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86篇 |
免费 | 713篇 |
国内免费 | 187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1篇 |
农学 | 660篇 |
基础科学 | 3996篇 |
2536篇 | |
综合类 | 7233篇 |
农作物 | 244篇 |
水产渔业 | 66篇 |
畜牧兽医 | 204篇 |
园艺 | 128篇 |
植物保护 | 3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1篇 |
2023年 | 363篇 |
2022年 | 480篇 |
2021年 | 476篇 |
2020年 | 542篇 |
2019年 | 558篇 |
2018年 | 344篇 |
2017年 | 493篇 |
2016年 | 650篇 |
2015年 | 578篇 |
2014年 | 932篇 |
2013年 | 763篇 |
2012年 | 1288篇 |
2011年 | 1219篇 |
2010年 | 831篇 |
2009年 | 841篇 |
2008年 | 708篇 |
2007年 | 1063篇 |
2006年 | 781篇 |
2005年 | 590篇 |
2004年 | 488篇 |
2003年 | 366篇 |
2002年 | 217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农用地因素法与样地法分等对比研究——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行《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因素法和样地法进行探讨,寻求农用地分等的最佳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规程》中因素法分等使得研究区单元分值出现拐点,划分等别部分与实际不符;样地法分等结果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在农用地分等中,在县域内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的地区采用样地法分等更合理。 相似文献
992.
农产品行业协会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起步较晚,我国对其的研究和管理还在摸索上升阶段。针对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规模不足、发展不平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分析了其缺乏相关立法、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等原因,提出了加强相关立法、改革管理体制及完善自身建设等思路,以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93.
湖北省钟祥市南湖水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关郢中镇东的南湖,面积800hm^2,集观赏和水产养殖于一体。鱼产量为700t/a。该湖紧靠城市,直接纳人了未经任何处理的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每天流量达40000t,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鱼类因栖息环境恶化而大量死亡,造成很大经济损失。鉴于此,笔者对南湖水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旨在为南湖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农户购买农资时面临多样化的购买渠道,而信息化与社会网络是影响农户农资购买渠道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陕西、甘肃、山东和云南四省农户调研数据,比较了公司直销与农资零售店两种购买渠道的差异,运用二元 Logit 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信息化与社会网络对农户农资购买渠道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选择公司直销与农资零售店的比例分别为10.1%和89.9%,即大多数农户选择农资零售店购买农资。信息利用对农户选择公司直销渠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亲戚和朋友两个维度测量社会网络,发现宗族型社会网络对农户选择公司直销渠道产生了正向影响,朋友圈型社会网络影响不显著;农户农资市场信息认知在信息利用促进农户选择公司直销渠道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户信息利用能力。公共信息供给过程中扩大宣传对象群体,促使信息在农户社会网络中有效扩散传播。建设农资企业与农户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从而帮助农户改进农资购买决策。 相似文献
995.
华南农业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梯队不合理、科研平台缺乏、基础条件滞后、院级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建立科学分类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快校内创新资源整合、创新科研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等对策,为农业高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997.
吉泰盆地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泰盆地间我省自然灾害频发区,农作物产量水平居全省最低。以吉安地区为研究区域,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资料,采用野外调查和计算机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吉安地区的农田、有林地、居民区和水体进行解译。根据历年各乡(镇)双季水稻和粮食总产资料,采用GIS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从分类后的农田中提取吉泰盆地中低产田面积及其分布状况。分类结果可为吉泰盆地生态环境治理和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系统分析连续11年增量施磷下赤红壤蔗地土壤全磷、Olsen-P以及地表径流磷流失量的变化特征和土壤磷素变化与磷盈亏、蔗茎产量的响应关系,为土壤磷素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依托长期肥力及地表径流定位监测试验(2008年—),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和增量施磷(OPT+P)3个处理,测定土壤全磷、Olsen-P含量及地表径流磷流失量,分析土壤磷素变化与磷累积盈亏量的关系,采用Mitscherlich模型拟合蔗茎产量对Olsen-P的响应曲线,计算土壤Olsen-P农学阈值,并推算施肥处理土壤Olsen-P含量从第11年降至环境阈值所需的时间。【结果】CK处理逐年降低土壤全磷含量,年降速率为0.0251 g·kg-1·a-1。施肥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随种植年限波动增加,土壤全磷和Olsen-P增速率OPT+P处理高于OPT处理。不施肥土壤表观磷盈亏10.2 kg·hm-2·a-1,施肥处理土壤表观磷盈余41.3—69.2 kg·hm-2·a-1,占施磷量的31.9%—35.6%,以OPT+P处理... 相似文献
999.
1000.
The analysis distinguishes two types of standards for defining organic produce; process standards and product standards. Process standards define organic products by the method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Product standards define organic by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the end product. The National Organic Program (NOP) uses process standards as the basis for defining organic. However, the situation is complicated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actices, which sometimes result in the migration of NOP prohibited substances from conventional to organic fields. When this interaction alters the value of the product or the costs of production, a production externality is said to exist. Defining organic using process, rather than product standards, influences the burden and character of production externalities. The NOPs emphasis on process standards reduces the likelihood that production externalities will emerge.B. James Deato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Guelph, Canada. His research examines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issues. H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manner in which laws, rules, and standards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natural resource 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dditional research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c support for various criteria used to preserve farmland,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externalities in agriculture. Prior to his PhD training, he work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Lesotho (Southern Africa) and the Appalachian region of eastern Kentucky.John P. Hoehn is a Professor of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Hi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ddress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policies, benefit-cos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methods for valuing non-market goods, improved institutions for protecting, managing, and using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the economics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He teaches core courses in the departmental and university-wide graduate programs i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