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2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1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9篇 |
农学 | 113篇 |
基础科学 | 127篇 |
198篇 | |
综合类 | 581篇 |
农作物 | 67篇 |
水产渔业 | 41篇 |
畜牧兽医 | 145篇 |
园艺 | 33篇 |
植物保护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95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基于SSR标记构建西南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地方品种的地理起源和种质特性,以17%的抽样率选取玉米核心品种,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4个玉米地方品种进行遗传聚类,研究中国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结果表明,由9个核心品种构成的核心种质较好地保持了原玉米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变异,42对SSR引物在原玉米地方品种群体和核心种质中分别检测到268、256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量分别为0.76和0.73,其评价参数平均数百分率、方差百分率和变异系数可变率分别为10%、10%、83.5%,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能较好地代表原种质资源群体. 相似文献
142.
利用田间监测技术采集作物信息,可以实时获取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出相应决策,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作用。针对依赖于人工采样测量的传统作物田间监测方法存在效率低下、主观性强、特征单一等缺点,田间作物的快速监测、信息获取及分析技术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采集目标、监测平台以及不同数据(信息)分析方法 3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田间作物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我国田间作物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在监测技术创新、信息解析技术、数据(信息)标准化与共享化,以及基础设施及推广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田间作物监测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中国大豆(Glycine max)核心种质构建Ⅰ.取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以 2 3 587份中国栽培大豆为试验材料 ,根据农艺性状 ,用 2 0种方法构建了大豆初级核心种质 ,对 3种分层法、3种确定取样数法和 2种个体选择法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栽培大豆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取样方法和取样比例。不同取样方法与总体都进行了品种分类数、各性状符合度、数量性状平均数、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方差和平均品种距离共 5个指标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三层次取样方法 (品种分类法 )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二层次或一层次取样法 ,按比例和平方根确定取样数方法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多样性指数法 ,聚类选择的方法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随机选择方法。在 2 0种方法不同取样比例条件下 ,方法 17的平均品种距离降低幅度大于方法 15。因此 ,利用品种分类法进行分层 ,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目 ,根据聚类结果进行个体选择的方法 15是构建大豆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用最佳方法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 ,比较不同取样比例的品种平均距离 ,确定品种平均距离由缓慢降低到明显降低点 (9.0 % )为适当的取样比例 相似文献
144.
针对目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现状,提出鲜活渔船的改装设计方案,通过收集实船资料,进行了论证分析和稳性等性能计算,计算结果满足相关法规要求,证明方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45.
绵羊食道瘘管法和人工模拟法采集的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动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山草原 7、8、10月和 1月放牧绵羊食道瘘管牧草样品和人工模拟采集牧草样品无论在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含量 ,还是干物质消化率方面 ,2种方法所采集牧草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食道瘘管样品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高于人工模拟样品 ,二者最大差值分别为 6 .2 2 %和11.18% ,而粗纤维含量则低于人工模拟样品 ,最大差值为 4 .80 % ,2种方法采集牧草干物质消化率食道瘘管样也高于人工模拟样 ,二者最大差值为 7.74 %。试验表明 ,人工模拟法采集牧草样本尤其在本区黄草期 (10月 )不能真正代表放牧绵羊实际食入的牧草营养成分 ,但是在草地枯草期的 1月、二者的差值有减少的趋势。在本区放牧生态研究中牧草采样应以食道瘘管法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6.
紫砂茶具最早出现于明代中期,历经明清以及近代,留存至今的历代紫砂艺人作品数量并不多。吴远明先生由爱茶进而爱壶,对紫砂茶具的痴迷非同常人。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收藏的历代紫砂精品终成规模。而后,悉数捐赠给中茶叶博物馆,实现了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147.
148.
目的 分析美洲黑杨不同类群的表型和生理特点,对比不同取样策略构建的表型核心种质库的有效性和代表性,科学有效地保存和管理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物种表型核心种质库的构建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前期表型生理性状群体结构的分析结果对美洲黑杨种质资源进行分组,通过多重比较分析不同类群的21个表型和生理性状的特点。计算无性系间的欧氏距离,利用组间联接法对每个类群的个体进行聚类,分别采用随机取样、偏离度取样、位点优先取样和性状频率取样策略对无性系进行筛选,构建表型核心种质库,对比分析选择最佳的取样策略。在表型核心种质库的基础上通过添加种质使表型保留比例(RPR)达到100.00%构建表型优化核心种质库,通过比较核心种质库与原始种质库的均值、方差、极差、变异系数和RPR对其代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结果 美洲黑杨Was种源个体的高生长量、叶片数和叶片养分含量较高;Iow和Que种源无性系的根系生长发达;Mis、Lou和Ten种源无性系的茎生长量、叶片形态和单叶生长量突出。通过性状频率取样策略构建的表型核心种质库用最少的种质代表了原始种质库的多样性信息,核心种质库的有效性优于随机取样、偏离度取样和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构建的种质库,最终构建了包括27个种质的表型核心种质库,取样比例为10.47%,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变异系数变化率(VR)和RPR分别为0.00%、80.95%、100.00%、148.94%和90.85%。在核心种质库的基础上添加5个补充种质构建表型优化核心种质库,使RPR达到100.00%,其MD、VD、CR和VR分别为0.00%、71.43%、100.00%和142.19%。通过PCoA分析表明:表型核心种质库和优化核心种质库均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结论 不同类群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根、茎、叶生长性状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性状频率取样策略构建的美洲黑杨表型核心种质库和优化核心种质库可以在保留原始种质多样性的基础上,较大限度的降低种质库的规模和冗余度,提高种质库表型变异水平,为有效保存、管理和利用美洲黑杨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9.
介绍了微机数据采集在混凝土结构试验装置中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在混凝土结构试验装置中使用微机数据采集技术后,提高了混凝土构件的试验测试水平。 相似文献
150.
华北科技学院馆藏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梅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4):19-22
通过对华北科技学院近几年在校学生数量的增长情况与图书馆馆藏数量的增长情况进行对比,并对近几年学生的图书馆借阅数量分类统计数据与图书馆藏书分类统计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图书馆现有馆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强计划性及调整图书馆现有藏书结构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