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8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736篇
林业   533篇
农学   206篇
基础科学   418篇
  2157篇
综合类   2314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1064篇
畜牧兽医   227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795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283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368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576篇
  2011年   579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在江河源区2龄混播禾草草地(垂穗披碱草 星星草)上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在生长期内不同功能群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地上初级生产量均出现了单峰曲线变化,即“S”型变化趋势; 总的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和垂穗披碱草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对放牧率的变化很敏感, 且随着放牧率的增加, 峰值出现日期提前; 其它禾草和星星草的峰值对放牧率的变化不很敏感;莎草类和杂草类对放牧率的变化比较敏感。随放牧率的增加, 地上现存量和总地上初级生产量的峰值下降, 且达到峰值的时间提前。在整个放牧期(植物生长期),重度放牧的RYT值均小于1,表明重度放牧使垂穗披碱草和星星草一直处于拮抗状态,其它各处理组在生长中后期也处于拮抗状态; 不同放牧率(包括对照)下垂穗披碱草的竞争力强于星星草, 垂穗披碱草因其高度和发达而较深的根系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相似文献   
42.
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磷肥和接种根瘤菌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紫花苜蓿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施磷肥能明显提高紫花苜蓿的出苗和成苗率,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叶茎比、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并提高干物质产量12.9%~85.5%.施磷肥还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地上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质的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使饲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增加0.73%~8.49%.播种时接种根瘤菌能显著增加紫花苜蓿单株根瘤结瘤数和平均根瘤重,并能改善苗期的生长,但对干物质产量影响不明显.试验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施用过磷酸钙750 kg/hm2,并接种根瘤菌可获得较好的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43.
为提高祁连县高寒草地草场牧草产量、有效恢复轻度退化草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尿素作为氮源,探讨不同氮肥水平对祁连地区轻度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地上植物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减少,植被盖度、高度显著增加(P<0.05),地上植物量与禾草地上植物量显著提高(P<0.05)。随着施氮量增加全磷含量、速效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而速效磷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pH值呈逐渐减小趋势。结论:施氮对高寒草地土壤养分有改善作用,150 kg·hm-2为最适施肥量。  相似文献   
44.
浓硫酸处理对黄河三角洲野大豆发芽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慧新 《草业科学》2005,22(11):58-59
在对黄河三角洲野大豆Glycine soja人工栽培的研究中,先进行了野大豆种子播种前处理方法的研究,破除其种皮硬实,提高发芽率.试验用98%浓硫酸浸泡加搅拌处理野大豆种子,设3,6,9,12 min及对照5个水平,并分别以滤纸和沙作为培养床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用浓硫酸浸泡加搅拌作用效果明显(P<0.05),其中处理时间为9 min发芽率和发芽势最佳,分别达到100%和99.33%,而不同培养床间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5.
46.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 670.37亿元上涨至4 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 353.82亿元上涨至1 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耕地生态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下降。基于此,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和实施适应性的耕地保护策略,推动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7.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黄河中游流域产沙量随降雨变化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河中游地区选择 5 0多个位于不同自然地理地带和地域的水文测站流域 ,流域面积从 5 0 0 km2 至 2 5 0 0km2 ,代表 6种不同自然地理类型。在流域降雨、泥沙及环境特征数据获得基础上 ,以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为参数 ,建立了流域产沙量与降雨季节性、年际变化和年降雨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 ,对于不同类型流域 ,产沙量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有相当好的正相关关系 ,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 ,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由沙黄土、砒砂岩流域 ,经黄土流域、黄土 基岩流域 ,到基岩山地 黄土流域和基岩山地流域 ,曲线的斜率渐趋减小 ,曲线的位置由上而下呈有序的排列。流域产沙量与年降雨量之间关系遵循 L angbein— Schumm曲线 ,但是由沙黄土、披砂岩流域向基岩山地流域过渡 ,流域产沙量峰值趋于减小 ,而峰值出现所需要的降雨量渐趋增大。流域产沙量随降雨变化的特征是流域降雨、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9.
黄河上游主要干支流近期降水、径流统计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降水对径流的影响,利用假设统计检验法对黄河上游干流唐乃亥和支流洮河、湟水河、大通河四个流域——即刘家峡以上黄河主要干支流流域,近30年来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检验。为探讨流域蓄水特征和产流特征变化,考察总径流量变化趋势,分别对枯季径流、汛期径流、年径流及相应时段降水做了同步分析,并分区域探讨了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得出黄河上游径流在这四个流域有减少的趋势,但程度各不相同的结论。湟水和大通河在降水和径流方面的变化均不显著,洮河流域降水减少最为明显,且下游减少最为厉害。在径流方面,洮河汛期径流量变化趋势不同于降水,人类用水量的行为已改变了径流序列的时程变化特性。唐乃亥降水特性有所变化,但更为突出的是枯季径流显著减少,对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0.
黄河流域氮素流失模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氮素流失模数是研究区域氮循环与氮平衡的基本参数,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大区域角度评价我国化肥的利用效率。按多年年径流量均值和多年河水氮浓度均值计算所得的黄河19个主要支流的流域氮素流失模数在0.073~1.665t·km-2·a-1,氮素流失模数的大小与区域人口和农业生产水平存在正相关性;由于存在“流域面积尺度效应”,使按干流数据计算得到的黄河流域的氮素流失模数显著地小于按支流资料计算得到的氮素流失模数;由于干流各站点控制的流域范围具有重叠性以及下游水质对上游水质有继承性,使按干流各站数据计算得到的氮素流失模数数值间差异不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河流域的氮素流失模数大大增加。中游头道拐站以上流域1995年的氮素流失模数比1985年增加4倍以上,下游花园口站以上流域1996年的氮素流失模数比1986年增加2倍以上;黄河流域流失的氮主要是以溶解态形式存在于水相中的氮素,流域氮素流失模数与泥沙径流模数之间无明显关系。以花园口站为控制点计算所得的黄河流域的氮素流失模数小于以大通站为控制点计算所得的长江流域的氮素流失模数。黄河流域的氮肥流失率(指黄河流域流氮素流失总量占流域氮肥总施入量的比例)在90年代后期有快速增加趋势,1998年比1997年增加12%,1999年又比1998年增加18%。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