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8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林业   1152篇
农学   193篇
基础科学   173篇
  521篇
综合类   1368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484篇
畜牧兽医   434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186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利用垂直循环回流水槽和PVC水槽,分别测定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并分析了鱼类游泳后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为10~22cm的许氏平鲉其临界游速为44.69~69.07 cm/s,其相对临界游速为3.11~4.69 BL/s;体长为10~22 cm的大泷六线鱼其临界游速为42.39~82.93 cm/s,其相对临界游速为3.45~4.90 BL/s;体长为10~22 cm的许氏平鲉其爆发游速为76.68~118.18 cm/s;体长为10~22 cm的大泷六线鱼其爆发游速为81.69~121.25 cm/s。根据临界游速测定结果,估算出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最大游泳距离分别为6 776.4 m和7 423.2 m;根据爆发游速的测定结果估算出两种鱼的最适逃逸距离为15~25 m。临界游泳疲劳后,许氏平鲉血糖、血乳酸和肌肉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糖元、肌肉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泷六线鱼血乳酸、肌肉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肌糖元、肌肉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爆发游泳疲劳后,许氏平鲉血糖、血乳酸、肌肉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糖元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泷六线鱼血糖、肌糖元、肌肉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肌肉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2.
为评估獐子岛深水人工鱼礁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生长特性及其资源变动情况,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该海域大泷六线鱼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生长方程、各项生长参数和生长特征变化情况,运用FISATⅡ软件评估了鱼礁区大泷六线鱼的可捕资源量,分析了投放人工鱼礁对大泷六线鱼生长特性及资源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大泷六线鱼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及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大泷六线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随年份的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优势体长组和优势体质量组随年份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优势体长组为161~200 mm,优势体质量组为81~120 g;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75 a,种群生物量增长的临界年龄为3.73 a,总瞬时死亡率为0.483/a;根据体长股分析法,计算出鱼礁区(800 hm~2)大泷六线鱼可捕资源量为1571.6 t(约196.4 g/m~2)。研究表明,合理的捕捞限制应为3.73 a,最小不低于3 a,对体长小于281.6 mm、体质量小于273.7 g的大泷六线鱼应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3.
武夷山丝栗栲天然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丝栗栲天然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森林总生物量为312.082 t/hm2,其中树干为172.968 t/hm2(55.42%),枝为40.677 t/hm2(13.04%),叶为10.199 t/hm2(3.27%),根为67.485 t/hm2(21.62%),生物量绝大部分积累于乔木层(78.99%)。群落各组成树种中丝栗栲占显著优势,浙江润楠、黄瑞木、树参、虎皮楠等为群落重要伴生树种,制约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生境。  相似文献   
144.
PT-881型康明斯PT喷油器试验台是一种可移式试验装置。该试验台可与PT-821型PT泵试验台和任何型号的喷油泵试验台组合配套,对PT喷油器进行试验。喷油泵试验台仅用来驱动康明斯PT喷油器、变速和记录喷油次数。可移式试验装置可装在喷油泵试验台上并提供专用的驱动联轴节,以保持驱动PT喷油器的凸轮轴与喷油泵试验台驱动轴同轴。PT-881型康明斯PT喷油器试验台由凸轮箱、凸轮—挺杆机构、气动液压夹紧机构、气路系统和燃油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45.
大青山不同植被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以内蒙古大青山6种植被为对象,在不考虑林冠层作用的条件下,于2006—2007年用人工降雨方法,以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为指标,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地表的产流产沙状况,并就降雨因子、坡度、凋落物、地被物、土壤等因子与产流产沙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和植被恢复与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4种林地间凋落物特性和土壤物理特性差别较大,白桦山杨林的减流减沙功能最好,落叶松林次之,油松林最差;② 6种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不同,差别较大,产沙量大小依次为油松林>未封育荒草坡地>落叶松林>虎榛子林>已封育荒草坡地>白桦山杨林,油松林的产沙量是白桦山杨林的218倍;③ 坡度、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对产流产沙影响较大,随坡度、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④ 降雨季节不同,产流量也不同,主要取决于活地被物层干燥度和凋落物层自然含水率;⑤对于荒草坡地,产流量与坡度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产沙量与径流量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对于森林植被,产流量与凋落物厚度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产沙量与径流量和凋落物厚度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6.
福建柏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福建省福建柏人工栽培区和自然分布区的387块标准地资料,运用最大密度法则和江希钿提出的密度效应模型,绘制出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构成的林分密度控制图,结果表明图式模型具有使用简便、直观等优点,可在林分密度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7.
小班的单位面积株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平均年龄、单位面积蓄积等是森林小班最基本的特征数据,是森林资源小班调查的主要因子。以复位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建立林分生长模型系统,包括单木材积模型、株数模型和进界模型等,并将该模型系统用于浙江省林业重点县仙居县的小班数据更新,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8.
广东鲂全人工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广东鲂人工繁殖的鱼苗在池塘育成亲鱼的方法,用LRH-A2与DOM混合催们效果最优,人工授精的关键是效应时间的掌握,本研究提出广东鲂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属一年我次产卵鱼类,可进行一次2次性成熟产卵,胚胎发育程序与家鱼基本相似,胚胎发育最适水温范围约为24-28℃,临界水温上、下限分别为31℃和20℃。  相似文献   
149.
长江口水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及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长江口的海域水质综合评价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结构中的输出层以单输出代替多输出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唯一性。以此模型采用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磷酸盐,无机氮,总汞,镉,铅,砷,油类,对长江口18个监测点的海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表明;2个站点为Ⅰ类水质,10个站点为Ⅱ类水质,5个站点为Ⅲ类水质,1个站点为Ⅳ类水质。  相似文献   
150.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北坡林分生长率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的120 890株编表样木数据,编制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北坡的主要林分生长率表,确定了y=a+blnx(y—林分生长率,x—林分年龄)为林分总长率和净生长率回归模型。经检验,本生长率表精度较高、适用性强,可供生产经营单位、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