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41篇
农学   7篇
  71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 a的玉米田设置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等4个单一耕作处理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等2个轮耕处理。结果表明:RT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容重4个年度均是最低,与CT处理相比,第4年(2017)显著降低了8.70%和5.56%(P<0.05);ST、NT、CT-NT、ST-NT处理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年份呈降低趋势,与CT处理相比,第4年(2017)显著下降了4.38%、3.16%、9.25%、7.54%和11.11%、5.56%、6.00%、11.11%;CT和RT处理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孔隙度,与CT相比,ST、CT-NT、ST-NT处理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在第4年(2017)显著增加了4.42%、9.60%、7.78%和14.18%、7.51%、14.18%;不同耕作处理均可降低0~45 cm土层土壤紧实度,与试验前(2014)相比,ST和...  相似文献   
92.
云南思茅翠云石灰岩山地区森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茅翠云石灰岩地区森林是一种热带北缘森林类型,群落面积462.07 km2. 经野外详细的采集调查,共有维管束植物133科248属348种,其中种子植物107科240属340种、亚种和变种。森林群落为原生性状和次生性状两种类型构成。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组成是:热带、主产热带或主产亚热带的科占总数的71.0%,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2.5%,其中,16.7%为热带亚洲分布属,分布区类型组成表明,该植物区系属于热带边沿性质,是热带亚洲区系的一部分。由于该区地理位置特殊,是许多热带植物的分布北界,同时又是几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成分的交汇地带,使翠云石灰岩森林植物区系带有热带边沿性质和几种地理成分交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3.
以新泰市汶南镇石灰岩山地洞山小流域上部采取水平阶整地、鱼鳞坑整地和穴状整地3种不同整地方式营造的6年生侧柏林为研究对象,以2012年10月采用样收获法测定枯落物蓄积量和灌草生物量,环刀浸水法测定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蓄水性能,单环定量加水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标尺法测定土壤侵蚀量,研究不同整地方式对侧柏林土壤蓄水保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平阶整地的侧柏林土壤物理性状最好,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最高,鱼鳞坑整地次之,穴状整地最差,水平阶整地的土壤渗透速率最快,穴状整地最慢;2)水平阶整地的侧柏林林木生长量和枯落物层蓄积量均最大,穴状整地的最小;3)3种整地方式侧柏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大小顺序依次为对照>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4)与对照相比,水平阶整地侧柏林增加的土壤饱和贮水量最大,为117.69m3/hm2,其次为鱼鳞坑整地,为97.04 m3/hm2,穴状整地最小,为78.90 m3/hm2;5)与对照相比,水平阶整地减少的土壤侵蚀量最大,为39.161 t/(hm2.a),穴状整地的最小,为34.569 t/(hm2.a)。该研究为石灰岩退化山地山坡上部营造水土保持林选择整地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董彦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0):68-72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和取样分析袁集中典型土壤剖面数据袁分析柳江流域石灰岩土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出石灰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认识流域内岩溶区土壤剖面的形成及演化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结果表明:(1)石灰 土土壤富集Si、Al元素,Na、Mg、Ca元素含量较少,呈弱碱性;Mg、Ca含量与pH值呈正相关关系;Zn、Pb、Cd与pH值呈负相关关系。(2)有机碳、N含量随土壤加深而降低,K、K2O、pH值含量则相反。(3)土中微量元素Zn、Pb、Cd含量显著高于全国土壤含量平均值袁但没有超标。(4)不同群落类型的植物影响石灰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和pH值。  相似文献   
95.
We collected data on habitat use and locomotion of the François' langur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between August 2003 and July 2004 at Nonggang Nature Reserve, China. A total of 739 h of behavioral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is study. We tested 2 predictions: (1) that the langurs may have special patterns of habitat use and locomotion adaptive to the limestone habitat, and (2) the langurs may exhibit different patterns of habitat use and locomotion among different zones of limestone hill.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ançois– langurs spent more time in the low‐risk, relatively food‐poor cliff–hilltop areas. When young leaves and fruit were scarce in the dry season, the langurs increased their time in the high‐risk, food‐rich valley basin. François– langurs were semi‐terrestrial, and leaping and climbing were their main locomotor modes. These behavioral pattern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to characteristics of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in limestone habitat, such as large areas of cliff and discontinuous canopy. Our results also supported Prediction 2. The langurs confined locomotion to the main canopy and frequently adopted leaping while traveling in the hillside and valley basin. While traveling in cliff–hilltop areas, they tended to stay in the lower stratus (≤5 m) or move on the ground, and walking and climbing were their dominant traveling modes.  相似文献   
96.
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量和生产力是评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科学依据.对徐州石灰岩山地50年生的侧柏纯林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单株侧柏的生物量为8.88~80.71 kg,各个器官生物量比例总体呈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或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的顺序;(2)侧柏各测树因子中,关系最密切的是地上生物量与单株总生物量,其次是树干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各部分干重与胸径及D2H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与树高的相关性较弱;(3)8块侧柏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动范围为28.92~75.42 t·hm-2,平均值为54.35 t·hm-2;(4)朝北指数与林分生物量显著相关,其他因子同林分生物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与林分生物量、林分密度与地上生物量都呈现出单峰曲线关系.当林分密度为2 600株·hm-2左右时,林分生物量和林分地上生物量数值接近最大.  相似文献   
97.
在广西田阳县开展了封山育林对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封山3年后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明显,2个试验地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及植被覆盖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A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了13种,增量达59.09%;重要值降多升少,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0%。B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4种,增量仅为19.05%;在重要值中,木本及藤本植物降多升少,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草本植物则升多降少,部分植物的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98.
报道了4种分布于浙江石灰岩山地的新记录植物,分别为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的平羽碎米蕨Cheilosoria patula (Baker) P. S. Wang X. Y. Wang(华东新记录),壳斗科Fagaceae的橿子栎Quercus baronii Skan(华东新记录),桑科Moraceae的蒙桑Morus mongolica (Bur.) Schneid.(浙江新记录)和芸香科Rutaceae的小花花椒Zanthoxylum micranthum Hemsl. (华东新记录)。参11  相似文献   
99.
于2007-2008年在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主产区临安市岛石镇开展了山核桃林地周年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养分状况的动态监测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山核桃的生长和施肥,易于变化的土壤肥力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动态波动。其中:从早春3月到山核桃果实成熟期(9月)土壤pH值下降明显;不同山核桃林地之间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氮磷钾养分水平差异巨大。它们的变幅为:土壤pH 4.6~8.2,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分别为50.8~236.2 mg.kg-1,0.5~40.6 mg.kg-1,24.8~391.0 mg.kg-1。由于农户之间施肥管理水平不一,导致土壤pH值和养分状况很大的差异,部分山核桃林地土壤酸化严重,土壤养分不平衡现象普遍。建议根据土壤养分的实际情况,平衡施肥,保障山核桃产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0.
在沂蒙山区选取代表性花岗岩与石灰岩小流域各一处,即分别为姜庄和泉安子小流域,对比分析了两个不同岩性小流域塘库近50年的拦沙效应。沿主沟道方向于两个塘库中央位置各取3孔沉积物样芯,参照流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历史,探明了各孔137 Cs、210 Pbex、黏粒和容重深度分布变化特征。以137 Cs和210Pbex示踪法进行沉积物断代,参照塘库原始库容曲线,计算建坝以来塘库不同时段的年均淤沙量,以表征拦沙效应。姜庄和泉安子塘库各孔、各时段拦沙效应的计算结果分别为(394±142)~(121±43)t/a和(22±7)~(59±21)t/a,平均值分别为(208±75),(41±15)t/a,建库以来的总拦沙量分别为10 475,2 097t。姜庄塘库拦沙效应明显大于泉安子塘库,这是此两座塘库分别控制的花岗岩与石灰岩小流域在人类扰动作用下产沙强度的差异所致。近50年两个塘库拦沙效应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不同岩性小流域人类活动及其产沙强度响应的近期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