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0篇
  22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猕猴桃不同树龄冻害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2009年早雪冻害对陕西猕猴桃树的影响,制定应对措施,提出今后防冻和抗冻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对陕西产区4个主产市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猕猴桃树平均受冻株率为31.3%;受冻程度与树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树龄的增大冻害愈轻;实生苗1~3 a树龄冻株率依次为64.0%、28.0%和11.7%,嫁接树龄1~5 a冻害株率依次为58.5%、27.1%、25.5%、10.9%和0.3%;6 a以上树龄的大树几乎无冻害,尤其主茎无冻害;在受冻树龄中,以1 a生的受冻最为严重,嫁接成品树平均冻害株率58.5%,除武功县外其它县区冻害株率均达到60%以上,调查中出现个别幼树园冻害株率几乎达100%,而2~3 a生树龄相对较轻,但2a生树死亡率较高,4 a生以上树龄冻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32.
利用BiologMT技术,研究了3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肇东苜蓿、中苜一号和阿尔冈金)的建植年限(两年和10年)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植10年紫花苜蓿的根际土壤在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上明显高于建植两年的根际土壤,其中10年阿尔冈金的AWCD值最高,而两年肇东苜蓿的值最低。相同品种不同建植年限间,建植10年紫花苜蓿的根际土壤微生物McIntosh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建植两年,而10年和两年根际土壤微生物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MT优势度指数上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建植10年的紫花苜蓿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同时也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同品种、不同建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出现的差异并不显著,但10年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间碳源利用的模式存在差异,主要碳源为糖类、羧酸和氨基酸等。  相似文献   
33.
目的理解尾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随林龄(1、2、3、5、7年生)的变化,为研究尾巨桉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空间代时间的研究方法,选取立地条件相近的5个林龄的林分,在各林分内设置3块样地,采用5点法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并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计量比。结果尾巨桉人工林表层土壤(0~20 cm)的有机碳含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林龄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5年生林地全磷与全钾含量均低于或显著低于(P<0.05)其他各林龄;不同林龄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土壤全磷及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未产生显著差异;随林龄增加,表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有增加趋势,土壤磷钾比、碳钾比、氮钾比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不同林龄间土壤氮磷比未产生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研究区尾巨桉中幼龄期林下土壤碳氮循环速率较低,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有所下降。5个林龄土壤磷元素含量较充足,氮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4.
在黄土高原树木生长经常遭受水分不足的制约,导致形成大面积"小老树"。选取"小老树"形成面积最大的小叶杨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研究不同树龄(31~34年生和49~54年生)小叶杨生长季内树干液流的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揭示不同树龄小叶杨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为黄土高原"小老树"形成机制的阐明及其改造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31~34年生小叶杨一日中液流出现峰值的时间较早,而49~54年生小叶杨维持液流峰值的时间较长。2)旱季31~34年生小叶杨液流密度低于49~54年生小叶杨,且超过最大值后液流密度出现下降现象,随着雨季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液流密度会显著增加;49~54年生小叶杨雨季的液流密度低于31~34年生小叶杨,其液流密度随环境条件达到饱和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其液流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反应不敏感。3)2个树龄小叶杨整株耗水量差异不大,但31~34年生小叶杨单位面积的耗水量显著大于49~54年生小叶杨。表明低龄小叶杨液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较大,而高龄小叶杨的水分利用趋于保守化,对干旱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5.
以我国江南茶区(安徽、浙江)和华南茶区(福建)典型茶园土壤及各自相邻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5oC和6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通过28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林地改为茶园后对土壤净硝化速率及N_2O排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地区林地改种茶园显著抑制了净硝化速率;与安徽地区的林地和茶园土壤相比,浙江和福建地区林地和茶园土壤净硝化速率很低(N,0.2 mg/(kg·d)),且林地改为茶园后对土壤净硝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安徽地区植茶年限超过10 a的茶园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显著低于邻近的林地土壤,而植茶年限为10 a的茶园土壤与邻近的林地土壤差异不显著。浙江和福建茶园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各自对照的林地土壤。安徽地区土壤的N_2O累积排放量与p H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林地改为茶园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和氮肥的施用,p H降低抑制了净硝化速率,进而降低N_2O排放。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不同树龄枣树的水分利用特征。该研究利用稳定氧同位素(~(18)O)示踪方法,测定4个不同树龄(4、8、17和22年)枣树的木质部水与潜在水源的氧同位素比率δ~(18)O值,利用Mix SIR模型定量计算各树龄枣树对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结果表明,浅层(0~40 cm)土壤水分相对充足时期,枣树主要吸收浅层土壤水分,浅层土壤水分匮乏时,枣树会增加中层(40~120 cm)和深层(120~200 cm)土壤水分的吸收比例。萌芽展叶期不同树龄枣树都主要吸收浅层土壤水分;开花坐果期,随着树龄的增加,枣树对浅层土壤水的吸收比例逐渐减少,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比例逐渐增加;果实膨大期,4年生枣树主要吸收中层土壤水分,8年生枣树主要吸收深层土壤水分,而17和22年生枣树主要吸收浅层土壤水分;果实成熟期,8和17年生枣树分别主要吸收浅层和深层土壤水分,22年生则主要吸收中层土壤水分。根据不同树龄枣树的水分利用特征对其进行水分管理以减少4、8年生枣树浅层土壤水分的非生产性耗水及17、22年生枣树自身奢侈性耗水,实现红枣林的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对青海省木里江仓煤矿区高寒湿地腐殖质层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为当地矿区与渣山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沉积学、光释光(OSL)年代学以及土壤营养学对江仓和木里地区高寒湿地表层土壤剖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①江仓剖面由冲积扇砾石层、黄土层、泥炭层和腐殖质层组成,腐殖质层形成年代为1.7±0.1 ka,木里高寒湿地剖面由基岩风化层和腐殖质层组成,腐殖质层形成年代为2.0±0.2 ka。②江仓和木里两剖面的腐殖质层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等含量较高。[结论]该地区高寒湿地腐殖质层的形成时间至少是2 000 a,形成过程十分缓慢,草原植被生长依赖于含量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后续的渣山植被恢复工作需要因地制宜,通过提高土壤厚度、肥力等方法来缩短土壤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38.
塔河流域天然胡杨林不同林龄地上生物量及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林龄单株胡杨地上部分生物量、林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胡杨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储量、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林龄下不同径阶的标准解析木样本数据,构建胡杨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探讨不同林龄胡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组成、分配以及各器官生物量随年龄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林龄的增加,单株胡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树干占主导地位。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林分地上生物量分别为:4.91,7.95,19.47,61.95,47.64t/hm2,且随林龄的增加胡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先增加后稍有降低;胡杨林地上部分不同器官平均含碳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48.17%)树枝(47.75%)树皮(46.13%)树叶(44.90%),且随林龄的增加不同器官含碳率先增加后降低,但各器官之间含碳率差异不显著;塔河流域胡杨林碳储量随林龄先增加后降低,大小顺序为成熟林(30.38t/hm2)过熟林(23.26t/hm2)近熟林(9.30t/hm2)中龄林(3.69t/hm2)幼龄林(2.20t/hm2)。[结论]地上部分各器官碳储量按依次排列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树干是胡杨林地上部分碳储量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39.
为明确科尔沁沙地引种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章古台地区选取4种不同林龄(15,25,35,45年)、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樟子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针叶-凋落叶-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C、N、P含量表现为针叶凋落叶土壤,C/N、C/P、N/P表现为凋落叶针叶土壤,且在3个库之间都有显著差异;(2)林龄对针叶-凋落叶-土壤的C、N、P及C/N、C/P有显著影响,均在35年生樟子松林中针叶-凋落叶-土壤的C、N、P含量最高;(3)相较于其他地区,针叶和凋落叶均表现出高C、P和低N的特征,具有较高的C/N、C/P和较低的N/P;(4)各林龄针叶N/P均小于14,表明该地区樟子松林整个生长过程始终受N的限制,但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5)针叶-凋落叶-土壤的C、N、P含量及其C/N、N/P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该樟子松林生态系统的C、N、P元素在针叶、凋落叶和土壤3个库之间存在运输转换,但其内在维持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0.
非灌溉条件下不同年龄梭梭蒸腾耗水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野外的实际观测,研究2龄、3龄和4龄植物群落区的土壤水分差异及其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蒸腾耗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 种群年龄增加,土壤水分显著降低,裸地、2龄、3龄、4龄种群0~200 cm土层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74.40,66.08,52.71 mm和49.23 mm;(2) 生长初期,不同年龄间梭梭蒸腾速率差异不明显,盛夏,3龄梭梭蒸腾速率最大,生长后期,梭梭蒸腾速率随群落年龄增加而减小;(3) 种群年龄增加,梭梭长势停滞,水分消耗减少,2龄、3龄和4龄梭梭平均株高分别为71,132,75 cm,平均冠幅分别为54 cm×57 cm,80 cm×123 cm,58 cm×63 cm,年均蒸腾耗水分别为33 603.0,98 827.1,32 231.5 g.选择合理的密度配置方式,对维持人工植物群落与土壤水分的相对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