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2篇
  免费   641篇
  国内免费   387篇
林业   451篇
农学   390篇
基础科学   458篇
  705篇
综合类   4535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105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704篇
  2011年   730篇
  2010年   494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渔业劳动力作为农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移的研究必然要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为基础。文章回顾了我国渔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以及转移所带来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两种类型的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2.
采用DEA-mamlquist指数测算2004—2019年中国17个玉米主产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结果显示:2004—2019年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2%,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模式驱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显著(P<0.01)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协同作用驱动。分区域来看,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P<0.01)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村互联网的配套设施建设,发挥互联网“连接经济”的优势,应用多元化互联网技术,促进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3.
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小康村、温饱村、贫困村各自相邻(农村经济水平尽量相近)的对照村(非示范村)作为对比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多因素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均低于示范村,说明政府资金投入对示范村的当地产业发展、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宏观指导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民人均年收入、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区位优势是农民收入增加3个主要制约因素;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贵州近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不断提高是农村劳动力减半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提出贵州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4.
农会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组织,积极致力于解决乡村问题,促进乡村发展。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实施乡村教育、改善乡村道德状况是其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各界对农会开展教育活动的倡导,农会一方面开始积极建设乡村学校、图书馆等教育场所,并根据农民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课时;另一方面从乡村道德建设着手,旨在改善令人堪忧的乡村道德状况。农会的乡村教育活动、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实施了乡村教化,弥补了官方教育的不足,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5.
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也是经济发展不可抗抿的规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能够使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能增加消费市场容量,可以改变就业结构偏差并填补职位空缺,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6.
通过对1 049名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接受过培训的占49.5%,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占50.5%;而没有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的只占15%~20%。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经历大部分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说明企业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功不可没。但也存在着重劳动纪律培训,轻技能培训;重具体技术培训,轻素质培养;重责任意识强化,轻权利意识引导等局限,需要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47.
通过对当前农民生存,生活与生产状况特点的刻画,分析其对金融支持的具体需求:治病、养老、建房、子女教育开支,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投资.虽然农村的经济在快速稳定发展,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推出,农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但如果通过合理的金融支持,农民就可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最后,尝试给出基于金融支持力度的农民幸福指数模型以供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48.
为合理确定山区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方向,科学指导山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该文以2018年脱贫的原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解译、GIS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等方法,从空间、规模与形态等方面研究2001-2017年农村居民点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在规模形态方面,农村居民点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整体规模扩展显著,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平均斑块规模增大;2)在空间分布方面,农村居民点向地形条件优越地区集聚的特征愈发明显。核密度和聚类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规模空间分异明显,分布形态由小规模分散式逐渐向大规模集聚式发展;3)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基本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区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是促使其空间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可对地质灾害频发的西南边疆贫困山区的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并为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9.
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智  贾丽  黄英  高泽崇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1):323-326,343
[目的]通过对影响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的指标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适宜性评价体系。[方法]引入配对比较法和1—7标度理论法确定指标因素权重,通过综合分值测算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离散度分析法对适宜性综合分值进行级别划分。[结果]河北省唐县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可划分为4等,即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综合作用分值划分区间为:77分以上为适宜区,68.59~77分为较适宜区,61.37~68.59分为一般适宜区,61.37分以下为不适宜区。[结论]相关部门应谨慎决策选址的时空顺序,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0.
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宝泉岭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宝泉岭垦区所辖13个农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为:集约利用3个,适度利用6个,低度利用1个,粗放利用3个;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仍有较大潜力。在充分考虑各级分区特征及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垦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