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24篇
  免费   1461篇
  国内免费   1418篇
林业   11720篇
农学   685篇
基础科学   851篇
  3101篇
综合类   7173篇
农作物   225篇
水产渔业   454篇
畜牧兽医   1117篇
园艺   331篇
植物保护   446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441篇
  2021年   575篇
  2020年   599篇
  2019年   847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655篇
  2016年   823篇
  2015年   795篇
  2014年   1279篇
  2013年   1262篇
  2012年   1903篇
  2011年   1765篇
  2010年   1421篇
  2009年   1465篇
  2008年   1383篇
  2007年   1547篇
  2006年   1370篇
  2005年   1177篇
  2004年   928篇
  2003年   763篇
  2002年   606篇
  2001年   623篇
  2000年   468篇
  1999年   370篇
  1998年   335篇
  1997年   258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250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52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132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2013年7 ~ 10月对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内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样本15 808只,隶属3门7纲20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和鞘翅目,常见类群为蜘蛛目、盲蛛目、蜱螨目、蜚蠊目、同翅目、弹尾目、等足目、腹足类、唇足类、倍足类、直翅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种群.生境结构的不同导致土壤动物在种群结构、数量、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贵州9种主要森林类型植被层养分含量(N、P、K)的调查,分析了养分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层养分含量均高于乔木层,总体上草本层养分含量最高,灌木层和乔木层因群落不同而异。混交林养分含量高于纯林,天然林高于人工林,速生树种大于慢生树种。各种森林类型植被层中,N、K元素相对P元素含量较多,N含量是P含量的3.0~24.1倍,K含量是P含量的3.6~16.8倍。乔木层不同器官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出叶>皮>枝>根>木材的趋势;灌木层不同器官养分含量基本表现为叶>根>枝干;草本层养分含量均表现为地上>地下。   相似文献   
993.
马尾松不同家系子代测定林早期生长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分析马尾松不同家系子代测定林各家系成活率、树高、地径(胸径)及冠幅等指标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参试的50个家系总体表现出较为优良的生长特性;就家系间生长差异而言,不同调查年份马尾松不同家系幼苗生长表现差异较大;综合各指标,筛选出9号家系、2号家系、13号家系、15号家系、24号家系、17号家系及25号家系为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广州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广东主要树种的木材密度和碳密度数据,采用 IPCC 方法对广州市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广州市林业用地中森林生物量为1610.53×104 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54.82 t/hm2,乔木林生物量为60.94 t/hm2,乔木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4.28%;广州市林业用地中森林碳储量为792.60×104 t,乔木林碳储量占85.63%;单位面积森林碳储量为26.98 t/hm2,乔木林生物量为30.47 t/hm2。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依赖于森林蓄积量,因此,选择蓄积量大的树种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是提高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城市森林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5.
该研究应用东北林区调查的119天然林标准地数据,通过绘制各林分直径分布直方图,分析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运用SB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WeibuU分布和β分布函数对其进行拟合,建立直径回归模型,并采用矩解法求解参数,更精确地比较各种分布函数对实际数据的拟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林木株数随着直径的增大呈减少的趋势;指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指数分布优于Weibull分布.观察指数分布函数的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参数a基本不变,而参数b在变化.绘制参数b与林分调查因子间的散点图,发现指数分布中的参数b与林分平均直径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选择函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幂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最高.通过对参数b的再参数化建立模型,最终得到最优的天然次生林林直径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明确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Populus davidiana)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配特征,为评价其碳汇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山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7个土壤剖面(0~100cm土层)的土壤样品,对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的体积质量为1.07~1.69g/cm3,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3种林龄山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53~17.59g/kg。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5.31t/hm2,相同林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林龄整个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全P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正相关;中龄林、近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全K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全K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含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10~20cm土层为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20~100cm土层则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  相似文献   
997.
运用IPCC中碳排放量公式,结合能源消费数据,对北京和上海2005~2012年碳排放终端能源总量进行估计;运用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经济总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 2012年经济总量上升是推动北京和上海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调整是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碳排放量原因之一.通过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分析得出北京和上海两市应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率来减少碳排放,上海市应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碳排放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8.
喀斯特森林优势树种罗伞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评估喀斯特森林生物量,以青冈栎黄樟群落中罗伞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模型估测法,从含水率、生物量时空异质性、生物量模型拟合3个方面进行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罗伞树叶和树干的含水率明显大于林木其他各组分,各组分含水率的大小为树叶树干干材树枝树皮;各组分生物量在空间上分配关系为干材树枝树叶树皮,并且各个组分生物量均随着胸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解析木生物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罗伞各组分生物量的最优回归模型:Y树干=-1 664.800 0x2+299.630 0x-1.276 5(R2=0.926 9),Y树皮=11.543 0x2+19.985 0x+0.032 1(R2=0.939 5),Y树枝=-567.560 0x2+98.880 0x-0.994 6(R2=0.943 9),Y树叶=-121.690 0x2+48.549 0x-0.399 9(R2=0.937 0),Y干材=-1 624.700 0x2+274.240 0x-1.190 9(R2=0.912 0),Y地上部分=-2 302.400 0x2+441.650 0x-2.553 2(R2=0.953 9)。  相似文献   
999.
首先对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山地作物灌溉系统的构造和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其在山地茶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平均风速为4 m·s-1时,1级风力提水机结合太阳能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可管理4.3 hm2铁观音茶园的调亏灌溉,平均每天节省近10 k Wh电能;铁观音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无灌溉系统的茶树,但水分利用率显著低于无灌溉系统的茶树.  相似文献   
1000.
底物添加对森林2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氨基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鼎湖山马尾松林和季风林2个演替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25 ℃)培养,研究了葡萄糖和不同数量无机氮施入对土壤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碳氮固持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季风林土壤氨基糖总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尤其在培养初期,增幅远高于马尾松林, 在培养后期,马尾松林土壤氨基糖含量下降幅度高于季风林。底物添加对不同微生物来源的氨基糖单体含量的影响也有所差异,以胞壁酸为代表的细菌细胞壁残留物比真菌更易受到外源物质的影响,但真菌细胞壁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的截获和稳定作用大于细菌。真菌、细菌残留物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可以通过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反映,细菌在培养前期更容易利用外源物质,但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真菌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同碳氮比的外源底物对氨基糖总量和各氨基糖单体含量的动态影响不显著。与马尾松林相比,处在演替顶级的季风林土壤易于利用活性底物,显著促进了碳氮的微生物固持和微生物残留物在土壤中的保留,这说明土壤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残留物可以探讨土壤碳氮的耦合机制,对调节土壤碳氮的养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