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43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8篇
  105篇
综合类   39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338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青海高寒地区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荒漠化是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青海省是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青海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态地位极其独特而重要,面积越来越多的荒漠化正对这里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不断蔓延的荒漠化不仅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海荒漠化现状、危害程度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92.
青海省环湖地区绵羊组织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青海省环湖地区42只绵羊的血浆,肝,肾和肌肉中铜,锌,钴,钼,锰5种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绵羊血浆锌浓度(4.74μmol/L)处于缺乏临界值以下,肝钼含量较高,而肝锰含量处于较水平,提示该地区绵羊处于低锌,低锰和高钼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93.
对环青海湖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是当今应积极选择的发展策略。然而,如何处理好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建立适合当地环境和人文经济条件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扬长避短,实现环青海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94.
杨毅青 《家畜生态》2003,24(3):68-70
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随着其牛、羊产业的发展,青海的养猪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述青海省养猪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95.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分层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环湖地区草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层指标和各级分层指标权重系数,选定具体评价因子并进行分级,设定分级分值,建立环湖地区草地生态环境质量评分模式并作出质量分级评述。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青海省野生药用植物悬钩子的分布、分类和药用状况,为中药科研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甘肃红豆草在青海环湖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海拔3200m的青海湖地区引种栽培甘肃红豆草,对其物候期、生长速度、鲜草产量、越冬率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各种性状表现均优良,在青海环湖地区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8.
大武地区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生育期、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年动态和4龄人工草地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草地早熟禾生育期为134d,生育期到第2年以后趋于稳定;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年动态曲线呈倒“V”字型,地上植物量和盖度在2龄时达到了顶峰,分别为626.5g/m^2和94.7%;高度在3龄时达到最大,为74cm,然后逐年下降;4龄青海草地早熟禾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的季节动态曲线呈“单峰”型,盖度和高度在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8.3%和70.6cm,地上植物量干重的最大值为546.2g/m^2,出现在8月上旬。  相似文献   
999.
利用青海省2个重要生态区域“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1987-2004年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生态观测数据和1961-2004年气象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及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2个区域草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主要表现为草地“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牧草地上生物量、高度与覆盖度下降及毒杂草大量滋生,还体现在草地优势种群演化、草群结构变化、草地生产力下降等生态功能的变化上,使得草地可利用面积减少。通过研究表明,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力的作用下天然草地生态环境出现了不良态势,最终导致天然草地退化和载畜能力下降。并揭示了草地生态不良变化的原因、机理及生态过程,气候暖干化,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是促使草地生境恶化的重要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中,由于草畜季节不平衡、草地不均匀的放牧压力、人口增长以及生物因素等,进一步加剧天然草地生态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