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6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林业   814篇
农学   96篇
基础科学   67篇
  752篇
综合类   1212篇
农作物   84篇
水产渔业   306篇
畜牧兽医   294篇
园艺   191篇
植物保护   19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内蒙巴林右旗为例,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北方半干旱草原沙漠化防治中所主要采用的几种方法——围封禁牧、生态移民、舍饲和小草库伦。提出这些方法都属“压力转移模式”,并指出了其失效的各种表现。进而通过分析我国北方半干旱草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和根本矛盾,指出其失效的根本原因。据此,提出要将“压力转移模式”转向“攻坚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2.
HPLC在化学生态学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经典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分析技术。本文对其近期在化学生态学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3.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出"U"型变化,即人工云杉从幼林向成熟林演替阶段,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减少,在40年生云杉林达最低值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加速该区域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和对人工成熟林和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114.
景观生态学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的时空变化,非常适于评价和定量描述河流的变化,已被广泛用来管理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对我国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预案方法是生态修复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5.
哀牢山区大叶茶种植的气候优势和类型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哀牢山区域大叶茶种植的气候资源优势,确定了降水、相对湿度、年雾日等大叶茶气候区划指标,划分了大叶茶在哀牢山区种植的不同类型区域。  相似文献   
116.
Developments in soil microbiology since the mid 1960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Heribert Insam 《Geoderma》2001,100(3-4):389-402
Since the 1960s, soil microbiology underwent major changes in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n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s in some selected aspects of soil microbiology. Research in cell numbers of specific bacterial and fungal groups was replaced by a focus on biochem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flux measurements of carbon and nutrients. Ecologists focused on soil microbial pools wherea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s an important source and sink of nutrients were recognized in agriculture. Soil microbiologists started to use structural components like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for quantification of specific microbial groups without the need to cultivate them. In the last decade, molecular approaches allowed new insigh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il extract DNA showing an unexpected diversity of genomes in soil. At the end of the review a brief outlook is given on the future of soil microbiology which ranges from in situ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to routine assay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by microarray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17.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地球环境日趋恶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在分析工业生产系统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末端治理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理念——宏观上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中观上采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在微观上实施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即从客观上运用熵、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的理论调配资源,组织工业企业,进行生产。最后对排灌机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8.
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采取土地整理,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根本性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土地整理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同时,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障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安全,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区域水资源、区域景观生态的协调度等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从而探求能够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9.
余敦  陈文波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07-111,11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评价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于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2001年较安全状态下降到2005不安全状态。(2)2005-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由不安全状态到临界安全状态,状态有所好转。研究也证明了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可作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0.
人工修复措施对严重退化红壤固碳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固碳效益是侵蚀退化地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面评价生态修复意义重大.从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林分固碳功能出发,以裸露地为对照,不同人工修复措施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储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修复显著增加了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的碳储量,强烈干扰马尾松、竹节沟马尾松、种草竹节沟马尾松和竹节沟湿地松植被碳库分别为6.12,6.83,8.20和32.69 t/hm2,其土壤碳库分别为裸露地的1.16,1.37,1.60和2.71倍,固碳总价值分别比裸露地增加了0.36,0.60,0.87和2.7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