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9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767篇
林业   1873篇
农学   740篇
基础科学   183篇
  891篇
综合类   3985篇
农作物   854篇
水产渔业   900篇
畜牧兽医   851篇
园艺   169篇
植物保护   1502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389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422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491篇
  2013年   559篇
  2012年   694篇
  2011年   724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576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578篇
  2006年   524篇
  2005年   482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346篇
  2002年   290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旨在分析早胜牛及其杂交牛CALCA基因第4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发现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加快肉牛选育进程提供参考。利用PCR-SSCP 技术对早胜牛、南杂牛、秦杂牛和西杂牛共362个个体的CALCA基因第4外显子进行了遗传变异检测,并运用SPSS 17.0软件对早胜牛(平凉类群)遗传变异与经济性状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LCA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2个突变位点T3237 A和G3289 A,并检测到AA和AB 2种基因型。相关性分析表明,CALCA基因突变位点与剪切力、眼肌面积、热胴体重和熟肉率显著相关(P<0.05),AA基因型个体剪切力、热胴体重和熟肉率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 P<0.05),而AB基因型个体眼肌面积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其他性状在各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初步推测CALCA 基因的突变位点可以作为评定早胜牛肉质性状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72.
从速生树种杨树花中提取的食用天然色素。采用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对该色素的主要成分进行研究。采用急性毒性试验,Ames以及蓄积试验对该色素进行毒理学评价,结果表明,该提取色素主要成分为矢车菊花青素,使用该天然色素具有成本低、可利用价值高,安全、无毒等特点,是食用天然色素中又一优良新产品。  相似文献   
73.
美国白蛾新天敌—蠋敌捕食能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一种捕食性天敌——蠋敌Arma chinensis(Fallou),简述了蠋敌的生物学特性。在商河县,蠋敌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枝中的分布率为2.33%~17.86%;记述了蠋敌的捕食习性和规律,经室内饲养,统计出各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从若虫到成虫,最大捕食量为2头3龄、7头4龄、5头5龄、23头6龄共37头白蛾幼虫;最小取食量为4头2龄、8头3龄、1头4龄、1头5龄、2头6龄共16头白蛾幼虫;分析并指出蠋敌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自然界中影响美国白蛾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4.
The Danish Veterinary Cancer Registry (DVCR) was established in 2005 and prospectively collects information about neoplasms in Danish dogs and cats.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the agreement between veterinary practice records and electronic submissions made to the DVCR from May 2005 through June 2008. The variables compared were gender, breed, diagnosis, date of birth, death and diagnosis, localization and biological behaviour of the neoplasms.
Agreement of 95% between DVCR and the original data were considered acceptable with regard to use of data in studies. Recorded proportions of agreement were: (1) breed: 97.4%; (2) diagnosis: 95.6%; (3) location: 95.6%; (4) biological behaviour: 93.0%; (5) gender: 92.5%; (6) date of death: 91.5%; (7) date of diagnosis: 80.1%; (8) date of birth: 76.7%.
All variables except date of death, birth, and diagnosis met the required 95% agreement limit. Data on dates of birth, death and diagnosis were considered less suitable for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75.
Insight into pathogen population dynamics provides a key input for effective disease management of the potato late blight pathogen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opulations vary from genetically complex to more simple with a few clonal lineage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certain strains of P. infestans may impact the efficacy of fungicides or host resistance. Current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genetically, the Irish populations of P. infestans are relatively simple with a few clonal lineages. In this study, P. infestans populations were genetically characterized based on samples collected at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potato breeding during the period 2012–16. The dominance of clonal lineages within this P. infestans population was confirmed and the potential selection pressure of fungicide treatment (2013–15) and host resistance (2016) on this clonal P. infestans population was then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fungicide products did not notably affec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sampled populations relative to samples from untreated control plants. In contrast, samples taken from several resistant potato genotypes were found to be more often of the EU_13_A2 lineage than those taken from control King Edward plants or potato genotypes with low resistance ratings. Resistant potato varieties Sarpo Mira and Bionica, containing characterized R genes, were found to strongly select for EU_13_A2 strains.  相似文献   
76.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是中国北方麦田发生范围最广、小麦灌浆期常年需要化学防治的蚜虫种类。麦长管蚜种群田间时空发生发展动态受地理区域、气象因素、天敌、农事操作、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小麦品种抗蚜特异性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年份,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时间动态是随春季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田间气温的回升,由拔节起身期的零星发生,到孕穗期的快速增长,抽穗后种群数量的急速增加,至灌浆中后期达到高峰,乳熟期急剧下降;空间分布型的动态变化则按随机-核心-聚集(嵌纹)-均匀-聚集(嵌纹)-消失的规律变动。小麦抽穗前受蚜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粒数,但由于田间种群数量小,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后蚜虫种群数量增加,主要影响千粒重。本研究提出了针对麦长管蚜的分段生态防控策略,依据麦蚜的为害特点、小麦发育阶段及品种抗/耐蚜特性制定动态防治指标,抽穗前生防为主,防治指标宜严,抽穗后化防为主,防治指标宜宽的建议。同时提出植保无人机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寻查病虫害发生中心,实时“一喷三防”精准施药的设想。  相似文献   
77.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动态研究(简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宋日  吴春胜  郭继勋 《草业学报》2002,11(2):105-108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试验表明,植物残体腐解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前期腐解快、以后变慢。羊草的碳素残留率比草木樨的高,对于植物的不同器官残体,根的碳素残留率最高,茎次之,叶最低,试验结果还表明,植物残体不同埋深对碳素残留率也有影响,埋深7cm,植物残体的碳素残留率最低,埋深15cm稍高,覆盖在土壤表面的最高。这说明植物中的羊草、植物残体听 根和茎以及土壤深层的残体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草木樨、植物残体中的叶以及浅层植物残体都有助于养分向土壤释放,羊草和草木樨残体混合物的碳素残留率介于草木樨和羊草之间,说明羊草混种草木樨的共存对羊草残体的分解有利。  相似文献   
78.
随着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安吉竹乡国家森林公园也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原规划范围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红线存在交叉与重叠,亟需进行优化整合。文章从优化整合空间、确定发展定位、明确保护重点、提升资源价值4个方面论述了竹乡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策略,分析了调整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的意义和必要性。文章认为,调整后的竹乡国家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符合安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同时能够带动新增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规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9.
对不同养殖群体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体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随机选取山东牟平、山东莱州、大连广鹿岛、大连獐子岛4个养殖群体的虾夷扇贝共计287枚,测量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活体质量(y)和放射肋数(x4)等指标,比较分析了4个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数量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及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4个虾夷扇贝群体间各数量性状与活体质量的关系,建立了各群体数量性状的回归方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虾夷扇贝群体的壳长、壳宽、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727 ~0.98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牟平、莱州、广鹿岛、獐子岛4个群体的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最大,分别为0.526、0.422、0.485和0.632,说明壳高是影响4个虾夷扇贝群体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獐子岛群体的壳长对活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而其他3个群体均是壳宽对活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说明不同群体之间出现了差异;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4个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牟平=-94.540+0.565x1+1.491x2+0.968x3,y莱州=-158.247+0.996x1+1.469x2+0.804x3,y广鹿岛=-110.501+0.710x1 +0.629x2 +0.861x3 +0.321x4,y獐子岛=-187.897 +0.397x1 +2.064x2 +2.556x3 +0.118x4,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表明,不同养殖群体虾夷扇贝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0.
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珺 《野生动物》2011,32(5):273-276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15.10%速度增长,至2000年取代野外捕获个体数量,成为目前种群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1家动物园或机构圈养了375只东方白鹳个体。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1,性别比例为雄性:雌性=0.927 8,现有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25只(雄性13只,雌性12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GD=95.44%,平均近亲系数F=0.031 6。为了保证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建议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工作、建立种群发展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