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2篇
  免费   625篇
  国内免费   767篇
林业   475篇
农学   562篇
基础科学   229篇
  4850篇
综合类   3561篇
农作物   284篇
水产渔业   191篇
畜牧兽医   518篇
园艺   189篇
植物保护   475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16篇
  2022年   413篇
  2021年   436篇
  2020年   447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385篇
  2017年   599篇
  2016年   664篇
  2015年   493篇
  2014年   535篇
  2013年   807篇
  2012年   932篇
  2011年   695篇
  2010年   501篇
  2009年   485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495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淹水密闭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了有机肥(猪粪和牛粪)与化肥(尿素)氮以不同比例配施后对水稻土铵态氮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100%尿素处理相比,培养到28 d,配施有机肥处理(除80%尿素氮配施20%牛粪氮、70%尿素氮配施30%牛粪氮和50%尿素氮配施30%牛粪氮处理)显著降低土壤铵态氮的累积释放量,且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降幅增大,降低幅度为5.78%~41.20%(P0.05);培养28~90 d,配施有机肥处理(50%尿素氮配施30%牛粪氮处理除外)的土壤铵态氮释放量显著提高;至培养90 d,50%尿素氮配施50%猪粪氮和80%尿素氮配施20%牛粪氮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累积释放量显著高于单施100%尿素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4.81%和9.32%(P0.05)。培养结束时,氮素减施20%(单施80%尿素氮、50%尿素氮配施30%猪粪氮和50%尿素氮配施30%牛粪氮)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累积释放量与单施100%尿素处理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50%尿素氮配施30%猪粪氮既可以降低土壤铵态氮前期释放速率,又可以增加水稻土持续稳定的供氮能力,对减少氮肥损失维持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重金属影响下有机物料分解与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初步研究了重金属Cd、Pb影响下。猪粪和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重金属后。有机物料的分解与转化和有机物料种类、用量以及重金属类型有关。一般来看,与不添加重金属的非污染土相比。有机物料低用量(1%用量)条件下。单加Cd有抑制其分解的趋势,单加Pb则有促进其分解的趋势.同时加Cd、Pb也有抑制其分解的趋势;而高用量(5%用量)条件下,无论单加还是同时加Cd、Pb都有抑制其分解的趋势。有机物料低用量时更有利于胡敏酸(HA)形成,而高用量时则更有利于富里酸(FA)形成。有机物料低用量使HA、FA的分子结构都变得复杂化。从环境保护和提高经济效益两方面综合考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机物料施用量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993.
Differences in weed population dynamics with respect to within-field heterogeneity are not well documented despit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of agro-ecosystem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mechanical weed management (cultivation) and/or soil factors help to explain observed within-field distributions of feral common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L.). The ridges and furrows created by the ridge–tillage system adds additional microsites to existi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for soi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centration. Experimental areas we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naturally high or low SOC concentration. Cultivation resulted in 100% mortality of H. annuus seedlings growing in the middle of furrows. Cultivation of pre-emergence herbicide treated and no-herbicide ridges resulted in smal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 0.05) reductions in seedling survival. No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in H. annuus canopy height, stem diameter, stem length, or vegetative biomass between high and low SOC environments. Neither total reproductive biomass (P = 0.49) nor the biomass of flowers near physiological maturity (an estimate of fecundity; P = 0.59) were affected by SOC environment. Late season H. annuus lodging was observed to reduce reproductive biomass. Juvenile plants that survived mechanical weed control efforts grew and produced reproductive biomass similarly across SOC environments. The lack of difference in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high and low SOC environments suggests that SOC (or the edaph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or lesser SOC level) was not critical in contributing to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 of H. annuus from juvenile to flowering stages of growth within well-fertilized, irrigated agricultural habitats.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室内培养和大棚试验相结合,对分离的3种纤维素降解菌在有机废弃物发酵释放CO2中的作用及其对增加大棚CO2浓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三种菌均能明显促进有机废弃物发酵CO2的释放,其中菌A和菌C的效果优于菌B;3种菌混合接种时效果最佳。在大棚栽培条件下,昼间CO2浓度大部分时间低于300μL/L,处于亏缺状态;采用棚中不接种直接发酵也可大幅提高大棚的CO2浓度,但释放的时间只有9.d左右;采用3种菌混合接种的方法棚内全天维持CO2浓度800μL/L以上的时间可达14.d以上。  相似文献   
995.
纪荣婷  董刚强  闵炬  于飞  施卫明 《土壤》2016,48(4):627-633
有机种植体系因其安全、绿色、可持续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关注,自其发展以来,关于有机与常规种植体系的比较屡见不鲜,但基于土壤与肥料视角的系统比较在国内还鲜见报道。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直接生活环境,从土壤与肥料的角度能全面地理解有机与常规种植体系的本质不同及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前人的研究结果,从土壤与肥料的视角对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进行系统比较,初步阐述了两种种植体系下作物产量、品质、土壤肥力效应、环境效应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分析发现在作物种植初期有机体系的产量大多低于常规体系,但增产潜力较大;相比常规种植体系,有机种植体系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且一般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此外,有机种植体系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风险低于常规种植体系。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有机种植体系下,前期土壤氮素及速效养分释放较缓慢,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固碳能力逐渐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养分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996.
施肥模式对晚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长期不合理施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学者和公众的关注,有机肥的施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揭示有机肥对农田杂草群落影响的机制、预测有机农业环境下杂草群落的演替趋势十分困难。本文对比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农田杂草的群落特征,探索晚稻田杂草群落结构演变趋势,以期为现代农业中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晚稻种植季五种施肥处理区杂草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在每个小区随机设置5个面积为0.25 m2的样方,记录各样方内杂草物种种类、每个种类杂草的数量,调查杂草的盖度与频度;测定稻谷理论产量;使用照度计测量地表与水稻冠层顶部的光照强度,计算光照透过率;测定耕作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计算杂草的重要值,采用物种丰富度(S)和Shannon-Wiener指数(H)测定杂草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以15个处理小区中的11种常见杂草的重要值构成原始数据矩阵,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晚稻田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养分以及光照透过率差异显著,施有机肥的处理晚稻稻谷产量高于CK与NPK纯化肥处理。CK处理区优势种为野荸荠-节节菜-异型莎草-鸭舌草,NPK处理区优势种为双穗雀稗,NPK5/5和NPK3/7处理区优势种为双穗雀稗-鸭舌草,NPK7/3处理区优势种为双穗雀稗-鸭舌草-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5个施肥处理小区的杂草群落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CK处理;第二类是NPK3/7处理;第三类是NPK、NPK5/5、NPK7/3三个处理。主成分Factor 1与有机质、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光照透过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节节菜、野荸荠与牛毛毡比较适宜生长在CK处理区,双穗雀稗适宜在NPK7/3处理区生长,鸭舌草、陌上菜以及四叶萍适宜生长在NPK3/7处理区。有机肥处理区的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处于NPK与CK之间,且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增加物种数增加。物种丰富度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的"U型"相关(P0.01),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群落光照条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晚稻田杂草群落特征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地表光照透过率关系密切。均衡施用有机和无机肥可以显著降低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数量,将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数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在不施肥与纯施化肥处理区之间。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有机肥的施用量来调控农田杂草生长及群落特性,实现农田杂草的科学综合管理。综合考虑晚稻稻谷产量和杂草群落生物多样性状况,NPK3/7(化肥30%+有机肥70%)施肥模式既可以保证作物的优质高产,也可以较好地维持杂草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7.
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贾国梅  席颖  牛俊涛 《土壤》2015,47(5):926-931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组分变化对于全球碳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3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以从未淹没的样地作为对照,研究消落带湿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有机碳和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以消落带小于未淹没样地。在消落带,海拔最低、淹没持续时间较长且正处于水位波动期的样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低于其他样地,而土壤矿化碳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R~2=0.94)的正相关性显著高于与易氧化有机碳(R~2=0.88)、水溶性有机碳(R~2=0.73)及其水溶性碳水化合物(R~2=0.70)之间的正相关性,但是与矿化碳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消落带湿地土壤有机碳随不同海拔梯度变化的最敏感的组分。  相似文献   
998.
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Bremner有机氮分组法测定了连续7年采用不同灌溉方法灌溉的保护地土壤各剖面层次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有机氮各组分占全氮的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却无明显规律。用3种灌溉方法灌溉,不同土层间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存在于0~50 cm土层,50 cm以下差异很小;相同土层,土壤有机态氮含量均以酸解氮为主,且酸解氮中各组分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的大小排列顺序均为,未知态氮>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在0~80 cm土层,土壤酸解氮占全氮的比例大多在58%~60%之间,只有渗灌处理0~10 cm,10~20 cm及沟灌处理0~10 cm土层酸解氮占全氮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4.21%,50.75%和48.02%;而非酸解氮占全氮的比例大多在32%~36%之间。3种灌溉方法相比较,除个别层次外,酸解氮中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及氨态氮占全氮的比例在各土层中滴灌和渗灌处理均高于沟灌处理,而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占全氮的比例则为沟灌处理高于滴灌和渗灌处理。  相似文献   
999.
通过饼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研究得出,河南烟区中等肥力的褐土上以50%芝麻饼肥氮 50%化肥氮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提高了下、中、上3个部位烟叶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表现为豆蔻酸和月桂酸相对含量增加,而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降低。中部叶、上部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也得到提高,烟叶糖碱比适宜,化学成分较协调,烟叶品质得到改善,并缩小了不同部位间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土壤盆栽试验,在生物有机肥中加入固氮菌、磷细菌、硅酸盐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并与磷矿粉混合施用来栽培玉米,研究其中的磷细菌对土壤中难溶性磷的有效化作用。结果表明,在不施肥、施用磷矿粉、含磷细菌生物有机肥、不含磷细菌生物有机肥4个处理中,处理3更能促进玉米的生长、增加植株体内NPK养分的积累,特别是在肥力较低的土壤上表现更为显著。处理3也提高了土壤中的速效磷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