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46篇
  免费   1864篇
  国内免费   1065篇
林业   13480篇
农学   666篇
基础科学   233篇
  3180篇
综合类   8693篇
农作物   465篇
水产渔业   1397篇
畜牧兽医   1096篇
园艺   661篇
植物保护   1204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405篇
  2022年   526篇
  2021年   708篇
  2020年   754篇
  2019年   994篇
  2018年   554篇
  2017年   853篇
  2016年   1016篇
  2015年   927篇
  2014年   1469篇
  2013年   1556篇
  2012年   2094篇
  2011年   2044篇
  2010年   1715篇
  2009年   1740篇
  2008年   1668篇
  2007年   1792篇
  2006年   1546篇
  2005年   1388篇
  2004年   1095篇
  2003年   891篇
  2002年   700篇
  2001年   720篇
  2000年   562篇
  1999年   444篇
  1998年   408篇
  1997年   324篇
  1996年   327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226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204篇
  1990年   147篇
  1989年   151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为探究不同造林模式下植物光合生理响应机制,精准提升人工林改造水平,使用Li−6400XT对黄土丘陵区纯林和混交林中油松、连翘、柠条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光响应曲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造林模式并未对3个树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产生影响,仅对3个树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值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油松(混交连翘) > 油松(混交柠条) > 油松(纯林)、连翘(纯林) > 连翘(混交油松)、柠条(混交油松) > 柠条(纯林);在不同造林模式下,影响因子中仅空气相对湿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显示出差异;当光合有效辐射为2000 μmol/(m2·s)时,所有测定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趋于饱和,与纯林相比,油松(混交连翘)、油松(混交柠条)、柠条(混交油松)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42.1%、10.5%和74.0%,连翘(混交油松)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40.4%;采用4种光响应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结果显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效果最优,油松(混交连翘)、油松(混交柠条)光合参数均高于油松纯林,柠条(混交油松)高于柠条纯林。上述结果说明,在黄土丘陵区,相较于纯林,油松与柠条的混交林可加强植物各自的光合能力,环境适应性更强,更适合在该区栽植。  相似文献   
62.
以贵州省内“中国森林康养基地”“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和“中国森林氧吧”“贵州省森林氧吧”共计103处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分析贵州省103处森林康养基地及氧吧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叠加分析、相关分析和拟合分析探究影响其空间布局的自然及社会人文因素。结果表明:整体上,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市域尺度上,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大,贵阳市、黔南州和毕节市为随机型,黔东南州、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和铜仁市为均匀型,遵义市为凝聚型;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呈现“整体分散、多核聚集”的分布特征;社会经济因素(距中心城市距离、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利用湖北省主要造林树种杉木、南方型黑杨、湿地松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位置信息及气候、地形和土壤等42个环境因子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开展4个树种生态栽培区划研究,探讨4个树种人工林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MaxEnt模型预测AUC值为0.855~0.951,通过环境变量的筛选,模型预测精度提高0.23%~3.59%。生物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在4个树种适生区预测模型构建过程中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是影响树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其中海拔在湿地松、日本落叶松和南方型黑杨中的贡献率均排在首位,达到31.48%~47.80%。4个树种的生态区可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3个等级,分别绘制了各树种的适生地理分布图,并从整体上明确了这4个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的分布格局,即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南地区适宜发展杉木人工林,鄂中江汉平原地区主要为南方型黑杨,鄂北和鄂东丘陵岗地主要为湿地松,鄂西亚高山区适宜发展日本落叶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64.
以辽东山区胡桃楸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冠光竞争高法将胡桃楸次生林划分为上、中、下3个林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林层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上、中、下3个林层平均树高分别为14.86~17.02、11.18~12.77 m和7.33~8.01 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层树高间差异极显著,分层效果较好。上林层为林分蓄积量主要贡献层,占林分总蓄积量61.86%~78.7%;其次为中林层,下林层最少。各林层径级分布曲线不同,下林层径级分布呈反“J”曲线,中林层呈左偏单峰曲线,上林层为多峰曲线。林分整体处于中度混交向强度混交的过渡状态,3块标准地上、中林层的混交度平均值分别为0.512、0.574,为中度混交,下林层平均混交度为0.671,接近强度混交,各林层平均混交度表现为随垂直高度的降低而增大。标准地1和标准地3为聚集分布,标准地2属于随机分布。随林层垂直高度的降低,林分聚集度和竞争指数均有所增加。从林分的垂直结构判断胡桃楸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相对稳定,其未来的演替方向可能为以落叶松和胡桃楸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或者以胡桃楸、蒙古栎和花曲柳为优势种的阔叶混交林,下林层的更新能力较差,应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其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65.
鉴于目前热带地区生境破碎化和热带森林片断化已不可避免,基于以往的各种研究,总结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段化后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片断化后,一些植物分类群(种、属、科)的优势度明显改变,单位面积上物种数减少了,并且干扰越严重且片断的面积越小,物种减少越明显;在生活型构成上,藤本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相对增加,而附生植物,大、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相对减少,同时发现具有较小种群的树种在片断雨林中会首先消失。在片断化的热带季节性雨林里,不同生态种组的物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阳性和先锋植物种类增加,耐阴和阴生植物种类减少;随着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片断化,其组成物种也发生了系统发育结构的改变:系统发育关系由聚集变为离散。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断化后,林缘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效应”,森林边缘单位面积植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多于森林内部,并以藤本植物的增加最为显著;干扰越大的片断热带雨林,林缘和林内阳性植物的比例越大,差值越小;林缘优势植物科的数量相对增加了,即林缘种类主要集中在一些含先锋树种较多的科中,而林内的少种科的比例较高。热带季节性雨林主要通过林下存在的幼苗、幼树库来更新,林下种植会破坏热带雨林更新所依赖的幼苗、幼树库, 使热带雨林丧失更新能力。热带雨林变为橡胶林后,原来的物种极端丰富的乔木层变为仅由单一树种橡胶组成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象,分析其近自然化改造后森林质量变化和树种发育情况,为此类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经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方法 2007年在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对马尾松纯林开展近自然改造试验并设置样地20块,其中经营样地16块、对照样地4块;于2007年第一次全面调查获得本底数据之后,冬季执行目标树抚育择伐;2008年春执行6个阔叶树种4种组合的林下补植作业;2016年实施第二次目标树抚育伐;2007年后,每2年执行1次样地复测调查,共获取了7期数据。对7期监测数据的重要值指数、平均胸径和纯生长量等指标进行统计,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林分生长等方面对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果 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人工纯林经过13 a后,林分逐步过渡到异龄复层混交林结构。林下补植的6个树种的重要值均处于前10名,林分中出现了安息香、油桐等树种的天然更新。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林的林木从5 cm起测径阶到55 cm径阶范围内均有分布,呈现出经营措施促进下快速形成混交异龄林格局的发展动态;而未作处理的对照林分依然呈同龄纯林的径级分布。就生长而言,近自然化改造林分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并且林分生长量主要集中于较大径阶林木,实现了林分价值的显著提升。 结论 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中,调整树种组成是最关键的经营措施;扩大径级结构分布范围是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基本指标;近自然化改造显著提高了森林的生长量和蓄积量;同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发育,改善了森林土壤和生态系统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67.
郑鑫禹  张峻铭  谢骏  王广军  田晶晶  刘利平  罗敏意  郁二蒙 《水产学报》2023,29(6):069610-1-069610-15
为探究高浓度蚕豆水提取物、维生素C和E (VC/VE)提升草鱼肌肉品质(质构特性等)的效果,实验以普通配合饲料为对照,30%蚕豆水提取物、30%蚕豆水提取物+VC/VE (400 mg/kg VC + 200 mg/kg VE)、蚕豆配合饲料为处理组,分别饲喂 (250±20) g草鱼120 d。在40、80和120 d 3个时间点测定草鱼的肌肉和肠道中活性氧 (ROS)含量及ROS消除和生成相关酶活性、肌肉细胞中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变化。在120 d时分析草鱼的生长特性和肌肉及肠道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与蚕豆组相比,30%蚕豆水提取物和30%蚕豆水提取物+VC/VE两组草鱼的生长增加、饲料系数和腹腔脂肪水平显著下降,但蚕豆水提取物+VC/VE组草鱼肌肉质构特性高于30%蚕豆水提取物组。30%蚕豆水提取物和30%蚕豆水提取物+VC/VE两组草鱼肌肉和肠道的活性氧含量较蚕豆组显著下降、活性氧生成相关酶活性下降、消除相关酶活性上升。显微结构观察显示,30%蚕豆水提取物组和蚕豆水提取物+VC/VE组的草鱼肌纤维密度增高、直径降低,肠道损伤程度较蚕豆组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在饲料中同时添加一定量的蚕豆水提取物和VC/VE可有效提升草鱼肌肉质构,在淡水鱼品质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董莉丽 《草业科学》2014,8(1):22-29
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和柠条刺槐混交林不同土层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3种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旨在说明人工林在改善土壤营养物质的转化和提高肥力水平等方面的功能。结果表明, 柠条刺槐混交林表层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柠条纯林分别提高了56.81%和15.89%。31 a刺槐林地表层土壤3种酶活性几何平均值分别是20 a和18 a刺槐林地的1.19和1.57倍。31 a刺槐林地表层土壤3种酶活性几何平均值是30 a油松林地的1.36倍。和农地比较, 退耕3 a的荒地表层土壤3种酶活性几何平均值减少了37.89%。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碱解氮分别与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人工林能够显著提高表层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69.
细根和地上凋落物分解和周转,是建模和预测土壤碳汇需要测量的2个关键生态过程,通过对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马尾松林和毛竹林110个样地内凋落物和细根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研究,分析了森林细根和地上凋落物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凋落物生物量 (4415 ± 0390) t/hm2最大,毛竹林 (2918 ± 0310) t/hm2最小,且与其他森林差异显著;凋落物碳储量毛竹林 (1176 ± 0260) t/hm2最小,与其他森林碳储量差异显著,最大的是常绿阔叶林 (1725 ± 016) t/hm2;4种不同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差异显著,同一森林类型不同土层活和死细根生物量差异显著;从活/死根值中可知,常绿阔叶林细根周转要比针叶林 (杉木、马尾松) 快。  相似文献   
70.
为掌握云南楚雄武定和牟定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2015年5月和7月通过样线和样点法,以及资料查阅、访谈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在2县展开专项研究。结果表明:武定和牟定共有两栖类18种,隶属2目8科14属,爬行类23种,隶属3目9科17属。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各有1种,属于云南特有种类5种。在这些种类中,除4种广布种外,其余种类均为东洋界物种,多数为西南、华南、华中3区共有成分。调查到的种类及种群数量比预期的要少,就其原因进行探讨。2县所处地区刚好处于滇中,为金沙江以北和哀牢山及其以南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分布的过渡区域。在2个县均发现了外来种牛蛙,武定县还有外来种红耳龟。外来种对土著种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监测外来种的种群动态和控制其扩散,保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