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2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90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7篇
  117篇
综合类   36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青海东部主要造林树种的水分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青海东部干旱区的油松、柠条、青杨、河北杨、柽柳、山杏、沙棘7种主要造林树种的10个水分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利用SAS软件对10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对7个树种进行了聚类与抗旱能力的综合排序.结果表明,10个水分生理指标可分为3类:(1)水分存在状态因子,包括蒸腾速率、自由水量、束缚水量、束/自比值和遗留水量;(2)水分含量因子,包括组织含水量、水势及恒重时间;(3)水分亏缺因子,包括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7种树种可以分为3类:河北杨、青杨、山杏、沙棘;柽柳、柠条;油松,它们的抗旱性顺序由强到  相似文献   
902.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抗旱造林及水分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造林成活率低的特点,开展了以保水节水为中心的抗旱造林及水分管理技术研究.通过6种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筛选出优化造林技术模式,可使造林成活率达96%以上;确定了野生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嫁接大枣Z. jujuba var. inermis的最佳嫁接方式、嫁接时间和管理技术;提出有灌溉条件和无灌溉条件下复合农林业系统水分优化管理技术;提出的果农复合系统开沟断根结合肥料深施技术,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30%,苹果Malus pumila产量提高28%;筛选出细长纺锤形为果农复合系统苹果树最佳树形.表12参8  相似文献   
903.
香花植物在昆明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香花植物在昆明城市公园、广场、住宅小区、高校、道路5种绿地类型绿化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昆明城市绿化中,所用香花植物共14科16属24种.其中,城市公园应用种类较多,其次是高校绿地,道路绿地应用较少.在此基础上,从物种组成、花色、应用等方面对昆明城市绿化中香花植物应用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香花植物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04.
为了研究和筛选沙地柏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造林关键技术,在安塞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设计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生根粉溶液浸根+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处理时,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100.00%、98.45%;(2)抗旱造林技术的优组合为:50×10^-6生根粉溶液浸根、20 g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和秸秆覆盖造林穴坑;(3)在沙棘林下,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99.04%和95.74%,但生长量显著低于荒草地。  相似文献   
905.
福建第3代杉木种子园子代在广西造林的早期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第3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子园子代林在广西前3年的生长表现进行研究,以探究福建种源在广西造林初期的适应性及竞争力。结果表明,子代林生长量在不同试验点及不同林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年生子代林在广西整体表现为林分胸径与单株材积均显著高于对照。3年生子代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3.57 m、4.46 cm和0.004 m^3,分别高于对照5.04%、11.66%和26.89%。子代林在广西生长表现良好,生长优势明显,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国营贝江河林场的造林效果较好,可为广西进一步开展杉木育种研究和良种基地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优质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906.
为改进营造林成效人工调查方法和现有遥感监测方法的局限,研究不同分辨率、不同地域条件、不同造林年限的营造林成效遥感监测效果。选取南、北方各1个具代表性的行政县为研究区,以生长1~5 a的营造林小班为对象,采用涵盖中、高分辨率的5种遥感影像,从不同分辨率的适用性、不同造林年限的保存状况监测、NDVI成林状况监测、造林前地类监督分类4个方面对营造林成效进行监测,并通过地面调查验证监测精度。结果表明:1)宜采用与营造林小班面积相适应的分辨率进行遥感监测,建议营造林小班平均面积<2 hm2的地区选取2 m或更高分辨率。2)相较于北方,南方营造林保存状况随造林年限增加上升较快,遥感监测保存率易偏高。3)NDVI成林状况遥感监测总精度达87.5%,北方精度高于南方3.2%,原因是南方易受到杂草杂灌的干扰。4)造林前地类监督分类总精度达72.7%,北方高于南方14.3%,原因是北方地类完整单一,易于识别。5)营造林成效采用遥感监测,成本仅为人工调查的40.2%。营造林成效遥感监测在监测效果和精度上能够满足调查需要,监测成本也较人工调查有很大优势,可作为营造林成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07.
基于黄土高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并结合MODIS地表温度、反照率和蒸散发数据产品以及降水数据,分析了该区域2002—2015年间造林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蒸散发和反射率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黄土高原造林区域地表温度的变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温度变化主导而表现为降温((-0.78±1.25)℃),且主要是蒸散发增加((0.84±1.35) mm/d)所驱动。造林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与降水梯度密切相关,在半干旱区(年均降水量400 mm)造林会引起微弱的增温((0.03±0.22)℃)。此外,该区域由造林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呈现季节性规律,即春季及夏季的降温程度较大,而冬季降温作用微弱。春季白天地表降温最强,其次是夏季,秋冬季节降温较弱;而对于夜间温度,冬季增温强烈,其次为春季,秋季及夏季。地表温度变化与地表反照率和蒸散发变化之间相关性显示,蒸散发冷却效应抵消了反照率引起的暖化效应,主导白天地表温度变化。而夜间暖化现象在一定程度反映白天热储量释放。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地表具有冷却效应,在区域尺度上减缓了气候变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08.
吉兰泰盐湖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枝系构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造林是干旱荒漠地区减少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不同造林措施影响着植物存活率及植物的生长状态。为探究干旱荒漠区不同造林方式对梭梭地上构件在空间排列方式的影响,采用枝系构型的理论和方法,对吉兰泰不同造林方式中梭梭的分枝构型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造林方式下的梭梭分枝构型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分枝长度、角度、枝径、体积等变化明显 ;2)不同造林方式中梭梭的分枝长度、枝径、体积总体均呈现随枝序级别的增加其值减小的趋势,但各级别分枝角度表现出不规则分布的特征;3)不同造林方式中梭梭的总体分枝率表现为:水冲造林>机械穴植造林>抢墒造林,分别为6.51±1.95、2.88±0.77、2.23±0.61。抢墒造林的梭梭枝系长度、枝径、体积、分枝能力均优于水冲、机械穴枝造林,能够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获得更多的空间资源。因此,抢墒造林技术是更适宜吉兰泰当地梭梭生长的人工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909.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人们对林业工程建设的关注度提高。但影响林业工程苗木培育质量与移植造林水平的因素较多,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明确掌握苗木培育与造林等技术要点,确保苗木健康生长的同时,推动林业工程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10.
以白云山国营林场2010年至2013年城郊银荆的营造为对象;以三个不同造林地银荆分别与柏树、桉树和杉树的造林效果分析和两个银荆与桉树火灾迹地的萌发观测为基础,得出在有工业污染或火灾易发地营造林时,银荆是一种集抗污染性、经济性和速生性均具优越性的造林适宜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