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97篇 |
免费 | 464篇 |
国内免费 | 71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84篇 |
农学 | 620篇 |
基础科学 | 466篇 |
1445篇 | |
综合类 | 2961篇 |
农作物 | 375篇 |
水产渔业 | 534篇 |
畜牧兽医 | 1091篇 |
园艺 | 168篇 |
植物保护 | 3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217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286篇 |
2019年 | 337篇 |
2018年 | 208篇 |
2017年 | 372篇 |
2016年 | 428篇 |
2015年 | 377篇 |
2014年 | 389篇 |
2013年 | 535篇 |
2012年 | 626篇 |
2011年 | 585篇 |
2010年 | 435篇 |
2009年 | 426篇 |
2008年 | 402篇 |
2007年 | 462篇 |
2006年 | 416篇 |
2005年 | 299篇 |
2004年 | 271篇 |
2003年 | 214篇 |
2002年 | 184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43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91.
在武汉地区七、八月的气候条件下,水稻剑叶的a/b呈现出7:00-9:30的高比值,午后15-17点比值降到最低,傍晚又略有回升。叶绿素a/b比值的日变化与叶绿素b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叶绿素a则看不出相关性。短时间的恒温(30℃)与恒温加全光照或全黑暗,能改变这种变化的幅度和出现高低比值的时间,但仍表现出相似于自然光温条件下的变化节奏,说这明叶绿素a/b比值的日变化可能是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一种内部节律,不易为短时间的温光等条件的改变而消失。 相似文献
992.
993.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进行大叶冬青混交试验。结果表明,大叶冬青、马尾松比较适合试验地气候、土壤,马尾松是大叶冬青的较佳混交树种,大叶冬青×马尾松混交能够促进大叶冬青和马尾松的生长,可在同立地条件林地进行推广;建柏、乳源木莲与大叶冬青混交也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林木的生长,可根据具体情况营造大叶冬青和建柏或乳源木莲的混交林;光皮桦不能适应该立地条件,大叶冬青和光皮桦混交林的生长状况不良。 相似文献
994.
云南松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是我国西南地区荒山造林先锋树种和主要的用材树种,但当前云南松林分的衰退问题已经日益严重,2009年至今在云南地区的连续大旱更是导致了云南松出现成片死亡的现象。基于此,从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趋势、遗传改良、生长生理响应特征等方面综述了云南松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针对云南松面对连年大旱的现实困难,提出了可能的对策与未来的研究展望。建议采用生理生态学方法,重点研究云南松纯林与混交林的碳收支进程对连续干旱逆境气候的响应机制,可以为合理改造云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云南松低产林分、提高云南松的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95.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3种根系分隔方式(无分隔、尼龙分隔、塑料分隔)和3个氮(N/2、N、3N/2)水平,分析了间作小麦蚕豆的干物质量、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养分竞争比率,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蚕豆氮素营养累积吸收特征和养分竞争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改变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干物质量,小麦拔节期,低氮、常规施氮和高氮水平下,尼龙分隔方式下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高于不分隔和塑料分隔60.8%、61.46%,71.19%、73.42%,63.02%、61.54%。低氮水平下,无分隔方式蚕豆干物质平均累积量分别低于尼龙和塑料分隔15.46%和20.68%;推荐施氮水平下,抽穗期和成熟期,尼龙分隔蚕豆干物质累积分别低于无分隔和塑料分隔24.53%、23.11%和26.66%、26.96%;高氮条件下,3种根系分隔方式间差异不明显。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也改变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氮素累积吸收量。其中低氮条件下,无分隔小麦氮素累积吸收量明显高于尼龙和塑料分隔,随施氮量增加,这种优势逐渐不明显;低氮和高氮条件下,3种根系分隔(PB、MB、NB)蚕豆氮素累积吸收量差异不显著,推荐施氮条件下,塑料分隔方式下蚕豆氮素吸收量急剧增加,尤其籽粒膨大期,与尼龙分隔和不分隔相比分别增加29.03%、26.48%。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尼龙和无分隔体系小麦相对于塑料分隔体系养分竞争比率(NCRcs)高于蚕豆。 相似文献
996.
不同种植方式土地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针对目前土地当量比在间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土地当量比概念的实质是评价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地利用效率。【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田间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研究土地当量比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一步就应用土地当量比评价复种套作、间混作及轮作等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土地当量比是评价不同种植方式土地利用效率的客观指标。【结论】复种套作、间混作及轮作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68、1.38和1.21,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土地利用效率较单作分别提高68%、38%和21%。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究静电喷雾过程中多因素对荷质比的影响,采用感应荷电方式,先对4种孔径喷嘴的荷质比进行试验,选取一个荷质比变化较显著的喷嘴,然后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别对充电电压、喷雾压力、药液电导率3个因素进行试验,探讨各因素对荷质比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以TXVK-3型喷嘴的充电电压、喷雾压力、药液电导率进行3因素3水平的优化试验,确定最优参数。结果表明,在电压6.9 kV、喷雾压力0.3 MPa、药液电导率13.9 mS/cm时,平均荷质比为-0.227 mC/kg,相对误差不到2%。 相似文献
998.
滴灌下不同基追肥比例对甜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基追肥比例对甜玉米的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追肥比例对甜玉米的生长、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基追肥比例为1∶1时甜玉米的产量和百粒质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余4个处理,增幅分别达到11.37%~39.38%和9.68%~30.18%。在品质方面,当所有肥料做基肥施用时不利于品质形成,甜玉米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余各处理。在肥料利用效率方面,以基追肥比例为1∶1处理综合表现较好,显著提高氮、钾和镁利用效率,与全部肥料做基肥处理相比分别提高60.84%、65.83%和61.92%。总体而言,以基追肥比例为1∶1处理的效果最好,在甜玉米的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9.
1000.
Biochemical study of 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in B biotype Bemisia tabaci from Guatemal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ystemic uptake bioassays using excised cotton leaves confirmed 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in a Guatemalan population of the tobacco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naphthyl esterases identified the insects as B-types. Upon collection from the field, resistance was determined to be 58-fold relative to a susceptible strain originating in the Imperial Valley of California. Resistance levels increased to 126-fold in this population during its continuous exposure to systemically treated cotton. In bi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there was no detectable NADPH-dependent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etabolism of 14C-imidacloprid at any time during the selection process. In contrast, microsomal preparations from housefly abdomens readily produced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he mono-hydroxy and olefin derivatives of the parent compound. Detoxification of imidacloprid by housefly MFOs may account for reports of lower toxicity of the insecticide towards this insect compared with whiteflies, despite similar binding properties between imidacloprid and th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in both spec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