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43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8篇
  105篇
综合类   39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338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对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并着重介绍了青海省马铃薯育种和生产现状及优势,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青海省马铃薯育种的发展方向,并确立了育种目标,为青海省马铃薯育种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执行依据。  相似文献   
72.
介绍了青海云杉容器育苗从容器选择、基质配制、种子处理及播种苗抚育管理的技术要点,并与苗床育苗作了对比,表明容器育苗在提高苗木品质,缩短育苗周期方面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73.
青海省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对青海省1978-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剖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127 8 hm2增加至2001年的1.609 2 hm2,同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20 8 hm2逐年递减至1.332 3 hm2,生态供需由盈余逆转为赤字,说明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生态需求已经超出其生态承载力, 表现为不可持续。最后指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工业的增效减耗是实现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4.
樊萍  刘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4):196-198,202
青海大学校前区位于主校区校园景观主轴线的起点,其绿地景观不仅起着宣传校园文化的窗口作用,而且担负着保持校园整体景观的协调性和功能性相一致的责任。本设计以"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营造"生态和谐、展现精神、优美舒适"的校前区环境。  相似文献   
75.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历年统计年鉴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1996-2005年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与特点,定量分析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迅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各类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中,逐步上升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6.
青海湖环湖区表土有机碳氮储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沿青海湖湖岸采集的81个表土样品的总有机碳和氮含量得出:环湖区表土有机碳储量为27.81×10^6t,总氮储量为30.24×10^5t。占研究区面积最大的栗钙土,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8.19kg/m^2)显著高于同类研究,氮含量(3.63mg/g)亦高于青海省同类土壤的平均值,说明环湖区表土碳氮储量都是相当大的...  相似文献   
77.
青海省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及不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0年的气候数据,对青海省气候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得出如下结论:河、湟谷地气候条件最优,旅游适宜期为5~8月,3月和10月舒适度稍差,11月~次年2月为旅游不舒适期;柴达木地区旅游最适宜期为6~8月,4月、10月、11月~次年3月气温降低,进入旅游不舒适期;祁连山、青海湖地区适宜期只有7、8月,三江源最...  相似文献   
78.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海湖流域寺地处青藏高原祁连山东南,高寒干旱,四面环山,植被良好,历来是青海省的优良天然牧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张近代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致使本来就很弱的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风沙侵蚀加剧,水质污染,湖水下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生产力下降,名鸟岛,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79.
湟水青海省境内面积 15 3 4 2km2 ,是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产沙区之一 ,年输入黄河泥沙 2 0 40万t。流域径流主要产生于 6~ 9月 ,占年径流总量的 5 3 % ;下游地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41 2 % ,年径流量占流域年径流总量的 42 4%。上游地区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 5 8 8% ,年输沙量仅占全流域年输沙量的 2 1 6% ;下游地区年输沙量 160 0万t,占流域年输沙总量的 78 4%。流域内灾害性天气频繁 ,水热配置不利于植物生长 ,大面积植被退化 ,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等 ,是导致下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胡霞  李宗超  刘勇  孙贞婷  吕艳丽 《土壤》2016,48(1):180-185
以青海湖流域的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该高寒草甸的坡上、坡中和坡下土壤分别取原状土柱进行CT扫描,利用Fiji软件分析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坡位对土壤的大孔隙结构有较大影响,坡上土壤的大孔隙数量、大孔隙度和大孔隙等效直径均大于坡中土壤,坡中土壤的大孔隙参数大于坡下土壤,坡上土壤的平均大孔隙度是坡中和坡下土壤的15.5和46.5倍。坡上土壤的大孔隙主要分布在150~400 mm土层深度,而坡中土壤的大孔隙主要分布在0~150 mm深度,坡下土壤的大孔隙主要在0~200 mm深度分布。坡上和坡中土壤的大孔隙形成主要是在土壤团聚体的作用下形成,植物根系在坡下土壤的大孔隙形成中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