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7篇 |
免费 | 218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2篇 |
农学 | 218篇 |
基础科学 | 88篇 |
440篇 | |
综合类 | 896篇 |
农作物 | 106篇 |
水产渔业 | 64篇 |
畜牧兽医 | 222篇 |
园艺 | 63篇 |
植物保护 | 1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32篇 |
2015年 | 125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54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不同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根系时空分布、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新疆干旱区滴灌春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根系的时空分布、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19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施氮量0kg/hm~2(N_0对照)、150kg/hm~2(N_1)、300kg/hm~2(N_2)、450kg/hm~2(N_3)4个处理,对小麦根系根长密度、根体积、根质量等在0~100cm土层的垂直分布、动态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是各处理小麦根长密度、根体积与根质量变化最为剧烈阶段;0~20cm是各处理根量值(根质量、根体积、根长密度)最大层;施氮量适宜(N_2)时,表层根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最高;施氮量过高(N_3)可获得较高的表层根量和产量,但导致最低的氮素利用率;施氮量过少(N_1)可获得较高氮素利用率,但土层根量和产量较低;氮素严重缺乏(N_0)导致表层土壤根系数量减少,影响养分吸收并导致产量最低。建议在新疆干旱区滴灌春小麦区域采用施氮量300kg/hm~2更有利于实现节肥和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2.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12,43(15-16):2282-2302
Efficient crop use of nitrogen (N) fertilizer is critical from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viewpoints, especially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Cotton yield parameters, fiber quality, water‐ and N‐use efficiency responses to N, and irrigation methods in northern Syria were evaluated.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for two growing seasons on a Chromoxerertic Rhodoxeralf.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drip fertigation, furrow irrigation, and five different rates of N fertilizer (50, 100, 150, 200, and 250 kg N /ha). Cotton was irrigated when soil moisture in the specified active root depth was 80% of the field capacity as indicated by the neutron probe. Seed cotton yield wa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3,928 kg/ha) by at least 12% as compared to all treatments. Lint properties were not negatively affected by the irrigation method or N rates. Water savings under drip fertigation ranged between 25 and 50% of irrigation water relative to furrow irrigation. Crop water‐use efficiencies of the drip‐fertigated treatments were in most cases 100%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furrow‐irrigated treatments. The highest water demand was during the fruit‐setting growth stage.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under drip fertigation, 100–150 N kg/ha was adequate and comparable with the highest N rates tested under furrow irrigation regarding lint yield, N uptake, and recovery. Based on cotton seed yield and weight of stems, the overall amount of N removed from the field for the drip‐fertigated treatments ranged between 101 and 118kg and 116 and 188 N/ha for 2001 and 2002, respectively. The N removal ranged between 94 and 113 and 111 and 144 kg N/ha for the furrow‐irrigated treatments for 2001 and 200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3.
94.
不同水稻品种中镉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所提供的10个水稻品种为供试作物,在土壤外源添加Cd为2.5,10mg.kg-1,以不添加Cd为对照的条件下,根据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低镉和高镉积累水稻品种,分析水稻根、茎叶、糙米中Cd含量与Cu,Fe,Mn,P,Si,Zn的相关关系。在Cd添加2.5mg.kg-1的条件下,研究低Cd和高Cd积累水稻品种中Cu,Fe,Mn,P,Si,Zn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水稻品种中,品种4和品种5属于低镉积累,品种9属于高镉积累,在Cd添加浓度为2.5mg.kg-1和10mg.kg-1时,2个水稻品种糙米中Cd含量分别相差0.79mg.kg-1和2.61mg.kg-1。水稻根系中Cd与Mn有协同作用,茎叶中Cd与Mn、P有协同作用,糙米中Cd与P有拮抗作用。减少水稻对Mn的吸收量可以降低根系对Cd的吸收,适当增加P的使用量有利于降低糙米中Cd含量。 相似文献
95.
【目的】水稻栽培区土壤的盐、碱化日趋严重,植物体内Na+、K+浓度及Na+/K+是植物耐盐、碱性重要指标。在盐、碱胁迫条件下检测水稻苗期地上部和根部的Na+、K+浓度及Na+/K+的QTL位点,为水稻的耐盐、碱性遗传机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东农425与耐盐、碱水稻品种长白10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RIL)为作图群体,利用102对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约1 915.05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8.77 c M;在140 mmol·L-1 Na Cl盐胁迫和0.15%Na2CO3碱胁迫处理条件下,对水稻苗期地上部和根部的Na+、K+浓度及Na+/K+等性状进行测定,利用SPSS v19.0对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采用QTL Ici Mapping v3.3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定位。【结果】盐、碱胁迫条件下,亲本及RIL群体地上部Na+、K+浓度均高于地下部Na+、K+浓度,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符合QTL定位要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条件下,地上部Na+与K+及根部Na+与K+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种胁迫条件下的各性状相关性不显著。盐、碱胁迫条件下共检测到15个与Na+、K+浓度和Na+/K+相关的QTL,2种条件下所检测到的QTL位于不同染色体区域。在盐胁迫下共检测到5个QTL,包括1个与地上部K+浓度相关QTL,位于第8染色体的RM1308—RM281区间内,贡献率为6.83%;3个与根部Na+浓度相关QTL,位于第3和第8染色体上,其中q SRNC3-1贡献率最大,为16.41%;1个与根部K+浓度相关QTL,贡献率为3.52%;未检测到与地上部Na+浓度、Na+/K+及根部Na+/K+相关的QTL。在碱胁迫下共检测到10个QTL,包括1个与地上部Na+浓度相关的QTL,位于第2染色体的RM1347—RM48区间内,贡献率为14.41%;1个与地上部K+浓度相关QTL,位于第2染色体的RM1255—RM213区间内;3个与地上部Na+/K+相关QTL,分别位于第2、7、10染色体上,其中q ASNK2贡献率最大,为7.57%;1个与根部Na+浓度相关QTL,位于第3染色体的RM293—RM232区间内,贡献率为13.71%;2个与根部K+含量相关QTL,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的RM5—RM9和第2染色体的RM12865—RM12941区间内;2个与根部Na+/K+相关QTL,分别位于在第3和第4染色体上,其中q ARNK3贡献率较大,为10.48%。通过比较图谱发现,本研究中的大部分QTL与以往不同群体中影响耐盐、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在同一或相邻的染色体区域,另外在碱胁迫下所检测到的q ASKC2和q ARKC2在前人研究中未见报道,可能存在新的耐碱性位点。【结论】在盐、碱胁迫条件下,Na+、K+的吸收和运输均是平行而独立的过程,且根部对Na+和K+的吸收与向地上部运输存在不同的遗传机制;盐、碱胁迫条件下,水稻Na+、K+浓度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日粮与缓冲液pH对奶牛瘤胃液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筛选能提高奶牛瘤胃CLA含量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日粮中粗料比例、精料中植物油种类及比例、棉粕质量分数与豆粕质量分数比值(以下简称棉粕与豆粕比例)、缓冲液pH值、硫酸铜作为影响因素,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泌乳荷斯坦奶牛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测定奶牛瘤胃中CLA含量。【结果】各因素对CLA含量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pH值平方项>粗料比例>植物油种类及其比例平方项(达1%显著水平)>粗料比例与pH值交互项(达2.5%显著水平)>棉粕与豆粕比例平方项>pH值(达5%显著水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日粮中添加5%葵花籽油、粗料比例为70%、棉粕与豆粕质量分数分别为14%与11%、pH值为7.0时,奶牛瘤胃液CLA的含量最高。【结论】日粮中粗料比例、植物油种类及其比例、缓冲液pH值、棉粕与豆粕比例是影响奶牛瘤胃液CLA含量的主要因素,筛选得到了提高奶牛瘤胃中CLA含量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97.
灌溉方法对温室栽培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温室小区栽培试验的方法,研究滴灌、渗灌、沟灌三种灌溉方法对番茄养分吸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番茄栽培采用渗灌灌溉,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 m3灌溉用水生产出的番茄数量是沟灌的1.9倍、滴灌的1.2倍,滴灌则是沟灌的1.6倍;在番茄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滴灌土壤水吸力平均值最大为24.20 k Pa,渗灌次之为23.11 k Pa,沟灌最小为22.01 k Pa;土壤温度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差异相对较小。沟灌处理番茄果实氮素含量高于滴灌和渗灌,而滴灌能够促进番茄的营养器官对氮素的吸收。渗灌和滴灌能有效地调控耕层土壤水分,有利于土壤养分供应,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是理想的设施番茄栽培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98.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重庆市植烟区不同肥力植烟土壤氮素矿化规律,求得土壤氮素矿化参数,并探讨了氮素矿化潜势(N0)、有机质、全氮、pH、碱解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培养,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氮素的矿化过程,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r高肥力土=0.976、r中肥力土=0.986、r低肥力土=0.996),不同肥力土壤氮素矿化量存在显著差异。矿化潜势(N0)为:高肥力土(25.0mg?kg-1±0.60)﹥中肥力土(21.5mg?kg-1±0.61)﹥低肥力土(19.7mg?kg-1±1.14);矿化速率(k)为:低肥力土(0.1596mg?kg-1?d-1±0.0104)﹥中肥力土(0.1492mg?kg-1?d-1±0.0155)﹥高肥力土(0.1029mg?kg-1?d-1±0.0071)。矿化潜势(N0)与全氮、有机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9和0.9788,与pH之间呈负相关(R=-0.9784)。表明不同肥力植烟土壤的供氮能力存在差异,在肥料管理上要因土、因时施肥。 相似文献
99.
100.
为明确矮秧菜豆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指标对产量的影响,以矮秧菜豆新品种青菜豆2号为试验材料,对其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个生育期中,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在青熟期达到最大,从苗期至花荚期,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与气孔导度(Gs)同步减小,表明此阶段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而从花荚期到青熟期,Ci随着Gs的增大而减小,此阶段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属非气孔因素,即叶肉细胞光合活性增加,CO2同化能力降低,也是叶片羧化活性不同的反映。通过对青菜豆2号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联性分析得出,苗期各光合生理指标对产量的关联性均表现为最高,而青熟期各光合生理指标的关联性表现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