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25篇
农学   62篇
  114篇
综合类   313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香花槐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试验以香花槐幼嫩枝条为外植体,接种于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上诱导侧芽,继代并进行生根培养。试验结果表明:MS+BA0.5+NA0.2有利于芽的诱导;SM+BA1+NAA(0.1-0.2),促进芽大量增殖;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IBA0.2+NAA0.2。  相似文献   
92.
【目的】比较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对重金属铅的耐受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重金属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对1年生刺槐和紫穗槐幼苗进行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率分别为100%,80%,60%,40%)和铅胁迫(土壤铅含量分别为0,300,500,1 000,2 000,3 000mg/kg)处理,分析在水分和铅单一及交互胁迫条件下,2种植物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刺槐和紫穗槐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水分和铅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呈现复杂的变化规律。单一水分胁迫下,刺槐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高于单一铅胁迫,当土壤铅含量相同时,土壤相对含水率为40%的处理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分胁迫处理;在铅或水分单一胁迫及二者的交互胁迫中,当土壤铅含量相同时(土壤铅含量为3 000mg/kg处理除外),各水分胁迫处理的刺槐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单一水分或铅胁迫条件下,刺槐、紫穗槐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未随胁迫程度的加剧而降低。【结论】水分和铅交互胁迫条件下,脯氨酸对提高刺槐和紫穗槐抗旱性的贡献大于抗铅性;刺槐积累脯氨酸提高自身抗逆性的能力强于紫穗槐,而紫穗槐合成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提高自身抗逆性的能力强于刺槐。  相似文献   
93.
对生长1个月左右的四倍体丹参试管苗炼苗后进行不同环境下的移栽试验.结果表明将试管苗栽入盆中,无根苗可以生根且生长良好;试管苗移入土中2~3周后可度过缓苗期,1个月后可以忍受35℃左右的高温,3~4月份大田移栽比较适宜;试管苗以不同密度移栽到苗圃,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在苗圃内移栽试管苗株行距保持在5~7 cm之间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4.
采用根垫法分析杨树(刺槐)根系淋洗物对刺槐(杨树)根际微区养分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浇刺槐根系淋洗物能提高杨树根际微区的NO3--N和NH4 -N水平,降低其N素养分亏缺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杨树根际微区N素缺乏状况;浇灌杨树根系淋洗物能提高刺槐根际微区的P素(尤其是非闭蓄态无机P)水平,降低其P素亏缺百分率,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5.
盐胁迫对刺槐不同组织及细胞离子吸收和分配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该文从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对盐胁迫后的刺槐苗离子含量进行分析 ,比较了不同组织膜透性和盐离子在刺槐组织及细胞中的分配特点 .研究表明 :随胁迫时间的延长 ,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的伤害比根部细胞膜系统大 .根部的Na+含量较高 ,其分布量的顺序是根 >茎 >叶 ,叶片中盐离子含量较低 ,从而减少了盐胁迫对地上部的毒害 ;K+的含量则与Na+相反 ,其分布量的顺序为 :叶 >茎 >根 ,幼嫩的组织中分布较多 ,以保证植物正常的代谢活动 .刺槐根皮层细胞的液泡中积累Na+和Cl-的量远高于细胞质 ,说明刺槐的根皮层细胞对Na+和Cl-具有一定的区隔化作用 .刺槐叶肉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液泡中Na+和Cl-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测定结果表明 ,器官水平与细胞水平耐盐机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6.
四川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酯酶同工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30份产于四川的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T.TurgidumL.)的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四倍体小麦的幼苗、剑叶和幼穗间酯酶同工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幼苗有14条带,12种类型;剑叶15条带,13种类型;幼穗13条带,11种类型。3次测定合并分析,则产生21种类型。若仅以1次测定看,多样性指数以剑叶最高,为0 1119,说明剑叶酯酶同工酶能更好地反映其遗传多样性。同时酯酶同工酶的差异证明,来源相同又同名但原始编号不同的两份"棒棒南麦"和两份"早佐"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应视为不同的品种。  相似文献   
97.
刺槐对乡土植被的入侵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带法和小样方法于2005年在山东泰山调查刺槐繁殖扩散和对乡土植被的入侵状况。结果表明,刺槐主要以根蘖繁殖进行扩散入侵,并且根蘖繁殖能力与根系是否受伤或是否被砍伐有密切关系;刺槐通过根蘖扩散进入已有高大乔木的林内,如油松人工林和侧柏人工林;在密闭均匀的林分内,刺槐只是伴生下木,很难形成优势群体,但在林隙处可以迅速生长而成为上层木,与乡土树种形成混交林;刺槐能扩散进入灌木丛,说明耐瘠薄能力很强。调查还发现有6种乡土木本植物能在刺槐林下天然更新并且正常生长。分析比较发现,刺槐目前能与泰山低山分布的许多乡土树种形成混交林,不会侵占掉乡土树种。由于刺槐寿命短,推测刺槐混交林会被乡土植被群落替代。刺槐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只要造林前合理设计树种配置,造林后加强管理,可以减少对自然、半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危害。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刺槐的引种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不同林型立地土壤水分性状及其持水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辽宁省北票县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油松纯林及无林地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持水性能、渗透性能和储水量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和2种纯林。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处于相近水平。综合评价表明:在持水能力方面,以上3种林...  相似文献   
99.
 研究林下植被对不同密度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指示作用,可以为造林营林中的密度调控、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等,提供理论根据。为此,对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14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6种造林密度(1.5m×2m、1.5m×3m、1.5m×4m、1.5m×5m、1.5m×6m、1.5m×7m)林分的土壤水分、林下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进行观测,同时,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不同密度林内的树木生长情况和林下植物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小的林分内,各小环境指标均优于密度大的林分,其中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的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刺槐林地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出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成龄人工林土壤干化的现象,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降低,且逐步由以鹅观草(Roegneriakamoji),小菅草(Themedaminor)为典型的中生植物,向以角蒿(Incarvilleasinensis),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过渡,反映出林分内的小环境条件随林分密度变化的特征。因此,在半干旱区造林和营林中,密度不可过大,以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
京郊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群落林下植被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北京市郊区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群落林下植被的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分析表明,求米草、荆条、孩儿拳头和细叶苔草生态位宽度值较大,上层林分主要树种侧柏和刺槐的林下更新苗生态位宽度比其他植物种林下更新苗的生态位宽度低;林下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和生态位重叠值相对较小,不同种群间对资源的竞争相对不剧烈,可采取人工措施改善树种的配置,促进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