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4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林业   760篇
农学   524篇
基础科学   136篇
  1047篇
综合类   3032篇
农作物   416篇
水产渔业   137篇
畜牧兽医   501篇
园艺   141篇
植物保护   50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426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选育耐低温草菇菌株,以草菇V23、V3552为亲本,采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两种方法对草菇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到耐低温的突变株;然后利用紫外灭活(20 W,30 cm,110 s)和热灭活(50℃ 3 min)的双亲灭活标记法对突变株进行化学融合,结果表明在400 g/L的PEG6000、pH 8.0、融合时间30 min和融合温度32℃的条件下融合率最高,达到0.517%, 共获得200个融合子。经过0℃低温筛选,最终获得15株草菇耐低温菌株,菌丝在0℃的耐冻能力提高了4.5倍。经出菇实验证明其子实体与出发菌株相比具有明显的耐低温性,液化现象明显推迟,说明该方法筛选出的菌株具有进一步应用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2.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氨挥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以减少氨挥发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为目的,通过调整氮肥管理模式, 设置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化肥减量施肥处理、缓控释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按需施肥处理以及无氮处理6个管理模式试验,研究太湖地区施氮量与氮肥品种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受施氮量的显著影响,施氮量减少22%~44%可降低氨挥发损失20.2%~35.3%。常规化肥处理下,基肥期与分蘖肥期氨挥发损失较为严重。同一施氮水平下,有机肥化肥配施可显著降低氨挥发;缓控释肥可明显减少基肥期氨挥发量,但后期效果不明显。氮肥用量由当前农户施氮水平减少22%时,不会对作物氮累积量与产量造成影响,可见适当降低施氮水平并搭配有机肥,是具产量可持续性及环境友好性的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钒(V)胁迫下不同品种水稻植株中钒的积累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各器官中V的分布为根>茎>叶>子实,两种水稻品种吸收的V主要富集在根部。水稻生长期新优188水稻各器官中V的浓度均低于十优838水稻,如在V处理浓度为100 mg·kg-1时,在分蘖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新优188水稻植株根中V含量分别为73.10、92.56、57.46、57.81 μg·g-1,茎叶中为8.79、4.52、2.13、2.56 μg·g-1;十优838水稻植株根中的V含量为59.14、94.93、88.59、89.70 μg·g-1,茎叶中为4.64、3.66、2.29、3.24 μg·g-1。推断十优838水稻较新优188水稻有较强的V吸收能力。两种水稻品种中,根部V主要以活性较低的盐酸提取态(FHCl)和醋酸提取态(FHAc)为主,茎和叶中V主要以盐酸提取态(FHCl)和水提取态(Fw)为主,认为V在水稻根部多以难溶于水的重金属磷酸盐或草酸盐而被固定,限制了水稻中V转移到茎和叶,从而避免了高浓度V对植物光合作用及其他生理过程的干扰。  相似文献   
84.
[目的]为了降低烟梗中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改善烟梗的内在品质。[方法]利用果胶酶处理烟梗,降解其细胞壁物质,并对烟梗中4种细胞壁物质、6种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果胶酶可有效降低烟梗中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最高下降幅度为6.84%;果胶酶处理后,烟梗中还原糖含量明显升高,总糖、钾离子、氯离子和总氮也都有不同程度地升高,且随着果胶酶浓度的升高,钾离子、还原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果胶酶处理可明显提高美拉德反应产物的量,最高可增加67.2%,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降解产物和新植二烯也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且随着酶浓度的升高,美拉德反应产物和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的量都有升高趋势。[结论]果胶酶处理烟梗可有效降解其细胞壁物质,改善常规化学成分,并能提高烟梗中致香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掌握玉溪红花大金元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水平及其协调性指标和烟叶质量的情况。[方法]对2009~2012年种植的红大烟叶1 685个样品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指标以及烟叶外观和感官质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试验表明,玉溪市红大烟叶烟碱、总糖、氯、氧化钾含量水平基本在红塔集团要求的适宜范围,两糖差、非烟碱氮/总氮与红塔集团对烟叶质量目标要求的符合性较低,两糖差偏小,非烟碱氮/总氮偏大。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指标年度间和部位间存在差异,年度间下部烟叶变化较大,上部烟叶较稳定;部位间烟碱、氯、总氮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升高;氧化钾、非烟碱氮/总氮、钾氯比、糖碱比、氮碱比从下部到上部逐渐降低。烟叶外观质量总体较好,年度间波动较小。感官质量以清甜香为主,总体以2009年略好,2012年略差。[结论]研究可为红塔集团卷烟工业主要原料红大烟叶的种植、烟叶配方及卷烟生产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为在江南湿热地区推广种植油用牡丹,采用避雨栽培地区模式对"凤丹白"品种进行试种,采收种子并进行籽油提取和指标测定,比较其与正常露地栽培指标异同.[方法]在杭州海涂围垦地区采用全年避雨栽培"凤丹白"品种的油用牡丹,收获种子后亚临界萃取法获得籽油,测试该种植模式下含油量、主要特征指标、主要脂肪酸含量、主要理化性质等的数据,通过与露天栽培下的该品种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明确保护地种植下油用牡丹的籽油品质.[结果]避雨栽培下,"凤丹白"长势良好,籽油综合品质与露地产籽油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研究可为今后在江南湿热地区推广种植油用牡丹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分析贵州主产区烤烟品种云烟87主要化学成分,掌握其特点.[方法]对贵州省主产烟区烤烟品种云烟87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与云南主产区云烟87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分析表明,贵州烟区烤烟品种云烟87主要化学成分总体协调,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较高,钾含量略低,糖碱比略高,总植物碱含量、氯含量、总氮含量、氮碱比、钾氯比均较适宜;钾氯比的变异系数最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云烟87烤烟总糖含量、总植物碱含量和糖碱比在不同等级样品间差异显著;氯含量、钾含量和氮碱比在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贵州云烟87样品总糖含量、氯含量显著低于云南云烟87样品,钾氯比显著高于云南云烟87样品.[结论]研究可为贵州烤烟云烟87的优质生产和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胡桃楸、白桦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方法]以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法、BIOLOG微平板法及土壤理化性质常规测定方法对3种林型内土壤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土壤微生物数量以胡桃楸林最多,且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型;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则以混交林显著较高;微生物数量与多样性指数彼此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却并不明显.[结论]营建混交林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较为稳定,因此混交林营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9.
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间伐6 a后的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测定了弱度(30%)、中度(50%)、强度(70%)间伐及对照样地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弱度间伐在秋季和冬季提高了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3种间伐强度在春季和夏季降低了多酚氧化酶活性;春夏季节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秋冬季节活性低,且前者与后者差异性显著(p0.05);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全磷、全氮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p H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0.
不同质量浓度氯吡脲对猕猴桃果实理化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氯吡脲溶液对猕猴桃理化参数的影响,筛选不同品种猕猴桃氯吡脲处理的最佳质量浓度。【方法】以‘海沃德’、‘徐香’和‘华优’猕猴桃为对象,测定并分析0(对照),2.5,5.0,7.5,10.0和12.5mg/L 6个不同质量浓度氯吡脲溶液浸果处理对生长期猕猴桃纵径和横径,以及成熟猕猴桃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的影响。【结果】在生长初期,猕猴桃的纵、横径增大迅速,而后期增大缓慢;当氯吡脲质量浓度为7.5mg/L时,各品种猕猴桃平均纵径均达到最大值。‘海沃德’、‘徐香’和‘华优’猕猴桃的横径分别在氯吡脲质量浓度为5.0,7.5和12.5mg/L时达到最大。5.0mg/L氯吡脲处理使‘徐香’和‘华优’具有最高的果形指数,但同对照组相比,5个质量浓度氯吡脲处理均使‘海沃德’猕猴桃的果形指数有所降低。适量的氯吡脲处理可提高猕猴桃的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却使猕猴桃的硬度降低,其中7.5mg/L氯吡脲处理可使3种猕猴桃具有最大的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也使果实硬度最小而不耐存储。【结论】综合考虑果实大小、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等指标,认为10.0mg/L是‘海沃德’猕猴桃氯吡脲处理的最佳质量浓度,而5.0mg/L是‘徐香’和‘华优’猕猴桃氯吡脲处理的最佳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