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1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820篇
林业   1081篇
农学   550篇
基础科学   546篇
  1401篇
综合类   3492篇
农作物   329篇
水产渔业   246篇
畜牧兽医   560篇
园艺   226篇
植物保护   533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292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456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448篇
  2009年   461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李磊  朱华忠  钟华平  杨华 《草业科学》2016,(10):1963-1974
为了研究伊犁地区草地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46个草地样地的土壤全碳含量实测数据,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并利用地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分析了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含量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影响土壤全碳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0-10、10-20、20-30、30-40cm和4个土层均值)的全碳含量与海拔、年均气温、≥10℃年积温和8月份NDVI极显著相关(P0.01),与年均降水和湿润度显著相关(P0.05),以这6个生态要素建立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反演得到空间分辨率1km的不同草地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布数据,检验结果表明空间化结果精度较高。2)伊犁地区草地0-40cm土层土壤全碳平均含量为4.251 9%,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呈下降趋势。3)伊犁地区空间化结果反映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土壤全碳含量最小值出现在伊犁河沿岸两侧及特克斯河与伊犁河交汇处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最大值均出现在南、北天山两侧,并沿着伊犁河向两侧高海拔区域逐渐增加。4)伊犁地区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草地类型分布规律一致;人为活动干扰(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对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2.
试验选用体重约20.4kg的三元杂交[杜×(大×长)]猪96头 ,分为3个处理 ,每个处理4个重复 ,分别饲喂3种营养需要模式的饲粮 ,生长期猪体重为20~50kg,肥育期为50~92kg,研究3种营养需要模式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胴体瘦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建议的营养需要模式配制的饲粮饲养生长肥育猪 ,获得的生产性能、胴体品质、胴体瘦肉增重和无脂瘦肉增重以及胴体瘦肉成分与采用NRC(1998)营养需要模式配制的饲粮相近 ,而且20~90kg 期间无脂瘦肉增重已达到NRC(1998)认为的具有中-高瘦肉生长速度。采用中国(1987)营养需要模式配制的饲粮饲养生长肥育猪 ,其生产性能、胴体瘦肉增重和无脂瘦肉增重都极显著低于上述两种营养需要模式的饲粮 ,综合胴体品质也较差。从本试验结果看来 ,建议的营养需要模式可满足杜×(大×长)生长肥育猪的需要  相似文献   
83.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vascular supply to a facial skin flap based at the commissure of the lip in the dog and report on its use in four dogs. STUDY DESIGN: Experimental and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Animals Five canine cadavers and four client-owned dogs. METHODS: In the cadavers, the ventral aspect of the zygomatic arch, the ventral margin of the caudal mandible and the wing of the atlas were marked as anatomical boundaries of a skin flap that was elevated from the subcutaneous tissues to the level of the medial canthus of the eye. Methylene blue dye and barium sulphate solution were independently infused through a common carotid (three dogs) or facial artery (two dogs) catheter. Distribution of dye throughout the harvested skin was assessed subjectively. After contrast infusion the flap was excised and radiographed. The technique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large facial or nasal defects in four dogs after tumour or skin lesion excision. RESULTS: Cadaver dissections and contrast studie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ree direct cutaneous arteries,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labial arteries and the angularis oris artery, arborising within the base of the flap. A separate direct cutaneous branch of the angularis oris artery was identified. An arterial plexus was identified within the distal flap, within which this artery communicates with the transverse facial artery and a cutaneous branch of the masseteric artery. Dye infusion caused discolouration of the elevated skin and vasculature within the flap. The flap survived in all clinical cases with marginal distal necrosis in one dog. CONCLUSIONS: The complex facial flap described is perfused by three direct cutaneous arteries and functions reliably in clinical cases.  相似文献   
84.
本研究从混播牧草相对生长效率和种间竞争动态的角度出发,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不同混播方式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牧草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以期明确无芒雀麦+红豆草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混播优势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两种牧草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密度相对生长速率均表现出混播大于单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表现出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异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_g)和红豆草相对密度(RD_l)均高于同行混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下红豆草RD_l和相对产量(RY)均较高;同行混播和行距30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的相对产量总和(RYT)。无芒雀麦叶片的初始荧光效率(F_o)和最大荧光(F_m)均为异行混播高于单播,叶片PSⅡ潜在活性(F_v/F_o)则是单播高于同行混播;在不同混播方式下两种牧草叶片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_o/CS_o)值相差较小;行距30cm异行混播、行距45cm异行混播下两种牧草均具有较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因此,行距30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群体光合效率和豆科牧草种间竞争力,形成了组分结构稳定、生产性能较高的群体。  相似文献   
85.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材料,设置2个生长环境(荒漠绿洲区、高海拔地带),通过观测幼穗分化进程及开花习性,探究生境对无芒雀麦幼穗分化及生殖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幼穗分化从分蘖期开始至抽穗期结束,分为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和完穗期8个时期。幼穗分化是从生长锥顶端第1枝梗原基与小花原基开始分化,相同小枝梗上原基与小花原基均是自下逐渐向上发育;整穗是从顶部向下逐渐开花,下部枝梗开花时间小于上部枝梗;小穗上的小花由下向上逐步开花。与荒漠绿洲区相比,高海拔地带的无芒雀麦幼穗分化时间晚,周期缩短,穗部赤霉素(GA)、脱落酸(ABA)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和种子千粒重较低,但高海拔地带单穗成熟种子粒数与单位面积内种子产量高,更适合无芒雀麦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86.
生长激素分泌规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生长激素在正常生理状况下的分泌方式,探讨了采食、品种、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并对生长激素正常分泌的调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
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景观格局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疏勒河流域中下游1990、1994和1999年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和TM遥感影像及相应的GIS获取的数据,调查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景观格局特征为:在浩瀚的戈壁上点缀着带状的绿洲,而在这带状的绿洲中,其景观要素的分布也呈圈带状,以河流廊道为核心,从内向外依次为农田、林地和草地、盐碱地、沙地、风蚀荒地.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为耕地、盐碱地、沙地、风蚀荒地面积不断扩大,林地和草地面积不断减小.针对其特征及变化,从景观生态理论及方法的角度,提出了以绿洲建设、河流廊道建设和荒漠植被建设为核心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88.
宁夏野生甘草分布空间异质性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运用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分析、分维分析和克里格插值方法对宁夏野生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分布格局及其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野生甘草不同尺度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不十分强烈,在整个所有尺度上受简单过程控制.分布格局在较小尺度上受随机过程控制,而在较大尺度上受自相关关系影响较大.当甘草种群间的距离在0~58 m内,样点内甘草株数与距离有自相关关系,而当甘草种群间的距离大于58 m时,样点间甘草分布的变化失去了自相关关系.甘草的克隆繁殖方式和土壤质地的空间异质性及鼠兔危害是导致甘草分布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猪圆环病毒(PCV)是一种单股、环状DNA病毒,有两种血清型,其中PCV-2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重要病原,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主要从PCV-1和PCV-2的基因组结构、复制起始区的结构与功能、复制相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转录图谱、各转录物的剪接方式及主要转录物的转录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二者的复制与转录模式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这些结果对PCV-1和PCV-2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可为抗PCV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利用兼并PCR及RACE技术克隆了西伯利亚白刺的肌动蛋白基因(Nitraria sibirica Actin, NsAct),并对其基因结构和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所克隆的NsAct cDNA全长序列为1 831 bp,包含1 13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7个氨基酸;基因组DNA全长序列为2 913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NsAct与其他植物的肌动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芒果(无患子目)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基因表达特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干旱、盐、低温及外源脱落酸胁迫下,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验证了该基因作为分子内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