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2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林业   43篇
农学   516篇
基础科学   4篇
  29篇
综合类   644篇
农作物   149篇
水产渔业   174篇
畜牧兽医   253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15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试验研究了DV85和DZ78的8个衍生抗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结果表明,衍生抗源抗性稳定;其中,21610受2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2162、21637、21640、21642受1对隐性和1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存在显性上位效应,21621、21622、21625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遗传背境对抗性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本IR_54以及4个各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_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_2,B-1F_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突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为“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基因遗传;在其余的4个组合,却呈现育性同2对基因有关,它们的F_2世代育性分离比率为15:1,B_1F_1又以3:1验证,对育性同所研究的标记性状在_2的分离频数进行独立性测验表明,温敏不育特性同所研究的4个性状,即茎秆角度、褐色颖沟、光身以及糯性胚乳,都表现独立遗传。本文还对等基因系应用于光温敏育性遗传研究的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3.
为探究绿茶和红茶中的代表性组分对秀丽隐杆线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作用效果及机制,试验设置0.25、2.5、25 μmol/L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茶黄素(theaflavin,TF1),测定线虫在4 ℃和35 ℃条件下的存活率,进而测定在4 ℃、20 ℃和30 ℃条件下经25 μmol/L EGCG和TF1孵育后线虫体内脂肪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25 μmol/L EGCG将热应激线虫的最大寿命和中位寿命分别提高了8.15%、22.44%,将冷应激线虫的最大寿命和中位寿命分别降低了20.25%、17.94%。25 μmol/L TF1对热应激线虫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将冷应激线虫的最大寿命和中位寿命分别提高了9.43%、19.01%。在4 ℃条件下,EGCG和TF1孵育均提高了线虫体内的脂肪含量,TF1孵育降低了线虫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在20 ℃条件下,EGCG和TF1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长时间孵育可显著提高衰老线虫线粒体活性。在30 ℃条件下,EGCG和TF1提高了线虫体内的脂肪含量。以上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TF1通过促进线粒体产热而非脂肪动员提高了线虫的存活率,而EGCG孵育可诱导线虫死亡。  相似文献   
54.
55.
Fucoidan is a polysaccharide obtained from marine brown algae, with anti-inflammatory, anti-viral, and immune-enhancing properties, thus, fucoidan may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complementary to prescribed medical therapy) for COVID-19 recovery. This work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x-vivo effects of treatment with fucoidan (20 µg/mL) on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ΔΨm, using a cationic cyanine dye, 3,3′-dihexyloxacarbocyanine iodide (DiOC6(3)) o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HPBMC) isolated from healthy control (HC) subjects, COVID-19 patients (C-19), and subjects that recently recovered from COVID-19 (R1, 40 ± 13 days after infection). In addition, ex-vivo treatment with fucoidan (20 and 50 µg/mL) was evaluated on ΔΨm loss induced by carbonyl cyanide 3-chlorophenylhydrazone (CCCP, 150 µM) in HPBMC isolated from healthy subjects (H) and recovered subjects at 11 months post-COVID-19 (R2, 335 ± 20 days after infection). Data indicate that SARS-CoV-2 infection induces HPBMC loss of ΔΨm, even 11 months after infection, however, fucoidan promotes recovery of ΔΨm in PBMCs from COVID-19 recovered subjects. Therefore, fucoidan may be a potential treatment to diminish long-term sequelae from COVID-19, using mitochondria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the recovery of cellular homeostasis.  相似文献   
56.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1)和B14-01(P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1、P2、F1、F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单株结果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33、-13.05,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02、-2.51。2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显性(jab)互作效应和显性×加性(jba)互作效应的效应值分别为8.69和12.93,加性×加性上位性(i)互作效应值为6.86,显性×显性(l)的互作效应值为7.23,主基因间的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8.10%,环境引起的变异占比31.9%...  相似文献   
57.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58.
唐亮  徐正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33-1635
通过对由杂交稻0201衍生的F7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苗期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的调查,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2个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且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干物重性状2对独立的主基因间表现为隐性上位,控制叶绿素含量性状的2对连锁主基因间是显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0.488 4.  相似文献   
59.
对来自中国东北12个狍样本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了东北狍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与西伯利亚狍、欧洲狍的遗传分化问题.结果在562 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中共发现40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38个,颠换2个(Ti/Tv=19:1),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12%.共检测到12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序列差异平均为2.00%.结合GenBank上西伯利亚狍和欧洲狍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确定27个单倍型,种群内及种群问无共享单倍型.AMOVA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67.28%).东北狍与西伯利亚狍无明显遗传分化(Fst:0.112 25,P>0.05),二种群间基因流程度最大(2.03).而东北狍与欧洲狍(Fst=0.718 28,P<0.001)、西伯利亚狍与欧洲狍(Fst=0.791 84,P<0.001)、西伯利亚狍-东北狍组合与欧洲狍(Fst=0.694 50,P<0.001)均具有显著的遗传分化.系统发生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均将27个单倍型分成2个进化枝:欧洲狍进化枝和西伯利亚狍-东北狍进化枝.  相似文献   
60.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821和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品系HW 243配制的6个遗传世代群体(P1,P2,F1,BC1,BC2,F2)为材料,采用病区自然鉴定法,对抗根肿病特性进行了初步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亲本中油821表现为高度感病,HW 243为高度抗病,F1群体为高抗;F2群体发生抗性分离,抗感比为3.082∶1,经2χ测定符合3∶1比例,概率达0.95~0.99。B1群体亦发生抗性分离,抗感比为1∶1.174,经χ2测定符合1∶1比例,概率0.3~0.5;而BC2群体中则全为抗病类型。结果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HW 243的抗根肿病特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