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08篇 |
免费 | 348篇 |
国内免费 | 59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04篇 |
农学 | 446篇 |
基础科学 | 327篇 |
1831篇 | |
综合类 | 2545篇 |
农作物 | 349篇 |
水产渔业 | 126篇 |
畜牧兽医 | 378篇 |
园艺 | 155篇 |
植物保护 | 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225篇 |
2020年 | 254篇 |
2019年 | 262篇 |
2018年 | 219篇 |
2017年 | 295篇 |
2016年 | 355篇 |
2015年 | 274篇 |
2014年 | 366篇 |
2013年 | 452篇 |
2012年 | 578篇 |
2011年 | 482篇 |
2010年 | 355篇 |
2009年 | 386篇 |
2008年 | 291篇 |
2007年 | 292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32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林木计量施肥研究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近百年来林木施肥的研究概况,评述了林木施肥的各种计量方法,并按成熟度和施肥原理将林木计量施肥划分为经验法、肥料效应函数法、林木营养诊断法和配方施肥法4大类型,探讨了我国林木计量施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未来林木施肥的发展方向是按树种、分立地、分林木生长阶段的目标效益下的计量施肥. 相似文献
42.
连续施肥对土壤供肥和水稻吸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10a不施肥的土壤仍保持一定的基本肥力.水稻从土壤吸收的养分三要素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稻茬、稻根自然归还土壤,这是水稻土保持一定养分水平的物质基础.随着生育期的进展,水稻植株的吸肥总量不断提高.施用化肥不但可提高植株三要素的含量,而且也提高植株吸肥总量,化肥配合增施有机肥(如猪粪或稻草)又有进一步增加植株吸肥强度和吸肥容量的效果.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含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进展而逐渐减少.增施化肥有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作用,如再配施有机肥则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施肥10a对土壤三要素产投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3.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南方黄泥田水稻产量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连续27年施肥的南方黄泥田水稻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用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稻草(NPKS)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分别提高74.9%、96.6%、91.7%,NPKM与NPKS处理产量分别比NPK处理提高12.4%与9.6%,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但NPKM与NPKS产量相当。双季稻年份(1983-2004年),NPK、NPKM、NPKS处理的水稻每5~7年年际增产率随试验年份的延长呈递增的趋势。早稻与晚稻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7.1%与60.0%。不同施肥处理产量与基础地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4.
施肥处理对老芒麦种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河北省坝上地区鱼儿出牧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攻关实验站内,以种植2种和3年的老芒麦为试验材料,通过施肥处理(尿素130kg/hm^2+磷酸二铵70kg/hm^2),研究测定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不同种植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但对老芒麦种子质量的影响不一致,可明显提高种植第3年的种子质量,在种子活力测定中,加速老化测定、脱氢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测定能较好地反映施肥对种子质量的影响,而活力指数、电导率值和浸种液含糖量测定结果变化不大,无法表现种子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5.
A.T. Grazul-Bilska E. BorowczykJ.J. Bilski L.P. ReynoldsD.A. Redmer J.S. CatonK.A. Vonnahme 《Domestic animal endocrinology》2012
To determine effects of maternal diet o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and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ewes (n = 48)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overfed (ad libitum feeding), and underfed (60% of control) nutritional planes for 8 wk before oocyte collection. Follicular development was induced by twice-daily injections of FSH on days 13 and 14 of the estrous cycle, and ovaries an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day 15 of the estrous cycle. During the 8-wk experiment, for control ewes BW and BCS did not change, but for overfed ewes mean (± SEM) BW and BCS increased (11.8 ± 1.1 kg and 2.0 ± 0.1, respectively) and for underfed ewes decreased (14.2 ± 0.9 kg and 0.7 ± 0.1,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follicles was determined; oocytes were collected and subjected to in vitro maturation and fertilization. After IVF, developing embryos were evaluated throughout the 8-d culture period. The proportion of cleaved oocytes after IVF and developing morula and blastocyst were less (P < 0.0001) in overfed and underfed ewes than in control ewes. However, number of visible follicles, total number of oocytes, number of healthy oocytes, and percentage of healthy oocytes were similar for control, overfed, and underfed ewes. Serum insulin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r (P < 0.05) in overfed ewes than in underfed ewes, estradiol 17-β (E2)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r (P < 0.05) in underfed ewes than in overfed ewes, but triiodothyronine (T3) and thyroxine (T4) concentrations were similar in all treatment groups. These data show that inadequate feeding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oocyte quality which results in lower oocyte cleavage after IVF and morula and blastocyst formation; overfeeding increased serum insulin and underfeeding increased serum E2 but not T3 or T4. These data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diet for reproductive and metabolic functions. Furthermore,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enhanced or decreased energy in diet affect oocyte quality and serum insulin and E2 concentrations remain to be elucidated. 相似文献
46.
利用持续16年的长期田间试验与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下辽河平原不同施肥与降水条件对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养分在籽实与秸秆中的分配比以及每形成单位籽实产量所收获养分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及养分在籽实与秸秆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受施肥、降水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在平水年条件下,养分在籽实内累积的比例最高,其中N、P、K分别较偏旱或偏涝年景平均相对提高26.2%、33.3%和21.3%。同时,作物生长状况愈好,形成单位籽实产量所需养分量有减少的趋势,这些都说明良好的水肥条件有利作物生长,也有利于提高作物体内养分的转化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7.
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对水稻土碳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对水稻土?C、N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增加了土壤?C?矿化量,但降低了可矿化?C?在土壤有机?C?中的比例。长期施用化肥能够增加土壤?N?矿化量,而且增加了可矿化?N?在土壤全?N?中的比例,但配施秸秆不能继续增加?N?矿化量。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但微生物量在土壤中的比例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8.
为优化施肥模式、节能减排、保护竹林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实验室优选挥发氨的收集检测方法,并设置不施肥(CK)、袋控释肥(BF)、撒施肥(SF)3种施肥模式进行斑苦竹的林间原位监测试验,探讨袋控释肥对集约经营的斑苦竹林氨挥发的影响。室内实验表明,磷酸通气法、硫酸通气法、硼酸密闭法的氨回收率分别为90%、70%、60%;靛酚蓝比色法和纳氏比色法检测的回收率分别为90%、77%。基于室内实验结果,采用磷酸通气法收集、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开展斑苦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氨挥发监测试验。结果显示,袋控释肥氨挥发总量为37 kg/hm2,损失总施氮量的15%;撒施肥氨挥发总量为137 kg/hm2,损失总施氮量的56%。相较传统撒施肥模式,袋控释肥能有效节能减排,降低氨挥发,减少施肥对空气的污染,保护竹林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9.
50.
疣吻沙蚕胚胎发育观察及盐度对其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显微镜观察了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特征,并依据疣吻沙蚕人工孵化经验设置6个盐度梯度组(A:0,B:5,C:10,D:13,E:15,F:20),每组3个平行,研究了盐度对疣吻沙蚕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疣吻沙蚕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膜内三刚节疣足幼虫期和三刚节疣足幼虫期8个时期;盐度对疣吻沙蚕孵化影响显著(P0.05),C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适宜受精的盐度范围为10~13,最适孵化的盐度为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