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8篇 |
免费 | 217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2篇 |
农学 | 218篇 |
基础科学 | 88篇 |
440篇 | |
综合类 | 896篇 |
农作物 | 106篇 |
水产渔业 | 64篇 |
畜牧兽医 | 222篇 |
园艺 | 63篇 |
植物保护 | 1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32篇 |
2015年 | 125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54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在完全营养液条件下,采用砂培法,研究了2种氮素形态(NO-3-N,NH+4-N)和5个氮素水平(0、105、210、315、420mg/L)对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幼苗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下各部位NO-3-N含量、NH+4-N含量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2个品种的各部位氮含量变化一致,均随施氮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峰值表现不一。同一氮素形态及水平下,不同部位NO-3-N、NH+4-N及全氮含量表现为:叶根茎。"甘农3号"在NO-3-210处理下叶、茎、根中NO-3-N含量最优,分别为490,385和463μg/g;"陇东苜蓿"分别为473,355和447μg/g。"甘农3号"在NH+4-210处理下叶、茎、根中NH+4-N含量最优,分别为212,182和194μg/g;"陇东苜蓿"茎和根中含量分别为177μg/g、178μg/g,叶却在NH+4-315处理最大,为189μg/g。"甘农3号"在NH+4-315处理下叶、茎、根中全氮含量最优,分别为4.25%,1.7%和3.47%;"陇东苜蓿"叶和根中含量分别为4.01%、3.08%,茎却在NH+4-210处理最大,为2.33%。对于同一部位除"陇东苜蓿"茎全氮含量高于"甘农3号"外,其他部位的NO-3-N、NH+4-N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甘农3号"优于"陇东苜蓿"。 相似文献
42.
海原县不同生态类型区作物施肥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宁夏海原县3个不同生态类型区域土壤养分状况调查,摸清了该地区土壤养分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及专家指导,提出海原县不同生态区域施肥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43.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养分含量;旋耕比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5.81%~31.76%、33.87%~39.33%、15.42%~21.56%和4.03%~21.13%。 相似文献
44.
饲粮锰水平对雏鸭生长及组织矿物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用饲粮,选用1日龄北京雏鸭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锰添加水平依次为0,110,1000,3500ppm(试剂级MnSO4·H2O),试验3周,研究饲粮锰水平对雏鸭生长及其组织矿物元素代谢的影响.结果为,饲粮锰缺乏(含Mn19ppm)不影响雏鸭体重和饲料转化率(P>0.05).锰过量(含Mn3519ppm)则影响雏鸭体重和饲料转化率(P<0.01).饲粮锰缺乏或过量均导致胫骨、肝、肾、胰和心肌组织锰含量改变(P<0.05或P<0.01),饲粮锰过量(3519ppm)降低骨Ca,Mg,Fe和肝与肾Fe(P<0.01),并提高肝Cu和Zn,肾Ca,胰Ca和Fe与心Mg含量(P<0.05或P<0.01),为进一步研究雏鸭锰营养作用提供了生物学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5.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hilling‐induced alleviatory effects on growth of plants under salt stress. Thus,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hilling‐induced changes in endogenous hormones, ionic partitioning within shoots and roots and/or gaseous 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is involved in salt tolerance of two genetically diverses of wheat crops. For this purpose, the seeds of two spr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cultivars, MH‐97 (salt intolerant) and Inqlab‐91 (salt tolerant) were chilled at 3°C for 2 weeks. The chilled, hydroprimed and non‐primed (control) seeds of the two wheat cultivars were sown in both Petri dishes in a growth room and in the field after treatment with 15 dS m?1 NaCl salinity. Chilling was very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germination rate and subsequent growth when compared with hydropriming and control under salt stress. Results from field experiments clearly indicated the efficacy of chilling over hydropriming in improving shoot dry biomass and grain yield in either cultivar, particularly under salt stress. This increase in growth and yield was related to increased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greater potential to uptake and accumulate the beneficial mineral elements (K+ and Ca2+) in the roots and reduced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 toxic mineral element (Na+) in the shoots of both wheat cultivars when grown under salt stress. Salt‐stressed plants of both wheat cultivars raised from chilled seed had greater concentrations of indoleacetic acid, abscisic acid, salicylic acid and spermine when compared with hydropriming and control. Therefore, induction of salt tolerance by pre‐sowing chilling treatment in whea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its beneficial effects on ionic homeostasis and hormonal balance. The results presented are also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hilling‐induced cross adaptation of plant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Moreover, efficacy of pre‐sowing chilling treatment over hydropriming suggested its commercial utilization as a low risk priming treatment for better wheat crop production under stressfu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46.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经长期施肥的3种农田土壤:黑土、潮褐土和红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施氮肥和可溶性碳配施氮条件下,不同热量带土壤N2O排放量从高到低分别为潮褐土(0.868、3.07μg·g^-1),红壤(0.511、0.731μg·g^-1),黑土(0.221、0.294μg·g^-1),且添加可溶性碳显著促进了土壤N2O排放量。在黑土、潮褐土和红壤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中,单施氮肥和可溶性碳配施氮后N2O排放量均表现为化肥+有机肥土壤〉化肥土壤〉无肥土壤,且与无肥土壤相比,红壤的化肥土壤N2O排放量增加254%,潮褐土化肥土壤增加49.5%,黑土化肥土壤增加1.74%,说明在有效积温越高的土壤上长期施肥对土壤N2O损失的贡献越大。研究结果还表明,外加可溶性碳、氮后,潮褐土铵态氮含量的减少幅度和硝态氮含量的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黑土和红壤,说明潮褐土中氮素损失潜能大。 相似文献
47.
不同配比的蔬菜与玉米间套作削减农田径流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1年7月到9月采用田间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不同比例蔬菜与玉米间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产生量与地表径流、TN、TP、COD、SS的流失量进行分析,寻求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蔬菜与玉米适宜比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73.78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79、0.195、2.86、44.46 kg·hm-2.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41.06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41、0.112、1.08、13.06 kg·hm-2.1∶3和1∶4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和TN、TP、COD、SS流失量均高于1:2模式.与蔬菜单作相比,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能削减44.35%的地表径流量、48.46%的TN、42.38%的TP、62.13%的COD、72.92%的SS.因此,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种植模式削减农田地表径流和径流污染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8.
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热值与灰分含量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厦门园林植物园的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与去灰分热值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叶片的发育(从幼叶→成熟叶→老叶),灰分含量有升高的趋势,5种植物中老叶灰分含量均不是最低,说明叶片可能具有维持自身营养元素平衡的机制;②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中,幼叶含有较高的干质量热值,不同发育阶段的榕属植物叶片干质量热值变化趋势因种而异;③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 05);④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去灰分热值的变化趋势因种而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表4参16 相似文献
49.
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氮素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研究不同有机肥-无机肥长期施用对塿土碱解氮以及NO-3-N的分布、累积和阶段性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化肥和两者混合施用有助于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尤其对耕层土壤影响较为显著;有机肥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而化肥则易提高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机肥会减缓土壤剖面深层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有效控制硝态氮向下淋溶;整个剖面中同年秋季土壤的氮含量>夏季土壤。所有处理中,施用低量有机肥或者其配施低量化肥(M150t·hm-2、N150kg·hm-2、P60kg·hm-2)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既提高土壤肥力又缓解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和淋失。 相似文献
50.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冬小麦‘陇中一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土壤水分、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适当迟播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但在不同播期、小麦的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也存在差异。从4 个不同播期分析,平均土壤含水量为最迟播期(S4,10 月11 日)的最高;产量以最早播期(S1,9 月21 日)的最低,9 月30 日—10 月11 日之间产量相近。多重比较表明,播种期越迟,土壤含水量越大,播期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播不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