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57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48篇
  65篇
综合类   235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对一栋楼房中专有部分的专有权,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管理权的结合。区分所有建筑物包括共有部分和专有部分。共有部分涉及众多当事人间多重的权利义务关系。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的范围、法律性质,明确区分所有人对共有部分的权利、义务,以使共有部分得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82.
Three typical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Chongqing, P.R. China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actual summertime operation and energy situations of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s in commercial buildings. Based 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HVAC systems in these three buildings, we analyzed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chillers and air condition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were studied.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in these three buildings were also tested and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problems exist in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Among the problems are over sized system design, low equipment operating efficiencies, poor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lack of indoor temperature control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of HVAC systems in commercial buildings, we propose energy efficient strategies such as sizing systems based on accurate load calculation and automatic control under partial loa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83.
湘林黑杨新无性系不同部位水培生根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林-90等6个杨树新无性系及中汉-17、I-69杨1年生苗,自下而上按4部位分别裁截插穗,进行水培生根试验,探索杨树水培后皮层凸起、先期不定根数量、凸起成根率及根长在无性系、区分段间的分布规律及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沙棘林木生长与地上部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98年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安塞、吴旗的调查资料,对沙棘年生长及单株地上部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的三次系基式与生长的关系能较好地反映生长期内生长与时间的关系;(2)沙棘单株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占地上部生物量的分配比率顺序为:枝〉茎〉叶〉桔枝;且枝、叶、枯枝生物量与树彰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茎与树龄间有的相关关系;(3)可用树高、地径、树个械模型与地径、冠幅、多年生枝长结合模型估测  相似文献   
85.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月可降水量的再分析资料,选取1983年1月-2012年12月共360个时次的数据,分析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近30年内华南中部的可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变化明显,可降水量值呈夏高冬低趋势。  相似文献   
86.
水田机械式强制排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水田机械施肥均匀性差,且作业时在施肥开沟器末端容易出现肥料粘结、架空、堵塞开沟器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水田机械式强制排肥装置,并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及性能试验。将水田机械式强制排肥部件的工作过程分为3个阶段,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各工作阶段肥料在螺旋强制排肥部件内的状态,以及影响排肥部件工作性能的关键因素,对螺旋强制排肥部件的直径、转速、螺距3个因素进行了设计计算。以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响应指标,进行了螺旋强制排肥部件的单因素台架试验,通过对最小显著性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取值范围;安排了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影响排肥性能指标因素的影响由大到小为转速、螺距、直径,建立了排肥性能指标与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因素优化求解,确定了较优工作参数组合为螺旋输送器转速120.09r/min、直径23.90mm、螺距21.54mm,此时施肥装置台架试验的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7.18%。将所设计的强制排肥部件分别安装在水稻插秧机及水稻气力式施肥播种机上,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式强制螺旋排肥装置工作稳定、堵塞率低,水田防堵塞效果优于无该部件的施肥机械。  相似文献   
87.
采用根管土柱栽培的方法,研究了拔节期和抽穗期切断不同深度(20 cm和40 cm)根系对黍子根系整体及地上部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断根相比,在抽穗期和拔节期断掉20 cm或40 cm以下根系,均能导致黍子株高、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SOD与POD活性、单株绿叶面积、总根活力、总根长、总根重及产量明显降低,旗叶M DA含量明显增高。抽穗期断深层根对黍子的影响大于拔节期。但同一生育时期不同深度断根处理间黍子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表明深层根系(40 cm以下根系)对产量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88.
基于三维Copula函数的沙颍河流域水文干旱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水文干旱特征及其演变规律,选取沙颍河流域2个水文站1951—2008年逐月径流资料,采用游程理论提取水文干旱特征变量,选取4种对称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和对应的非对称Archimedean Copula函数拟合干旱特征变量的联合分布并计算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经拟合检验,Frank Copula对干旱特征变量二维联合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M3 Copula函数对三维干旱变量的联合分布拟合效果最优。干旱特征的单变量重现期值大于二、三维变量的联合重现期,小于二、三维变量的同现重现期。因此,Copula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沙颍河流域水文干旱特征变量间的联合分布。  相似文献   
89.
对企鹅珍珠贝和马氏珠母贝软体部脂肪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企鹅珍珠贝和马氏珠母贝软体部脂肪含量分别为8.3%和9.6%。企鹅珍珠贝脂肪酸中DHA EPA的总含量为39.71%,比马氏珠母贝脂肪酸中DHA EPA的总含量(30.86%)高。2种珍珠贝软体部脂肪酸均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为主,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从蟹种分布区域看,这些蟹类在浅海均有分布,其中26.6%的蟹类既分布于浅海又分布于潮间带。从蟹种个体大小看,福建海区蟹类多数属于中小型种类。高强度捕捞加剧了对蟹类资源的破坏,因此需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拓展外海蟹类捕捞作业,开展资源动态监测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并实施TAC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