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55篇 |
免费 | 150篇 |
国内免费 | 32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46篇 |
农学 | 219篇 |
基础科学 | 112篇 |
478篇 | |
综合类 | 2687篇 |
农作物 | 280篇 |
水产渔业 | 56篇 |
畜牧兽医 | 516篇 |
园艺 | 112篇 |
植物保护 | 2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78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153篇 |
2016年 | 236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357篇 |
2013年 | 332篇 |
2012年 | 460篇 |
2011年 | 503篇 |
2010年 | 337篇 |
2009年 | 295篇 |
2008年 | 270篇 |
2007年 | 341篇 |
2006年 | 327篇 |
2005年 | 209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主要探讨山药在大田大面积生产时的合理栽培密度,包括合理的株距、行距。从通风透光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株距、行距对最终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其中,商品性按等级分为4级,一级为直径8 cm以上,二级为直径6~8 cm,三级为直径4~6 cm,四级为直径4 cm以下。根据最终经济产量计算出各种密度下的光能利用率,最高为0.459%。从商品性而言,等级为二级的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占26.9%;等级为三级的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占73.9%;由此可见,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的栽培密度下,较大直径所占的百分率均为最高。表明行距为80 cm、株距为20 cm时产量最高,山药的商品性也最好,为晋山药大田大面积栽培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62.
63.
冀北山地5个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剖面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冀北山地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土类一棕壤、褐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在冀北山地通过野外剖面形态特征调查、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2个棕壤、3个褐土剖面的发生特性,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确定了各土壤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通过检索确定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结果表明:冀北山地5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属于3个土纲(雏形土,新成土,淋溶土),3个亚纲,4个土类,4个亚类.同时探讨了该区5个代表性剖面的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初步拟定了5个土族、5个土系. 相似文献
64.
对河南省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应把握的主要原则及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5.
贵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比较优越,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的植物种质资源库。我们通过实验研究筛选出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贵州苏铁(Cycas guizhouensis)、贵州槭(Acer guizhouense)等20种重要野生观赏植物,对其植物种质资源的原产地及其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资源现状、植物引种栽培与利用评价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并从中选择了10种植物开展种苗繁殖和扩大栽培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对野生珍稀植物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在这些植物种质资源已经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存更多更好的优良遗传基因,建立起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为开发新品种提供资源利用,最终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66.
该文从近期广东省农业面积、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设备分布状况等基本情况入手,通过分析相关参数,详细论述了广东省农业状况分布和农机使用的现况;分析了现阶段农机使用在广东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从重点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强化农机推广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做好培训和宣传工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7.
为掌握豫南地区规模化猪场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疫苗免疫场猪群抗体水平和非疫苗免疫场猪群病原感染情况,试验利用ELISA方法对该地区猪群进行了PRRSV和PCV2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在疫苗免疫猪群中,PRRSV和PCV2抗体合格率分别为68.8%和58.7%,规模越大的猪场合格率越高,200~500头母猪规模场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76.8%和77.4%),50头母猪以下场最低(分别为48.3%和44.2%),种猪的合格率均最高,而育肥猪群合格率均最低。在非疫苗免疫猪群中,PRRSV和PCV2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6%和65.3%,PRRSV抗体阳性率最低的是100~200头母猪规模场(46.5%),最高的是50头母猪以下规模场(68.8%),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群抗体阳性率均在71%以上;随猪场规模越大,PCV2抗体阳性率越低,200~500头母猪规模场抗体阳性率为41.4%,50~100头规模场和50头以下场的阳性率分别为78.9%和78.6%,种公、母猪的PCV2抗体阳性率最低(分别为37.5%和40.4%),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82.2%和79.5%)。本研究反映了豫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和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疫苗免疫猪场的疫苗免疫效果和非疫苗免疫猪场病原感染的实际情况和规律,为该地区PRRS和PCVD防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8.
69.
70.
近60年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时空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开展作物干旱成因机制和时空特征研究,对于稳定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北省内18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1958—2016年的长时间序列观测资料,采用水分亏缺指数(CWD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了近6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的干旱风险时空格局;通过CWDI对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冬小麦干旱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和干旱风险呈先增后减再增加的特征,在拔节–抽穗阶段的干旱风险最高,其次是抽穗-成熟阶段。冬小麦全生育期间干旱等级以重旱和特旱为主,特别在其产量形成的关键生长中后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地区面临较高的旱灾风险。冬小麦干旱受降水、气温、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降水;气温是影响冬小麦生育后期干旱程度的关键因子,伴随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冬小麦生长期内温度明显升高,将增加冬小麦生长期的耗水量和灌溉需求。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识别出了干旱灾害的高风险区和关键生育期阶段,可为优化冬小麦灌溉管理和农田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