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1060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10篇
  182篇
综合类   823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31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森林小气候是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常规气象观测方法,于2006—2010年在木论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内及其空旷地(林外)建立气象观测场,进行了主要气象要素的同步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内年平均太阳辐射能为107.8×104 W/m2,占林外的5.3%。(2)林内年平均气温及年较差依次为16.3℃和17.2℃,均比林外降低0.2℃。(3)林内0~20 cm土层年平均温度为16.7~17.1℃,分别比林外同一土层降低0.9~2.0℃;年较差为12.7~15.8℃,分别比林外同一土层降低3.2~4.4℃。(4)林内年平均降雨量及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 275.7 mm和415.6 mm,分别占林外降雨量的75.4%和24.6%。(5)林内年平均蒸发量为293.3 mm,占林外的57.9%。(6)林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比林外降低2%。木论喀斯特森林削减了到达林内的太阳辐射能、降低林内温度,使林内温度变化缓和,同时减少了林内降雨量,使林内蒸发量减少等具有良好的小气候效应,但对林内的增湿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2.
王清春  李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69-3770,3772
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自然保护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3.
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及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 964种,隶属于217科892属,其中食用植物102种、药用植物752种、园林绿化植物221种、材用植物113种、鞣料植物59种、油料植物115种、香料植物56种、蜜源植物117种、纤维植物88种。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其中泛热带成分、北温带成分、东亚成分和热带亚洲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23.13%、14.71%、13.90%和12.30%。  相似文献   
994.
于2008年春季,用Peterson采泥器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指示生物结合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4种,隶属于3门6纲。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类群,分别为37种和16种;寡毛纲5种,甲壳纲动物3种,蛭纲2种,瓣鳃纲只1种。物种分析得到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和细长摇蚊(Chironomus attenuatus)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D6#最大,为1 120个/m2,而D7#最小,为241个/m2。扎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25.30 g/m2,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B4#)~25.30 g/m2(B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3.40为2.76,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扎龙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995.
何建清  张格杰  岳海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62-18165
[目的]探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放线菌的生态分布及抑菌活性,为放线菌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提供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及琼脂块法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放线菌进行分离及拮抗性测定。[结果]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不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农田土放线菌数量最多,人工林与原始森林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少。在同一剖面内表层放线菌数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有机质含量减少,放线菌数量亦相应降低。该区放线菌种类较复杂,共分离到10个属,其中链霉菌属占绝对优势。链霉菌属分离到11个类群,以白孢类群、灰褐类群和粉红孢类群为主。供试菌株抗病原真菌强于细菌,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强于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结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蕴含着种类和拮抗活性丰富的放线菌,可进一步用于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96.
轿子山自然保护区杜鹃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样地调查法,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轿子山自然保护区杜鹃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杜鹃群落类型多样,主要有2个群系组,包括7个主要群系;群落中杜鹃属植物占有明显优势,但天然更新情况较差;红棕杜鹃灌丛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洁净红棕杜鹃+斑鞘玉山竹林最低。总体上,轿子山自然保护区杜鹃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的优势度,是发育较为成熟的群落。  相似文献   
997.
宝天曼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依据宝天曼栎类天然次生林32块样地的调查资料,建立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义了稳定度指数计算公式及评价方法,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地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因乔木的树种组成而异,锐齿栎+短柄木包树群落结构最优;125 0 m以上随海拔的升高其稳定性呈增强趋势;样地分布显示,该群落稳定性较强与较差2类几乎各占1/2,因此宝天曼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稳定性应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闫东锋等宝天曼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998.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采用样方法,对分布在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罗浮栲群落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群落总计有维管植物39科61属104种,群落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叶片以革质的中小型全缘单叶为主。罗浮栲是该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但林下幼树幼苗较少。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9.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活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累计面积3 500 m2的7个样地资料,根据Raunkiaer的分类系统,对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维管植物生活型及叶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以小、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分别为28.85%和17.31%,并有较大比例的地面芽植物(12.2%)和附生植物(8.33%).叶级以小型叶为主(65.4%),叶片特征以单叶(82.1%)、革质叶(52.5%)、全缘叶(62.2%)、非尾尖叶(84.0%)为主.对群落不同层次的叶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地区同类群落进行比较,发现该群落既表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一般特征,也表现了典型的云南亚热带地区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森林群落的特征,即对干湿季分明的气候及湿润、寒冷生境的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群落的不同样地、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161种)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植物(14种),而群落均匀度两者无显著差异。在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均大于乔木层,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草本层。而乔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之间的群落均匀度差异不显著。表4参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