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98篇
  免费   2757篇
  国内免费   3491篇
林业   2970篇
农学   2224篇
基础科学   2290篇
  22075篇
综合类   15078篇
农作物   1082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1464篇
园艺   521篇
植物保护   3109篇
  2024年   429篇
  2023年   1234篇
  2022年   1620篇
  2021年   1657篇
  2020年   1712篇
  2019年   1914篇
  2018年   1581篇
  2017年   2369篇
  2016年   2802篇
  2015年   1902篇
  2014年   2154篇
  2013年   3103篇
  2012年   3936篇
  2011年   2874篇
  2010年   2242篇
  2009年   2322篇
  2008年   2085篇
  2007年   2274篇
  2006年   1971篇
  2005年   1660篇
  2004年   1290篇
  2003年   1119篇
  2002年   885篇
  2001年   851篇
  2000年   726篇
  1999年   534篇
  1998年   468篇
  1997年   483篇
  1996年   412篇
  1995年   439篇
  1994年   404篇
  1993年   307篇
  1992年   255篇
  1991年   253篇
  1990年   173篇
  1989年   154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A PCR-based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in pepper plants. Three PCR primers (CAPFW, CAPRV1 and CAPRV2) specific for P. capsici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 CAPFW/CAPRV1 amplify a 452 bp product from P. capsici DNA whereas CAPFW/CAPRV2 a 595 bp fragment; neither set amplifies DNA from pepper or several fungi pathogenic to pepper. In conventional (single-round) PCR, the limit of detection was 5 pg DNA for both primer sets, whereas in nested PCR the detection limit for both was of 0.5 fg. However, when the dilution series of target DNA were spiked with plant DNA, amplification declined two-fold in both conventional and nested PCR. The CAPFW/CAPRV2 set in conventional PCR was used to detect P. capsici DNA in inoculated plants. Detection occurred as soon as 8h post-inoculation in stem samples from infected but still symptomless plants. The method was also tested to detect fungal DNA in infected soils.  相似文献   
102.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和指示土地退化的生物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水分指数和土壤盐碱化4个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每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基于ASTER,SPOT,TM,MODIS产品以及野外调查数据等多源数据,对新疆艾比湖地区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的土地退化状况进行了评价,并且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土地退化研究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研究表明:艾比湖地区耕地退化现象普遍,占耕地总面积的55.78%,分布广,程度重.  相似文献   
103.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进一步减少旱地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为胡麻前期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实现该区胡麻高产稳产的必须步骤。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地处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榆中县石头沟旱作农业示范点进行了组合型微垄全膜覆盖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胡麻生长影响的试验。本试验设组合型微垄全膜秋覆盖垄侧栽培、组合型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露地穴播三个处理,分别对其土壤水分、经济性状、生育期、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地胡麻组合型微垄全膜秋覆盖垄侧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0~60 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旱地胡麻露地穴播栽培高31.9 g·kg-1和45.3 g·kg-1;胡麻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株高分别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旱地胡麻露地穴播栽培高3.8 cm和14.7 cm、单株蒴果数分别增加8.5个和11.5个、蒴果粒数分别增加0.6个和1.65个、千粒重分别提高0.05 g和0.31g。旱地胡麻组合型微垄全膜秋季覆盖垄侧栽培比胡麻露地栽培增产1 471.2 kg·hm-2,增幅129.54%,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增产378.22 kg·hm-2,增幅17.41%,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4.
季方 《干旱区研究》1996,13(4):20-23
本文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发条条件分为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三类,它们对于土生状有着不同的影响。在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下,土壤剖面有可以鉴别的诊断层,其中一性状特征沿剖面分异明显。在不稳定土壤发育条件下,土壤的诊断层表现不突出,造成它的性状特征沿剖面分异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5.
黄土区土质道路路面侵蚀是该地区土壤侵蚀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探讨其土壤剥蚀率与径流水动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以便为该地区道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帮助,采用室内人工降雨及放水冲刷实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裸露土质路和植草土质路的径流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剥蚀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15°坡度、不同雨强条件下,可根据径流量或水流功率计算土壤剥蚀率;2)在2mm.min-1雨强、不同坡度条件下,可根据水流功率或坡度计算土壤剥蚀率;3)在降雨加放水冲刷试验条件下,裸露土质路的土壤剥蚀率可通过径流水深或径流流速计算得出,而植草土质路的土壤剥蚀率可通过过水断面单位能量或径流量计算得出。因此,在无汇水条件时,根据径流水流功率计算土壤剥蚀率较为合理;在有汇水条件时,采用径流量计算土壤剥蚀率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6.
5种种衣剂防治小麦主要土传病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5种种衣剂对小麦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51%~95.05%,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为73.01%~87.41%,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5.51%~92. 09%。按药效其次依次是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多·福悬浮种衣剂。随着小麦的生长,各处理的防效逐渐降低,但直到枯白穗期还有一定防治效果。同时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7.
基于GIS的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C/INFO的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功能,从海拔、坡度、土壤以及土地利用四个方面,对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来讲,三江河谷地带水蚀较强;山体中部以微度侵蚀为主,而森林采伐迹地土壤侵蚀严重;海拔4500m以上地带,冻融侵蚀严重。(2)不同的海拔与坡度等级下,4000-5000m与25°-35°土壤侵蚀最强。(3)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褐土与灰褐土土壤类型,冻融侵蚀主要发生在寒冻土、黑毡土以及草毡土土壤类型。(4)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草地和林地,低覆盖草地上冻融侵蚀尤为严重。通过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土壤侵蚀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土壤电导率是表征土壤水溶性盐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反映土壤盐渍化程度.为了研究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以三江源区未退化高寒草甸和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退化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特征与土壤电导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退化会对土壤电导率产生显著负影响,且土壤电导率与评价高寒草甸的退化指标植被盖度、...  相似文献   
109.
依托前期长期定位试验,基于DNDC过程模型,对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田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长期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拟的有机碳含量和冬小麦产量变化与田间观测结果较一致,能较理想地模拟两种覆盖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长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50 a时间尺度上,不覆盖与地膜覆盖处理下0~5...  相似文献   
110.
马铃薯多功能专用肥配方筛选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河西内陆灌区的耕种栗钙土上,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多功能专用肥配方筛选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马铃薯经济效益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产量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多元复混肥>保水剂>聚乙烯醇>5406菌剂>糠醛渣;因素间最佳组合是:5406菌剂101.25 kg·hm-2、多元复混肥1 500 kg·hm-2、保水剂22.50 kg·hm-2、聚乙烯醇67.50 kg·hm-2、糠醛渣11.25 kg·hm< sup>-2。多功能专用肥施肥量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蓄水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数量、马铃薯植物学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H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多功能专用肥施肥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肥料贡献率在增加,但边际产量、边际利润在递减,多功能专用肥施肥量在1.40 t·hm-2的基础上,再继续增加施肥量,边际利润出现负值。经回归统计分析,多功能专用肥施肥量与马铃薯产量间的肥料效应回归方程是:y=24.79+6.5408x-0.9251x2,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1.3999 t·hm-2,马铃薯理论产量为35.7602 t·hm-2。在耕种栗钙土上施用多功能专用肥,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了马铃薯的施肥利润和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