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05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0篇
  205篇
综合类   151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3S”技术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为掌握实时实地的耕地质量状况,快速提取耕地质量变化信息.该研究采用持续定期地科学而合理的空间取样方法,调查了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或属性,结合其他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耕地质量的变化也作出评价.笔者对遥感动态监测耕地质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2.
采用时空转换方式,以石羊河上游高山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其主要功能群结构特征调查为基础,研究各功能群生态位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位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同功能群类别有关,与功能群所处的演替阶段无关;功能群生态位数量特征变化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数量受到其所处的演替阶段影响,表现为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功能群生态位宽度上升,其上升相对值为退化样地(120.8%)高于原生群落(65.5%);而杂类草下降,其下降相对值差异较小,依次为51.38%和66.34%。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为退化样地(113.3%)略低于原生群落(119.4%),就升高的绝对值而言,原生群落各观测时期均低于退化草地;杂类草-禾本科生态位重叠度则逐渐降低,其相对数量在退化样地与原生群落中依次下降53.0%和54.9%。其中退化草地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在7月中旬存在一个拐点,其前期禾本科-杂类草组对低于杂类草-禾本科组对,而后期刚好相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功能群生长特性和放牧干扰共同作用有关。返青较早的禾本科功能群早期生长受到放牧干扰的影响,为返青较迟的杂类草生长提供较大的资源空间,从而使得杂类草功能群在“植被空隙中进行季节更新”,进而改变了原群落的功能群结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是植物群落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如果加以适当的管理,草原退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不加以保护,草地继续退化后的不可预知风险将提高。  相似文献   
93.
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那曲地区退化草地进行多个点采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研究了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的养分特征及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那曲地区草地土壤的有效氮、有效磷、全氮、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效钾含量先升后降。(2)在那曲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土壤中,有效氮、全氮与有机质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土壤全氮、有效氮和有机质含量可作为衡量藏北高原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有效磷可作为评价草地退化程度的参考指标。有效钾不宜作为草地退化程度评价的指标。最后,对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95.
西南地区耕地质量下降的深层原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瑞珍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86-290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肉、油、果、烟、蔗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保护和利用好其耕地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作者分析了当前西南地区耕地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投入现状、管理体制、科技、法制等方面揭示了耕地质量下降的深层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6.
郭爱请  韩素卿  刘巧芹  张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64-19565,19573
建立了藁城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按照利用的集约度由高到低将藁城市农村居民点分为A、B、C3类。针对不同类别居民点的特点,提出了3种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模式,并为提高藁城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
旱地红壤长期定位施肥养分下移特征及作物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给合理施肥与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玉米为试材,试验设4个处理,研究了旱地红壤长期施肥养分在剖面中的下移特征和作物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N、P肥和有机肥显著增加0~20 cm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与P或有机肥配施明显减少20~60 cm碱解氮含量,60~80 cm碱解氮含量差异较小;P与有机肥配施减少20~40 cm速效磷含量;40~60 cm速效磷含量差异极小;40 cm以下速效钾差异不明显,有机质60~80 cm以下无差异。低产红壤经28年改良培肥,生产性能达到中上等肥力水平。长期施N和NP,玉米籽粒分别在第8、24年绝收,NMP处理比NP处理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98.
黄河源区退化草地水土流失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水土流失的规律,以黄河源区河南县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现场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径流量、冲刷量随坡度、退化程度、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退化草甸的含水量及密度均随坡度和退化程度呈递减趋势(P0.05);同等条件下径流量与植被覆盖度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y=140.69x~(-0.4667),R~2=0.988 2),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正相关关系(y=40.35e~(0.0252x),R~2=0.970 8);泥沙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指数函数的负相关关系(y=4294.3e~(-0.0418x),R~2=0.990 7),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正相关关系(y=62.657e~(0.0201x),R~2=0.968 8);坡度为30°的小区径流量较10°和20°的坡度小区分别增加了3.6倍和1.7倍,泥沙量分别增加了16倍和1.4倍,表明径流量、泥沙量随坡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大;植被覆盖度40%以下的区域其径流和泥沙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降雨开始30min内的地表径流量相对稳定,降雨时间30min后地表径流量开始缓慢上升,坡面泥沙流失量主要集中在降雨后的5~15min内,而降雨55~60min后泥沙量急剧降低,因此试验认为降雨历时1h为土壤颗粒流失的敏感期;天然边坡径流产生后坡面出现汇流冲蚀现象,是退化草地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魏学红  格桑卓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369-17370
[目的]研究不同浸泡处理对破除那曲不同退化草甸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休眠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H2SO4、GA3、KNO3浸泡不同退化草甸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并测定其发芽数。[结果]60%、70%、80%。90%H2SO4浸泡土壤库种子时,种子发芽个数均为0,种子发芽均受到抑制;用GA3浸泡土壤库种子时,种子发芽数随着GA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增大至0.1%时,种子发芽个数受到抑制;用0.2%KNO3浸泡土壤库种子时,种子发芽个数较空白对照均有所提高。[结论]在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中,种子留存数较多;而轻度退化草地和极度退化草地中种子较少。  相似文献   
100.
在退化土壤中添加不同改良剂,通过莴笋-空心菜-莴笋的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6种改良剂对蔬菜产量、品质、养分的影响,以期为评价改良剂对退化土壤中的植株养分的利用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改良剂处理能有效提高蔬菜产量,其中化肥配施生物质灰渣(NPKH)和化肥配施生物肥(NPKW)处理的蔬菜产量增幅最大。2)各处理较CK提高了蔬菜体内N{Invalid MML}-N含量,本试验中莴笋的硝酸盐含量符合GB/T15401规定,未对莴笋品质产生不利影响;而化肥配施改良剂比单施化肥(NPK)有利于降低莴笋中N{Invalid MML}-N含量,以NPKW处理最佳,较NPK处理下降了7.8%~63.0%。与单施化肥相比,NPKH处理提高了蔬菜氨基酸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3)NPKH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率较高,可以有效提高莴笋中全磷、全钾含量,其中全钾含量较CK显著提高了43.4%~58.9%;NPKH和NPKW处理在空心菜种植期间,对氮肥、磷肥、钾肥的农学利用率较高,提高了空心菜对全氮、全磷、全钾营养元素的吸收量。研究表明化肥配施改良剂,特别是化肥配施生物质灰渣或生物肥可以提高蔬菜养分利用率,增加产量的同时降低硝酸盐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