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23篇 |
免费 | 316篇 |
国内免费 | 25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53篇 |
农学 | 453篇 |
基础科学 | 193篇 |
567篇 | |
综合类 | 2858篇 |
农作物 | 472篇 |
水产渔业 | 128篇 |
畜牧兽医 | 376篇 |
园艺 | 324篇 |
植物保护 | 2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186篇 |
2022年 | 276篇 |
2021年 | 263篇 |
2020年 | 221篇 |
2019年 | 259篇 |
2018年 | 121篇 |
2017年 | 204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361篇 |
2013年 | 356篇 |
2012年 | 499篇 |
2011年 | 516篇 |
2010年 | 352篇 |
2009年 | 350篇 |
2008年 | 278篇 |
2007年 | 331篇 |
2006年 | 245篇 |
2005年 | 240篇 |
2004年 | 154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施用豆科绿肥对砖红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缺磷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研究分析了14份热带、亚热带豆科绿肥施入土壤后对砖红壤有效磷含量影响的时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绿肥后不同时段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且施用绿肥后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不施用绿肥土壤,其中木蓝(Magnolia lotungensis)对砖红壤有效磷含量增量变幅高达339%。此外,施用不同的绿肥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不同,但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的基本规律一致。施用绿肥时砖红壤有效磷含量提高较大的最佳埋田时间为1个月。 相似文献
22.
补饲青绿饲料对不同性别肉仔鸡皮肤色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饲喂全价配合日粮基础上补饲青绿饲料对不同性别肉仔鸡全身不同部位皮肤色泽的影响。各组自由采食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分别于第1、15、29天开始补饲青绿饲料,比较分析42日龄时的全身各部位皮肤的色泽(L、a、b值)。结果表明,不同性别肉仔鸡各部位皮肤色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补饲青绿饲料对肉仔鸡皮肤色泽的影响效应,以黄度最强和亮度最弱;补饲青绿饲料的时间越早,对肉仔鸡皮肤色泽的影响越明显;补饲青绿饲料对母肉仔鸡皮肤色泽的影响比对公肉仔鸡更显著。 相似文献
23.
24.
25.
为明确豆科绿肥对四川丘陵区橘园产量、品质、产值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11-2013年在四川省西充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橘园间作豆科作物柑橘产量比对照提高3.3%-5.7%、但增产不显著;(2)凡涉及间作大豆的模式,经济产值极显著提高、比对照增加14.3%-16.2%;(3)凡间种豆科绿肥的模式,柑橘品质和土壤养分都有明显改善,柑橘总糖提高13.1%-15.5%、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7.4%-20.2%、Vc 提高13.6%-16.3%、可滴定酸降低10.3%-11.8%,土壤有机质增加13.2%-15.9%、全氮增加6.3%-8.7%、全磷增加8.0%-10.6%、速效钾增加6.2%-8.7%。橘园间作豆科绿肥和间作大豆-绿肥的综合效应良好,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6.
Reasons for performing study: Lyophilised products from green‐lipped mussel (Perna canaliculus[LPPC]) are used to orally treat horses with osteoarthritis (OA). However, no randomised, controlled or double‐blinded studies on the efficacy of this treatment in hors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dat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unique LPPC (Biolane) 1 in improving clinical signs of OA in the fetlock. Methods: Data were analysed from 26 horses with primary fetlock lameness in a controlled, randomised and double‐blinded, multi‐centre clinical trial. The study design was a partial crossover with a washout period and consisted of 19 horses treated with LPPC and 20 with a placebo. Horses were dosed orally with 25 mg/kg bwt/day LPPC or placebo for 56 days.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clinical assessment of lameness, passive flexion, pain, swelling and heat in the affected joi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were analysed using an ordinal logistic model with random effects for horse and horse x treatment according to a modified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Results: Clinical evaluation of horses with a fetlock lameness treated with LPPC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everity of lameness (P<0.001), improved response to the joint flexion test (P<0.001) and reduced joint pain (P = 0.014) when compared with horses treated with placebo. Conclusions: The LPPC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the severity of lameness and joint pain and improved response to joint flexion in horses with lameness attributable to OA in the fetlock. 相似文献
27.
试验旨在探究孵化期单色绿光不同光照强度对鸡孵化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810个大小均匀的新浦东鸡种蛋,随机分为3组(n=270),孵化期1~18.5 d分别在黑暗、低照度(20~50 lux)和高照度(200~300 lux)的LED单色绿光(λ=525 nm)条件下孵化,每天光照24 h,各组种蛋于第18.5天转至同一台无光出雏器中,各组温度和湿度等其他孵化条件始终保持一致。检测各组受精蛋孵化率、死胚率、初生重、10周龄体重、初生雏鸡及3周龄公鸡的血清激素浓度(甲状腺素、降钙素、生长激素、褪黑激素和骨钙素等)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钙等含量)。结果表明:各组种蛋的死胚数和死胚率差异较小;孵化的20.5 d低照度组和高照度组的受精蛋孵化率分别为黑暗组的2.3倍和5.2倍;孵化的21.5 d黑暗组的受精蛋孵化率为82.8%,低照度组和高照度组的孵化率分别比黑暗组高6.5%和1.9%;黑暗组的健雏率为98.6%,低照度组的健雏率比黑暗组低0.4%,而高照度组与黑暗组的健雏率接近;高照度组公雏初生重显著低于黑暗组(P<0.05),而低照度组与黑暗组无显著差异(P>0.05)。母雏初生重趋势与公雏基本一致,高照度组母雏初生重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10周龄,各组公鸡和母鸡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1日龄公雏血液生理生化和激素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周龄公鸡高照度组和低照度组褪黑激素含量显著高于黑暗组(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种蛋的孵化过程中,与黑暗条件下相比,给予适宜强度的单色绿光能够促进鸡胚发育,在不影响雏鸡健康的前提下使出雏时间提前,孵化期光照对后期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8.
29.
将克隆到pGEM T-easy载体中的E0基因双酶切回收后,连接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中,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重组子转染PK-15、BHK-21、VERO 3种细胞,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用蓝光激发进行观察,在3种细胞中都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而且在转染后的24、48、72 h 3个时间点上,观察到的荧光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在72 h时荧光细胞的数量在3种细胞中都达到最多,总的来看,在PK 15中荧光细胞的数量最多。通过对细胞荧光的定位发现,重组质粒的荧光主要分布在胞浆内,而且细胞核周围的荧光较强,胞核与胞浆的界限明显,尤其是在PK-15细胞和VERO细胞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未携带E0目的DNA的pEGFP-N1 Vector转染3种细胞后,都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但是整个细胞中是均匀出现荧光的。经酶切、PCR、单抗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K-E0细胞中有大量的HCLV的E0表达,单纯的PK-15细胞中没有E0的表达。HCLV株在PK-E0细胞中从48h开始到72h的滴度比在PK-15细胞中的滴度要高。证明PK-E0细胞中E0蛋白的大量表达增加了HCLV在细胞中的复制。 相似文献
30.
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水溶性有机碳(SWSOC)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T)、草灌阶段(MT)、灌丛阶段(FX)、灌乔阶段(FA)、乔木阶段(AR)和顶极阶段(TV),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的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SMBC、土壤微生物熵(SMQ)、SWSOC、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SWSOC/SOC)、土壤基础呼吸(SBR)的变化规律以及他们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BC和SB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SMQ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和恢复进行而增加;在不同的恢复阶段,SWSOC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10 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在10~20和20~40 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先增后减;SWSOC/SOC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减小;SMBC,SMQ,SWSOC,SBR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累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