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林业   147篇
农学   245篇
基础科学   7篇
  70篇
综合类   906篇
农作物   329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97篇
园艺   159篇
植物保护   78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Bull’s eye rot is a typical quiescent postharvest apple disease in major fruit-growing areas. The 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apple cultivars to Neofabraea spp. (N. vagabunda and N. malicorticis) was assessed, with Granny Smith showing the most resistance and Cripps Pink the most susceptibility. To assess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conidial germination, Neofabraea spp. were grown on crude protein extracts (CPEs) collected from apple fruits at different storage periods. Fungal germ tube growth rate and pathogenic enzyme (cellulase and xylanase) activity were asse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CPEs collected after 2 and 4 months of storage progressively stimulated conidial germination and germ tube elongation, while a lesser effect was observed from CPEs after 1 month of storage. Xylanase proved to be the main degrading enzyme secreted by all the isolates, while cellulase was produced only by N. vagabunda isolates. Overall, the isolate ID02 was the most virulent, based on more rapid germ tube elongation and greater activity of the lytic enzymes.  相似文献   
12.
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的致病菌,通过魔芋球茎、胡萝卜及马铃薯块的侵染试验初步确定其致病性,再利用魔芋球茎侵染致病及盆栽致病性试验确认其致病性;经菌落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RNA序列测定确定病原菌的类型。【结果】从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共分离获得16株细菌,侵染试验表明,其中CDS1-B1、CDS1-B2、CDS2-B1、CDS2-B2、CZS-B4和CZS-B6共6株细菌可使魔芋球茎表现软腐症状,并导致盆栽魔芋发病;6株细菌的菌落与细胞形态均存在差异;在魔芋、胡萝卜及马铃薯块上的侵染能力不同;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CDS1-B1、CDS1-B2、CDS2-B1及CDS2-B2均与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亲缘关系最近,菌株CZS-B4与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为98.8%,菌株CZS-B6与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的相似度达99.9%。【结论】导致岚皋县魔芋软腐病的致病细菌存在生物多样性,其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其中新发现的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致病性最强,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和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广东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类型并筛选有效的杀菌剂种类,为生产上防控该病害提供参 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大田采集的患病花生果荚中分离获得果腐病的真菌纯培养物,回接验证分离菌 株的致病性后确认其病原,通过克隆菌株的 ITS 序列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 法测定 40% 福美双水悬浮剂、98% 噁霉灵可溶性粉剂、24% 井冈霉素 A 水剂、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 10% 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 从韶关采集的花生果腐病样本中分离获得 2 株病原 真菌,回接后均可以引起花生果荚腐烂,严重时导致果仁腐烂。基于菌株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病原菌 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urm)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供试杀菌剂中 40% 福美双悬浮剂对 2 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 分别为 0.001 mg/L 和 0.021 mg/L,其次是噁霉灵,EC50 分别为 0.296 mg/L 和 0.217 mg/L,井冈霉素 A 的 EC50 分别为 20.575 mg/L 和 11.185 mg/L,苯醚甲环唑和多抗霉素对 2 株病原真菌没有抑菌 效果。【结论】广东韶关地区花生果腐病主要由镰刀菌复合感染引起,以茄病镰刀菌为主,病原菌对福美双和 噁霉灵敏感,生产上可以考虑使用这两种杀菌剂防控。  相似文献   
14.
苍术根腐病是当前苍术人工种植过程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苍术产业的发展。苍术根腐病表现为地上部分叶片萎蔫,根及根茎变褐腐烂,导致苍术大面积死亡,产量下降。基于国内外报道,本文阐述了苍术根腐病的病原、病症和病因,及其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并对目前苍术根腐病在田间生产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旨在为苍术的实际生产和根腐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兴龙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15,24(3):204-212
土传病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人们对于食物安全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防治因其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和无药物残留等特点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农艺措施改良和优化,利用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生防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诱导寄主产生系统抗病性和其他生物防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生物防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防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双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大豆灰斑病采用田间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大豆疫霉根腐病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5份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的双抗资源,它们是:合00-23,建99-130,哈交98-5129,哈交20-5489,东农276,及一大批单抗灰斑病、疫霉根腐病的种质.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发生,2012-2016年连续5年开展了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台州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害有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甘薯茎腐病(Dickeya dadantii),以及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而且试验病区甘薯发病是以后者为主,该病害在台州多在6月底7月初始发,8月和9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盛发,近来危害越来越严重,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不同耕作制、脱毒苗扦插、地膜覆盖和施用有机肥等栽培措施都不能降低发病率和减少薯块产量损失,而推迟甘薯扦插期至6月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鉴定筛选到了抗病低代材料YA3008,产量高达38542.5 kg/hm2;筛选到了具有一定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32.5%阿米妙收。综合5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策略、途径应以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辅之以综合运用其他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991~1996年期间对安徽板栗病害的调查,通过调查明确了我省板栗病害有34种,其中有2种为国内新记录,它们是细枝溃疡病(FusicoccumcastaneumSacc.)及黑斑干枯病(PhytophthoracastaneaeKatsuraetUchida);上述病害对栗树造成的减产、局部或整株枯死十分显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以期更好地防治此病害。[方法]使用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尖孢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9,尖孢镰刀菌在果糖和蔗糖中生长速度最快,葡萄糖最不利于其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共同侵染石竹引起石竹茎腐病。这2种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0.
对白菜软腐病生防菌B-13进行了最佳培养条件研究。单因子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氮源对B-13生物活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碳源,NaCl的影响较小;B-13发酵培养基的理想配方为:2%玉米粉+1%酵母膏+1.5%NaCl。B-13的最佳初始pH值是7.5,最适温度为35℃,最佳接种量为3%,最佳培养时间为30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