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7篇
  22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81.
为揭示新型纳米碳增效剂对柑橘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和研究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万州柑橘园为对象,以常规施肥为对照(ZJ1),采用正交优化实验确定柑橘产量的最佳施用量,同时基于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的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研究结果发现,柑橘产量的最佳施肥组合为ZJ5(A_2B_1C_2);微生物多样性受复合肥用量影响最大,纳米碳次之,腐植酸保水剂影响最小。最佳施肥组合(ZJ5)放线菌门(Actinbacteria)丰度最高,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丰度最低;通过对环境因子的分析发现,影响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变化的环境因素顺序为p H有机质水解性氮。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对甜樱桃贮藏期生理及品质的影响,以新鲜大连甜樱桃为材料,研究4℃条件下3种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处理(0.1%纳米氧化锌+0.2%壳聚糖、0.1%纳米氧化锌+0.5%壳聚糖、0.1%纳米氧化锌+0.8%壳聚糖)对甜樱桃的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Vc)含量、呼吸强度、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1%纳米氧化锌+0.8%壳聚糖复配的壳聚糖-纳米氧化锌涂膜处理对甜樱桃果实的保鲜效果优于壳聚糖单膜处理(1.0%壳聚糖)。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处理能够使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降低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有效延缓呼吸强度、MDA含量的上升及CAT活性的下降,抑制POD和SOD活性。在维持甜樱桃贮藏品质和延缓衰老方面,以0.1%纳米氧化锌+0.8%壳聚糖复配的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复合膜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改性壳聚糖涂膜在甜樱桃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地表下纳米碳混合层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绵土为研究对象,将纳米碳在土壤表层以下20cm处均匀混合,研究了不同纳米碳含量(质量含量分别为0,0.001,0.005,0.01g/g),不同纳米碳-土壤混合层厚度(1,2,3,4,5cm)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20cm以下纳米碳层可以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当纳米碳含量增加到0.5%时,累积入渗量显著增加。(2)纳米碳层厚度为3cm时累积入渗量明显增大,随纳米碳层厚度继续增加,累积入渗量无显著变化。(3)Philip方程能较好的模拟含有纳米碳层的黄绵土入渗过程,纳米碳含量为0.5%和1%时,吸渗率明显高于对照土壤,纳米碳层厚度为3cm、含量为0.5%为合理施碳厚度与比例。(4)对照土壤不同深度处含水量的变化很小,土层深处含水量亦很高,而含纳米碳层的土壤表层20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变低,当纳米碳层厚度为3-5cm时,效果尤为明显。因此将纳米碳作为土壤改良剂施入地表以下,对于改善黄土高原土质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为了处理有机氯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铁钴双金属纳米颗粒(n-Fe/Co),并通过Fe、Co的合成比例优化了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体系对2,4-D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H为4.5的条件下,使用0.03 g·L-1的n-Fe/Co和0.5 mmol·L-1的PMS,2,4-D(10 mg·L-1)在30 min内完全去除,与单纯的纳米零价铁(nZVI)相比,2,4-D的去除率提升了60.9个百分点。n-Fe/Co可以在很宽的pH范围(2~9)和复杂的阴离子条件下有效去除2,4-D。自由基抑制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是参与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贡献率达到62.2%)。在中间产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4-D在n-Fe/Co-PMS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和降解途径。研究表明,n-Fe/Co复合材料活化PMS系统在处理水中的2,4-D除草剂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
目的了解常压液相沸腾回流法制备纳米ZnO时溶液中Zn2 的转化率。方法选用Zn(NO3)2与NaOH以不同摩尔量混合反应,在不加添加剂条件下,采用常压液相沸腾回流法制备纳米ZnO,反应过程中,在不同时间取出少量反应液,测定其中Zn2 浓度。结果与结论摩尔比一定时,不同反应时间溶液中Zn2 浓度不同,不同摩尔比时,溶液中Zn2 浓度也不同;从测定的数据可分析Zn2 的转化率和纳米ZnO的收率。结果表明Zn(NO3)2与NaOH摩尔比为1∶3时,纳米ZnO收率最高。  相似文献   
86.
为了探究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对紫花苜蓿土壤酶活性与根系脯氨酸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地下滴灌灌溉定额相同的条件下设低(WA-1,1.8 mg·L-1)、中(WA-2,5.0 mg·L-1)、高(WA-3,8.2 mg·L-1)3个微纳米气泡水溶氧量质量浓度水平和不加气常规灌溉处理(CK),研究了不同试验处理下紫花苜蓿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以及根系特征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能明显增加紫花苜蓿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在紫花苜蓿不同的生长期,随着微纳米气泡水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呈增大的趋势;相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WA-3、WA-2、WA-1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最大分别为20.28、19.19、16.92 ml·g-1和13.98、13.17、12.07 mg·g-1·d-1,分别比处理CK(13.82 ml·g-1和9.63 mg·g-1·d-1)增加46.74%、38.86%、22.43%和45.17%、36.76%和25.34%;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能降低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处理WA-2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最低(51.01μmol·g-1),相较于处理CK(92 μmol·g-1),减少44.55%。说明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能够缓解因长时间地下滴灌导致的土壤通透性减弱的现象,提高土壤氧气扩散率,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7.
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比较以硫酸铵或尿素为氮源调节碳氮比后对纳米膜覆盖发酵过程中的NH3排放和堆沤产物氮素留存的影响,为减少秸秆好氧堆沤过程中的氮素损失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堆沤7~60 d硫酸铵处理的发酵温度高于尿素处理;尿素处理膜内NH3最高浓度为0.045%,而硫酸铵处理自始至终膜内侧NH3未检测出;试验结束后尿素处理0和50 cm处的pH值分别上升至8.34和7.86,硫酸铵处理pH值分别下降至6.04和6.28;硫酸铵处理堆沤产物的干物质损失率、总养分含量、种子发芽指数和胡富比均高于尿素处理;相对于尿素处理,硫酸铵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减少了24.59%;除含水率外,尿素处理和硫酸铵处理堆沤产物的理化性质均符合NY/T 525—2021《有机肥料》的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88.
为了改善膨润土的吸附性能和使用性能,以N-乙烯基甲酰胺(NVF)为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聚N-乙烯基甲酰胺(PNVF),将PNVF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胺化度为98.5%的聚乙烯胺(PVAm),再将PVAm插层到膨润土层间,制备出高胺化度PVAm改性膨润土。通过红外光谱(FTIR)、χ射线衍射(XRD)和热重(TG-DTG)表征插层膨润土的结构,用分光光度法分析PVAm改性膨润土对食醋的澄清效果。结果表明,PVAm成功插入膨润土层间,扩大了膨润土的层间距,从而提高了其吸附性能;PVAm改性膨润土对食醋澄清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添加量22.5 g/L、搅拌时间14 min、作用温度45℃,处理过的食醋放置6个月无沉淀。  相似文献   
89.
分析了甘肃省饲料资源的利用现状,针对甘肃省饲料资源尚未充利用,饲料加工调制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畜禽要地问题,提出了适合本省情况的饲料加工调制及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ransdermal methimazole was as safe and effective as oral methimazole for the control of hyperthyroidism in cats. Forty-seven cats with newly diagnosed hyperthyroidism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ither transdermal methimazole in pluronic lecithin organogel (PLO; applied to the inner pinna), or oral methimazole (2.5 mg q12h for either route). Cats were evaluated at weeks 0, 2, and 4 with a physical exam, body weight determination, CBC, biochemical panel, urinalysis, measurement of total levothyroxine (T4) concentration, indirect Doppler blood pressure determinaiton, and completion of an owner questionnaire. Data between the 2 groups and over time were compared by nonparametric methods. Forty-four cats followed the protocol (17 oral and 27 transdermal). Significantly more cats treated with oral methimazole had serum T4 concentrations within the reference range after 2 weeks (14 of 16 cats) compared to those treated by the transdermal route (14 of 25; P = .027). This difference was no longer significant by 4 weeks of treatment (9 of 11 for oral versus 14 of 21 for transdermal), possibly because of inadequate numbers evaluated by 4 weeks. Cats treated with oral methimazole had a higher incid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GI) adverse effects (4 of 17 cats) compared to the cats treated with transdermal methimazole (1 of 27; P = .04), but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groups in the incidence of neutropenia, hepatotoxicity, or facial excoriations. Although the overall efficacy of transdermal methimazole is not as high as that of oral methimazole at 2 weeks of treatment, it is associated with fewer GI adverse effects compared to the oral rou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