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8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林业   1213篇
农学   281篇
基础科学   147篇
  533篇
综合类   1805篇
农作物   462篇
水产渔业   164篇
畜牧兽医   345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55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from the culture broth of the marine bacterium Saccharomonospora sp. CNQ-490 has yielded three novel compounds: saccharobisindole (1), neoasterric methyl ester (2), and 7-chloro-4(1H)-quinolone (3), in addition to acremonidine E (4), pinselin (5), penicitrinon A (6), and penicitrinon E (7).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three novel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1D, 2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HRMS) data. Compound 2 generated weak inhibition activity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 KCTC2441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KCTC1927 at concentrations of 32 μg/mL and 64 μg/mL, respectively, whereas compounds 1 and 3 did not have any observable effects. In addition, compound 2 displayed weak anti-quorum sensing (QS) effects against S. aureus KCTC1927 and Micrococcus luteus SCO560.  相似文献   
62.
为了分析在聚块大小不同时天敌对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空间上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聚集原因和聚集范围,为评价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优势种提供科学依据,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空间聚集强度指数、种群聚集均数法和ρ指数法对安徽省合肥市‘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不同大小聚块条件下的假眼小绿叶蝉及其7种蜘蛛类的天敌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假眼小绿叶蝉与其7种蜘蛛类天敌均方差峰值时的聚块样方数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乌牛早’茶园中与假眼小绿叶蝉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种天敌依次是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0.753 5)、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0.720 1)、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0.681 3)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0.644 2)。‘白毫早’茶园中与假眼小绿叶蝉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0.823 5)、鳞纹肖蛸Tetragnatha squamata(0.800 9)、锥腹肖蛸(0.794 2)和茶色新圆蛛(0.794 2)。两种茶园前四种天敌中相同的天敌是茶色新圆蛛和锥腹肖蛸。假眼小绿叶蝉在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1、2、4、8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多,聚集分布格局时的扩散系数C不断增大,均匀和随机格局时扩散系数不断减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2、4、8时与k为1时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差异均不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聚集均数λ多数情况均大于2,其聚集是该虫本身原因引起的,假眼小绿叶蝉在种群聚集均数λ为正值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加,则种群聚集均数λ不断增大。用假眼小绿叶蝉不同大小聚块的ρ指数判断个体群聚集时的最小范围是聚块中有1个基本样方,即本文的4 m~2。该研究为该虫抽样时确定样方大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为揭示天敌昆虫趋光性中光源因子与虫源因子的作用,采用室内多向行为选择方法研究光波长、刺激时长和性别结构对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趋光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65~630 nm波长范围内,光波长对龟纹瓢虫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的趋光性有显著影响,其对365 nm处紫外光的趋光率最高,为27.90%;对625~630 nm处红光的趋光率最低,为6.50%。在120 min范围内,光刺激时长对龟纹瓢虫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的趋光性有显著影响,且该影响与光波长有关。利用紫外光刺激龟纹瓢虫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5 min时的趋光率(41.07%)显著高于其它刺激时长处理,且其它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光刺激时长的增加,龟纹瓢虫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对紫外光、蓝光短波长的趋光率降低,对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趋光率增加。在紫外光、蓝光、绿光及橙光处理下性别结构对龟纹瓢虫有显著影响,雌性单性种群偏嗜紫外光和绿光;雄性单性种群偏嗜绿光和橙光;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偏嗜紫外光、蓝光和橙光。表明光波长是龟纹瓢虫趋光性的核心诱因,性别结构及光刺激时长具有重要的协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地带位于高原主体西北部地势最高的部分。该区域气候极其寒冷干燥,属于高原亚寒带,高山高原地貌多被横向断陷盆地所切割;多年冻土发育,冰缘作用普遍;自然过程年青,高山寒漠土壤浅薄;生物区系成分交错,高寒荒漠景观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需加大自然保护建设与管理。高寒荒漠地带腹地为寒冷干旱核心区域,是全球高原高山区域,具有独特地位的地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65.
滇东北铅锌矿区废弃地的自然演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矿区废弃地的自然演替特征,于2020年10月对滇东北两铅锌矿区废弃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和群落土样采集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均受到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Pb、Mn、Zn、Cu和Cd的含量均超过相关背景值。其中,两区土壤Pb和Zn以及富乐镇矿区土壤Mn和Cd的有效态占比大体上都呈现随演替进行而降低的趋势,富乐镇矿区土壤Cu的有效态占比呈现随演替发生而先增后减的趋势,矿山镇矿区土壤Mn、Cu和Cd的有效态占比在不同演替阶段呈现不规则波动。两区土壤全氮随着演替的发生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两区土壤全磷含量变化趋势不同,矿山镇矿区呈现持续增加,富乐镇矿区则呈现先减后增;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在矿山镇矿区中,Pb和Zn、Pb和SOM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b和TP、Mn和TN、Cd和TN、Zn和SOM、SOM和TN呈显著正相关性,Pb和Cu、Zn和Cu、Cu和SOM、Cu和TP呈显著负相关性。在富乐镇矿区中,Pb和Zn呈极显著正相关性,Zn和Mn、Zn和Cu、Zn和SOM、Pb和TP、SOM和TN呈显著正相关性,Pb和Cu、Zn和Cd、Cu和Cd呈显著负相关性。研究表明,矿区次生演替过程与废弃农田和灾后森林等生境的次生演替过程相似,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态会随演替发生而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废弃地的自然恢复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掌握南宁市林地时空分布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林地管理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2008、2013、2018年3期南宁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应用空间统计技术,结合转移矩阵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不同时期南宁市林地分布格局,探究林地时空分布动态变化特征及空间聚集规律。【结果】2008—2018年,南宁市天然林面积减少2.39×104 hm2,人工林面积增加2.60×104 hm2,其他林地面积减少2.98×104 hm2,林地总面积略有减少;林地类型变化繁杂,天然林和其他林地主要转化为人工林,人工林主要转化为非林地,其中2013—2018年林地变化更为剧烈;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分布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天然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于人工林。整个研究期间,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空间聚集性均呈下降趋势。【结论】2008—2018年南宁市林地发生较大的转移及变化,为有效保护林地、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加强实施科学有效的林地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7.
为了获得一种能够有效抑制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脂肪氧化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试验中将VE、茶多酚、虾青素、迷迭香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芦丁提取物进行复合,并研究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对鳊脂肪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组分筛选试验设计的8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中,迷迭香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VE组成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下文将迷迭香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VE组成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简称为目标抗氧化剂);试验对目标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目标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显著优于组分筛选试验中的其他组合(P0.05),并将目标抗氧化剂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A、BHT、TBHQ)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目标抗氧化剂与这3种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8.
Discovering natural carotenoids for colour enhancement and health benefits of fish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new feed formulations. We have purified natural bixin from achiote seeds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colour enhancing and pigmentation in goldfish. Varying levels of bixin‐based diets were prepared with 420 g kg?1 of crude protein and 120 g kg?1 of lipid content. Our results clearly showed that bixin (0.05, 0.10, 0.20 and 0.60 g kg?1) based diets significantly (P < 0.05) enhanced the skin and fin colour at 30 and 60 days compared to diet without bixin. Interestingly, diet which contains 0.20 g kg?1 bixin and commercial feed (with astaxanthin) had similar effect on carotenoid deposition in skin. Moreover, total carotenoid deposition in fin was higher than in skin of all bixin‐containing diets. However, 0.60 g kg?1 bixin‐containing diet had lower specific growth rate (1.01 ± 0.01) and higher feed conversion ratio (2.05 ± 0.19)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esen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chiote bixin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as an alternative natural carotenoid source against synthetic astaxanthin in fish feed. Our data indicate that 0.20 g kg?1 is a suitable dietary level of bixin to ensure strong pigmentation, acceptable growth and feed utilization in goldfish.  相似文献   
69.
探讨了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ertexta)在北方自然繁殖季节育苗的条件、发育时间和生长速度。2004年8月1日,用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产卵和人工授精的九孔鲍受精卵,经过60天培育,获6~12mm的幼鲍50万只。  相似文献   
70.
两种经验方法估算中国明对虾自然死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不同自然死亡估算方法对资源变动规律和群体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放流中国明对虾渔业为例,采用2种基于生长参数的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并与已报道的基于渔获量数据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自然死亡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对资源的性比结构影响。结果显示:估算方法理论及依据的数据资料不同对自然死亡系数的估算结果影响显著,利用叶昌臣等基于渔获量数据得到的自然死亡系数进行放流后至捕捞结束全时段的模拟,存在低估放流初期个体自然死亡的现象;利用Chen等提出的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存在高估放流初期幼体自然死亡的可能,至放流个体生长一周年时性比达4.44:1;利用Gislason等提出的方法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存在低估放流初期和高估稳定生长期自然死亡的可能,至放流个体生长一周年时性比达2.22:1。在开捕时的BPR和捕捞结束时的累计YPR,基于叶昌臣等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得到的值分别为23.81和22.02,分别是利用Gislason等经验公式得到的值的2.42倍和2.87倍,是利用Chen等提出方法得到的资源量的76.25倍和102.50倍。研究表明,选择渔业资源自然死亡估算方法应以最谨慎的方法进行审查和对比,利用经验方法进行自然死亡系数估算时,为提高估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得到结果具有生物学意义,应引入性别因子(或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