大体系,两者既矛盾又统一;2)国际有机农业理念多样,经历了起源、发展壮大和迈向主流化等3个发展阶段,分别称为有机1.0、2.0和3.0阶段。3)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业主要以农产品认证的形式正式被引入国内,国内对其理念、政策、人才和技术尚未成体系。因此,中国有机产业虽然市场发展快速,但是面临生产端需要更高质量发展的境况;4)基于还原论的常规农业是机械唯物主义在农业领域的表现,与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终将存在分歧。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只是侧重常规农业,更必须发展以整体论为指导的有机农业。总之,有机产业在中国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同时也正面临巨大挑战。在新常态下,中国有机产业应着力建立起全面的科学哲学、科学与技术以及产业与实践体系,以满足消费者对有机理念到产品与服务的多维度需求。  相似文献   
109.
为厘清非农就业质量对山区农户土地转出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2021年浙江省山区4县480户农户调查数据,采取OLS、Heckman两阶段以及2SLS等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同时采取Probit模型检验作用机制并结合案例加以佐证。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质量的改善激励山区农户提高土地转出的稳定性。2)非农就业质量显著影响老一代农户和“体制外”农户土地转出的稳定性,但是对新生代农户和“体制内”农户的影响不显著,同时,非农就业质量对土地转出稳定性的影响并不因为就业距离的远近而产生差异;3)非农就业质量影响土地转出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在于强化农户的城市融入意愿、弱化农户对地租的偏好以及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相关政策需要致力于提升山区农户的非农就业质量,提升和完善非农就业的稳定性、收入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0.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经济限制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为耕地的经济限制性进行研究。从经济可行性评价入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测算研究区经济适宜性评分,确定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为耕地的经济限制性,得出各区县整理潜力转化为耕地的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为耕地的经济限制性可分为3 个类别:(1)无经济限制性区县,1≥a 经≥0.6,包括西青区、北辰区、东丽区3 个区县;(2)有一定经济限制性区县,0.6>a 经≥0.3,包括塘沽区、津南区、武清区、宁河区、汉沽区、大港区6 个区县。(3)经济限制性较大区县,0.3>a 经≥0,包括蓟县、宝坻区、静海区3 个区县。各区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的经济限制性在多经济因素影响下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